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好牌”打出赢面(锐财经)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内需“好牌”打出赢面(锐财经)”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近来,“内需”是中国经济屡被提及的词汇。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宣布主动扩大进口的举措,背后是强大的内需动力;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国际环境不确定的外部形势下,巨大的内需市场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强力支撑;在一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发布之际,几部委纷纷刊文为内需和消费点赞,内需消费点亮中国一季度经济表现的先声入耳。放眼全球,内需当之无愧是中国经济的一张“好牌”,未来更是要打好用好这张“牌”。





拉动经济的决定性力量





“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刊文给出了这样的论断。其背后有一组数字——





2008-2017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105.7%,超过100%。其中,贡献率最高的年份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200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42.6%;贡献率最低的年份为世界经济回稳的2017年,贡献率也达到90.9%。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2007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与此同时,有效投资稳步扩大,在培育新兴动能、改造传统动能和补齐民生短板等方面持续发力。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7.2%,增速分别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快9.8和10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本报记者分析,从三大需求即投资、消费和出口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来看,近些年,出口所对应的外需市场波动较大,此前一度出现负拉动的情况,由投资和消费构成的内需则跃升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动力。从内需结构来说,相较投资,消费的贡献作用又在不断抬升。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正在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并不断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消费升级带来巨大潜力





4月11日,亚洲开发银行发布《2018年亚洲发展展望》,指出由于工资的高增长率、消费者信心上升和政府社会支出增加,消费将再次推动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计在2018年,中国的消费导向型行业将表现强劲。





这一点已有体现。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82亿元,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升级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持续增长的潜力所在。





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在消费支出中,一方面是物质型消费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已降至29.3%,食物支出之外的穿住用行等物质型消费比例上升,潜力很大。另一方面是信息、医疗、养老、家政、旅游等服务型消费空间打开,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从国内国际看,这个扩大和升级中的消费市场带来的机遇都是巨大的。刘向东说,中国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会释放巨大的消费潜力,对内,这将带动供给进一步改善,促进企业更多地利用创新等方式解决痛点问题,例如新经济的不断壮大就是一例;对外,中国开放的市场有着巨大吸引力,给世界带来机遇,也将牵动全球的产业链布局。





优化供给赢得广阔空间





事实上,在消费升级需求的引领下,国内的供给和投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国产品牌正赢得越来越多的信任和认可度。专家分析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产品牌积极调整顺应消费升级的趋势,提升产品质量、设计和科技含量,同时以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个性化特征,赢得消费者青睐。





处在供给更前端的投资也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例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都需要增加有效投资。今年1-2月份,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投资分别增长117%、81.8%和70.3%;2017年,我国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6%,比全部投资快8.8个百分点。此外,在补齐交通、通信、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短板方面,投资也有很大空间。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预见,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内需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将持续释放,将对经济长期发挥有力有效的拉动作用。”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也认为,中国政府有望实现其经济转型目标,使中国成为以消费和服务业驱动为主的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