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诞生记

一本书的诞生记

一本书的诞生记



如果把每一份选题计划说成是商业计划,出版行业无疑是创投项目最多的一个行业。虽然投资的最后拍板者是社长总编,但编辑才是真正让一份投资决策得以产生的关键人物。既然如此,编辑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把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书感与读者的真实想法尽可能接近些,再接近些。

  

相较于其他任何产业,图书出版商每年开发的新产品最多,而且这一数目还在不断增长。

2010

年,图书产业有

300

万种独特的产品推向市场,每一种图书开始时都遭遇到同样的问题:没有注意力,没有受众,没有销量。

  企业家与他们的创业公司面临着相似的困难。有个问题让我思索了好几个月,就是出版业可以从创业领域中学到什么。

一本书的诞生记

  首先有一点必须回答,即这种比较是否是合理的。在创业领域,企业家寻找风险投资者以获取资金,将想法付诸实践,这同作者与出版商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

  风险投资者带来资金和关系,以及关于如何成功的想法。企业家也有自己的想法,通过辛苦的工作带来客户。当我们将这些特征与出版业联系起来时,我们发现风险投资者与出版商的确存在不少相似性。

  同样,作者与企业家也很相似,尽管作者自身必须进入角色以激发读者购书。“我没法让你母亲买你的书,”当我为自己的第一本书签合同时,出版商向我解释道。企业创始者不可能愿意把筹措的资金用在支付客户成本上,作家同样不应该指望出版商会做这些事情。

  在出版领域,我们说一本书需要寻找它的目标读者,而真正的读者其实和作者与出版商设想的可能完全不同。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并不奇怪。如果你去听一下创业领域的思想家,如史蒂夫·布莱克(

Steven Blank

)和艾里克·里斯(

Eric Ries

)的想法,你将会听到相同的内容:每家创业公司的目标都是寻找一种商业模式——找客户、找价位、找渠道。

一本书的诞生记

  史蒂夫·布莱克说,“一个商业计划不可能凭着与客户的一次接触就完成。”

  创业公司的成功来源于最大限度地缩小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距离,缩短创新想法到产品的周期。而在图书出版业,我们似乎是在拉长这两个距离,将我们的力量集中在行动与结果的联系上,丧失了学习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编辑的直观感觉代替了读者的真实想法。图书

24

个月漫长、封闭的生产周期看似一种对永恒质量的追求,但最终可能脱离了真实的需求。

  企业家认为,通过不断调整可以接近一种极大值,即商业模式的一个高点,它可以支持刚起步的公司。撰写一份图书选题报告也包含这样的问题,但之后我们却止步不前了。当我们隐匿在真正可能给我们带来价值的用户之外时,我们承担了大量的风险。

一本书的诞生记

  在我这一次的写作项目进程中,大家对有关图书创作的一些假设提出了质疑。

O

Reilly

通过数字形式出版了《每本书都是一家创业公司》(

Every Book Is a Startup

)的前两章,被创业社区称之为“可行性最低的产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

),简称“

MVP

”。

  这样做的目的就好比用一小片东西去测试整块水域,看一看围绕这个想法的需求是否存在。在

MVP

结束后,我邀请读者访问一个独立的网站,来收集有关电子书的反馈和互动信息。读者的评论帮助我们确定了接下来的方向。当这本书明年初完工时,它将以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方式发行。

  我们还对动态价格做了试验。只包含两个章节的版本定价为

4

99

美元,当我们增加更多内容的时候,定价将会上升,但已经购买了升级前版本的读者将免费获得更新的内容。我们鼓励客户购买早期版本,参与到图书的创作中来。

  将客户与图书创作相联系的例子还有很多。就像务实的程序员总是会有一个

Beta

测试计划,图书也可以让用户购买尚未完成的版本,鼓励早期读者上传他们发现的错误。

Logos

软件公司让客户预订图书,当订单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项目才付诸生产。

  可见,我们有很多方面要向创业领域学习,他们有这样的共识:只有深入学习客户的需求,才有可能接近成功。

一本书的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