在火葬场学到生命学!余杭这个女孩被新华社报道

在火葬场学到生命学!余杭这个女孩被新华社报道

“在火葬场学到生命学”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昨天

 新华社报道一位余杭殡葬一线职工 



在火葬场学到生命学!余杭这个女孩被新华社报道

如今,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王媛媛已经从事一线火化工作12年。

乍看之下,你很难把眼前这个中等身材,扎着马尾、看着文弱的女孩和一线火化工联系在一起。

在火葬场学到生命学!余杭这个女孩被新华社报道

↑王媛媛在灵堂整理花圈。

戴上透明塑料手套,拿着针线、油彩、剃刀,给眼前冰冷的遗体画上“最后的尊严”,这是这份职业带给王媛媛的使命感。

溺亡的孩童、不幸中风的老人、无名的死尸……他们生前不会想到,生命最后的站岗人会是一位年轻的女孩。

“经常有人问我,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20多岁的女孩可以选择做老师、银行柜员,为什么要从事一线火化工?”

“这是为了弥补年轻时的一个遗憾。”

王媛媛说。

王媛媛来自江苏徐州一座小村庄,按照当地习俗,未出嫁的女性不被允许进入火葬场。当她的爷爷过世,即便她哭着哀求家人,她还是没有办法亲自送老人最后一程。

“所以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看到殡葬专业就毅然选择了它。”

王媛媛说。

2006年,毕业之后的王媛媛来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一殡仪馆做了一名一线火化工人。从接遗体、清洗、缝合、穿衣、冷藏、化妆、火化到骨灰出炉,王媛媛几乎什么活都干过。

“当时我们班四五十人,毕业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去了陵园或者殡仪馆司仪主持,最后只剩下我还从事一线火化。”王媛媛说。

4年后,还只有26岁的她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火化班班长。

“社会观念不断进步,出于对死亡的禁忌,殡葬行业有时还是会受到‘冷眼’。”余杭区第一殡仪馆主任丁洪峰说,比如,收敛遗体时,有些人不让殡仪工从家门经过。

王媛媛并没有因为冷眼而放弃这份工作。

“让死者安息,让生者慰藉是我最大的心愿。”

曾经有一个年轻女孩遭遇车祸,家人看到遗体的惨状都逃了出去。母亲痛哭,女儿生前爱美,怎么能以这样的面目离世?

在火葬场学到生命学!余杭这个女孩被新华社报道

↑王媛媛用腮红给遗体上妆。

王媛媛和同事一起,用木头固定断裂的脊椎,用针线缝合破碎的遗体。最后给逝者穿上衣服、化好妆。看到女儿的遗体基本恢复原貌,家人悲痛的心情稍稍平静了下来。

每天面对真实的尸体,真正的死亡,让王媛媛比同龄女孩更懂得对生命的敬畏。

“现在的工作让我养成了不爱笑的习惯。”

王媛媛说,在逝者亲属面前,面带笑容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不说“再见”、不主动和人握手、不轻易出席朋友的喜宴,在殡葬行业工作,王媛媛特别注意这些细节。

丁洪峰说,即便现在社会更加包容和开放,女性火化工的婚恋问题相比其他行业仍存在。

“幸运的是,我的家人非常理解我。在丈夫眼中,这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王媛媛说。

“我们也许没法选择肉体死亡的方式,但可以选择死亡的心态。”

王媛媛说,火葬场就像是生命和永恒之间的中转站,这是我在这里学到的生命学。



尊重生命的职业值得尊敬

为王媛媛她们点ZAN!在火葬场学到生命学!余杭这个女孩被新华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