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护水奶奶”退休后志愿巡河34年 曾被人叫“神经病”

你要看的是不是《八旬“护水奶奶”退休后志愿巡河34年 曾被人叫“神经病”》?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雷月琴正在伏案写作





“3月26日,上次发现的麻堤河污水处理厂垃圾问题,给提了点意见,今天看见他们已整改了。”





“3月27日,沿香江走了一趟,又到珠江路找黄河社区反映星河路污水横流问题。”





这是摘自雷月琴老人“护水笔记”中的两段记录,像这样的工作日志,在雷月琴老人的家中已经有了满满的几大本,而“污水”、“整改”、“意见”是这些日志中的高频词汇。





雷月琴的日志本





今年80岁高龄的雷月琴是贵阳市的“生态明星”。为了保护当地的河流水质,退休34年来,她几乎每天都会沿着南明河流域走走看看,调查沿线的水质污染情况并记录下污染源。事后不仅要整理出详细资料向主管部门报备,还亲自到各个污染区蹲点,向附近的居民宣传劝诫,即使被人说成是“疯子”、“多管闲事”也毫无怨言。按照她的说法,做这一切的初衷,只是为了能喝上那一口干净水。





因为一口水,与贵阳结下不解之缘





雷月琴于1937年出生在湖北黄冈,由于是战争年代,环境破坏十分严重,尤其是水源的污染让各种传染病肆虐。4岁的时候,雷月琴因为喝下被污染的水生了一场重病,差点失去生命。因此,在她的心中,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喝上一口干净水。





为了躲避战乱,1949年,12岁的雷月琴跟随家人辗转来到贵阳。当时的贵阳森林茂密,市区南明河的河水更是清澈见底,不少居民直接从河里挑水饮用,这一切的场景都深深地吸引住了雷月琴。





雷月琴于1994年手绘的南明河污染情况图





可是好景不长,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多,许多新工厂都临河而建,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被直接排放到南明河中,河水一天天的变得浑浊起来。





“水污染了,不单是影响人的健康,一座城市还会失去她的光华和魅力。”雷月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过因为工作繁忙,个人时间有限,她也只能默默关注着河水的情况。一直等到退休后,才开始着手实施保护贵阳市河流水质的计划。





为了这口水,甘愿遭受委屈和非议





理想很丰满,可实施起来并不像雷月琴预想的那么顺利。





“刚开始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观念都没有什么认识。他们认为靠山吃山就是把山上成材的树木砍来卖钱,靠水吃水就是用河水洗拖把、洗衣服,这样的思想非常狭隘。”





不仅如此,面对雷月琴的“护水行为”,不少人还说她是“神经病”、“多管闲事的疯子”,看见她过来甚至会躲开。





雷月琴(右二)正在与河流附近工地施工人员沟通 受访者供图





记忆最深的一次是在2012年5月的一天,雷月琴照旧来到贵阳市金钟河畔“巡河”,看到一位垂钓者,她便上前轻轻的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并劝告说这里是保护水源地。没想到对方一把抓住了她的手使劲一扭,造成了她手指的韧带严重受伤。不过这些事她回家后从未主动告诉过家人。





“这些在外受的委屈我都自己消化,一方面是不想让家人担心,另一个是担心他们和别人起争执,造成不好的影响。”





雷玉琴调研河流水质 受访者供图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人们素质的升高,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了雷月琴对于“护水”的执着。





“有时候大家看见我会说,‘雷阿姨,您累了坐一下吧。’还有的会主动告诉来采访的记者,以前不理解我的做法,现在才知道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正是看到人们对于环保态度的转变,才让雷月琴感觉到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护住绿水青山 就是护住金山银山





谈起这些年“护水”的感悟,雷月琴动情的说道:“政府在十八大以后把保护生态文明写入了党章,十九大之后更是写入了宪法,这说明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环保需要大家的力量,尤其是国家现在这样重视,就好办多了。”





雷月琴与她的“办公桌”





2007年,雷月琴被贵阳电视台评为十大新闻人物。2011年,被评为贵阳市五星志愿者并授予“老有所为奖”。2012年,被评为贵州省“三关爱绿丝带优秀志愿者”。2013年,被评为贵阳市“低碳达人”。在2014年,雷月琴还被评为“全国十大江河卫士”,并将获得的5.5万元奖金部捐给贵阳市生态文明基金会,用于开展环境保护幼儿养成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面对种种荣誉,雷月琴老人却说,“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志愿者。我的所作所为只是想给孩子们留下一个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