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常驻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让科学常驻》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作者:王大鹏(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对科学来说,在这个即将结束的五月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国各地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相关活动轮番上演,比较大型的活动至少包括全国科技周、中国科协年会、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2050云栖大会以及即将举行的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等等,可以说,这些活动的举办在公众中不断地把科学传播推上高潮,让公众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亲近公众,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融合,形成有利于科学的社会文化氛围。





为期八天的全国科技周为公众奉上了一场丰富多彩、鲜活有趣的科技盛宴,中科院各个科研院所向公众开放,同时还举办各种各样的科学传播活动,物理所的井盖涂鸦悄然成为网红,这种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创新性科学传播表达方式获得了一致的好评和点赞,也更加显现了科学传播何以可能这个话题。





此外,BAT三巨头也都分别在贵州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深圳未来论坛以及中国科协年会不约而同地谈到科学和技术:马云在杭州中国科协年会讲“面对未来,科学家和企业家必须完美结合”、马化腾在深圳未来论坛讲“加大投入做好基础科研,才能具备真正的实力”、李彦宏在贵州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讲AI的终极理想。





实际上,加强基础研究不仅仅是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共识,我国公众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也持十分积极的态度,根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5%的公民赞成“尽管不能马上产生效益,但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政府应该支持”的看法。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让公众认识到基础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该是科学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推动公众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则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毕竟基础研究不像应用研究或者说技术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因而这就需要创新科学传播的表达方式,促进科学与艺术等多种形式的融合。





应该说,这一系列活动助推了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燃起了公众对科学的热情,也为科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让这种热情长期持续,让科学真正地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形成常态,让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彼时,各种科学传播活动就不仅仅是“解渴”的“雪中送炭”,而是让科学更加深入人心的“锦上添花”了。





当前,科学还是尚未完全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其中的原因既包括科学在接触大众文化方面亦步亦趋,也包括大众文化并未充分意识到科学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因而有必要推动二者的融合与交流,当然,在这方面我们已然看到一些端倪,不同的群体在尝试着推动科学与文化的交融。





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往往在很多时候倾向于采取标签化的做法,比如将某档电视节目贴上科普节目或者科技节目的标签,而这其实已经不自觉地划定好了其传播的范围,因而也不太容易突破其固有的阈值,那么其效果也只能局限在某些圈子内,笔者倾向于认为把科学与艺术融合起来的科学传播形式未必要刻意地标上科学传播的标签,我们很难说《生活大爆炸》是科学节目,还是娱乐节目,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把很多科学元素作为贯穿在整个剧情中的“梗”。因而让科学与艺术以及其他因素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扩展其传播的边界,甚至实现某种形式的跨界,进而放大科学的影响范围,让科学无处不在,真正让科学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