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课,他们用艺术阐述 马克思的“钢铁精神”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这一课,他们用艺术阐述 马克思的“钢铁精神””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把钢丝球拆分成线,一圈圈缠绕在纸板的钉子上,玉米粒与红豆散落桌面拼凑成不规则的图形,黑白色的卡纸层层叠加凸显出清晰的轮廓……来自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设计学2班的同学们正小心翼翼地拼贴着他们的作品,简单易见的材料在他们的手下呈现出缤纷的形态。





为帮助学生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推动校园人格教育、素质教育的普及深化,浙财大艺术学院蒋丽娜老师将思政教育与艺术教学相融合,一场思维与创新的碰撞在她的课堂上悄然发生。





“传统艺术教学多停留在艺术作品的临摹与复制,学生们大多只单纯关注作品的美术技巧,对于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并不了解。”





谈及艺术教学改革的意义,蒋丽娜老师说道:“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创新力创造有生命的作品,还要让他们与每一件作品背后鲜活的生命隔空对话。”





教学改革的第一课,蒋老师“没有按常理出牌”。不同于之前枯燥的课本讲解,这一次她只拿了一节长有嫩芽的树枝走进了教室。“有一个伟人,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有一个伟人,他用自己毕生的智慧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制度支撑;他的一生始终在为人类的福祉献身,他就像这节树枝,给全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生的希望。”蒋老师动情地说完,便将树枝摆在了同学们面前,“马克思用最普通的一支笔创造了人类无限的精神财富,对这一伟人的印象,我们只停留在他的雕塑、他的画像,却很少有人越过表面去追寻他的钢铁精神,他的高尚品格。今天,我们只用生活中最显而易见的材料来制作不同表情的马克思,我希望看到的是你们鲜活的作品,而不是呆板生硬的临摹。”





环境学2班的叶馨蕴同学把自己半个身子贴在桌面,她慢慢地将钢丝球的线缠绕在硬纸板的铁钉上,一层薄汗已经布满了她的额头。她表示自己在听完蒋老师对于马克思精神的讲述后很是触动,于是想把马克思的钢铁精神与自己的作品相融合,便想到了以铁丝球作借代。





谈及这一次蒋老师的艺术教学改革,叶馨蕴同学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艺术可以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她一直认为这是两种没有关联的学科,这如此别出心裁的一课让她明白每一个艺术创造都关于素养、关乎精神、触及生命,她表示自己以后会更加努力探索艺术的真正含义。





“艺术本就是一次生命与思想的盛宴,我们不过是将艺术的另一面展现给了学生而已,未来每一次的艺术创造还需细心揣摩、用心体会才是。”蒋老师说。





本报记者阮飞霞通讯员赵蕾焦旭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