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来源是。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乾隆|凌迟|嘱托|曾静|岳钟琪|雍正---


经过残酷的夺嫡之争,四王爷胤禛终于如愿以偿地登上了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却遇到了一个烦心事,让他如鲠在喉。在川陕地区,发生了一起旨在“反清复明”的大案子。

乾隆|凌迟|嘱托|曾静|岳钟琪|雍正---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雍正六年,一个叫曾静的书生,秘密派人给川陕总督岳钟琪送信,劝他反清复明,为汉人报仇。在曾静看来,岳钟琪乃是岳飞的后裔,理应和女真人的后代——满洲人决裂。只要岳钟琪在川陕举事,天下怎么可能不云集响应呢?岳钟琪得到此信后,大为惊恐,于是他立即将此信呈交给雍正,表示自己的忠诚。

雍正拿到信后,立即拆开审阅,竟被其中内容委屈得泪流满面。他在给岳钟琪的回信中写道:“看了你上交的逆书,把我惊得说不出话,我做梦也没想到天下竟然有人这样批评我!你赶紧把曾静这个逆贼抓起来,我要亲自审问此人!”

乾隆|凌迟|嘱托|曾静|岳钟琪|雍正---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岳钟琪接到雍正命令后,立即定下一计策。他假意答应曾静的反叛请求,并和曾静派来的人说:“我愿与先生一起举事,请来我的府上灭清大计吧!”曾静不过是个酸腐书生,很快就中了岳钟琪的“引蛇出洞”之计,当他赶到总督府,便被岳钟琪抓了个正着。随后,曾静被岳钟琪解送至北京,交给雍正亲自审问。

乾隆|凌迟|嘱托|曾静|岳钟琪|雍正---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一般来说,曾静这种“叛逆的蟊贼”,根本无需雍正亲自审问。然而他写的逆书,让雍正受了极大的刺激,雍正决定当面驳倒这个狂徒。那么曾静的“逆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总结起来,逆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雍正是个暴君,有十大罪状,即谋杀康熙、必死生母德妃乌雅氏、弑杀兄长、残害弟弟、贪财、好色、嗜杀、酗酒、诛杀忠臣、喜欢听奉承话。

二、满清是异族政权,且施行暴政,就是应该推翻;

三、曾静要拯救黎民于水火,要让“耕者有其田”。

在所有内容中,又尤其以第一点,让雍正手上最深。雍正是个相当自以为是的皇帝,认为自己勤于工作、爱护臣民,是个不可多得的好君主。曾静的攻击,让他倍感委屈。在他看来,在民间,恐怕有不少人秉持和曾静一样的观点。所以,他决定利用曾静,来洗脱自己的“不白之冤”。

乾隆|凌迟|嘱托|曾静|岳钟琪|雍正---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亲自审问了曾静,逐条批驳他对自己的“人身攻击”,将自己打扮成一个讲究孝悌之道、勤政爱民、清心寡欲的千古圣君,自己当上皇帝是实至名归。所有对他攻击,都是被流放的八阿哥、九阿哥的属下到处造谣的结果。同时,他还强调了满清王朝的正统性,并非蛮夷建立的王朝。

在雍正的严厉批驳之下,曾经硬着脖子、坚决反清的曾静竟然服软了。他“弃暗投明”,将雍正称为一个至仁至圣、惩治奸佞、一心爱民的好皇帝。之后,雍正还亲自操刀,将他与曾静的问对集成一部《大义觉迷录》,加以刊刻,颁行全国,好让天下士庶了解这件事的经过。

乾隆|凌迟|嘱托|曾静|岳钟琪|雍正---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此外,雍正对曾静还做了宽大处理,说他是妄信奸佞之言。雍正公开宣布:“我不追究曾静的责任,即使我死了,新皇帝继任,也不得追究他的责任!”虽然,雍正派曾静到全国各地宣传《大义觉迷录》,进行广泛的演讲,为雍正洗冤。

然而,雍正并不了解大众传播学,他颁布的《大义觉迷录》非但不能洗脱他的冤情,反而还越描越黑,让大家相信了雍正“弑父、逼母、杀兄、屠弟”的事实。在后世,雍正往往被描绘成一个贪婪好杀的暴君,实际大多都拜这本《大义觉迷录》所赐。

乾隆|凌迟|嘱托|曾静|岳钟琪|雍正---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雍正临终嘱托:此人不能杀!但雍正刚死,乾隆就下令:将此人凌迟

雍正去世前,他还一再向储君弘历强调,曾静必须留着,不能杀。然而当乾隆继位后,却立即违背了父皇的嘱托,以“侮辱先皇”为名,将曾静凌迟处死。相比于雍正,乾隆城府更深,他清楚地明白,雍正刊刻、发行《大义觉迷录》,是一件蠢得不能再蠢的事。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杀掉曾静,根本不需要做辩解。作为专制帝王,根本无需和愚民、黔首们说什么,屠刀才是让他们闭嘴的最好手段。处死曾静后,乾隆到处搜集、销毁《大义觉迷录》,然而由于发行数量太大,没有来得及全部收回,所以这篇千古奇文便流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