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上早教班吗?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孩子需要上早教班吗?。来源是。

孩子需要上早教班吗?。孩子|早教|同伴|小车|家长|早教班---


对于是否上早教班,要从家长自身和宝贝两方面考虑。

家长:1 是否具备育儿这块知识经验和能力

2 是否有时间陪伴孩子

我相信陪孩子去早教班的家长是有时间的,那就主要考虑有没有育儿能力了,如果自己有这个能力完全是可以自己在家培养(文章后面有亲自早教的一些方法,可参考),当然了,如果家长比较懒去一去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认真挑选,有些早教班的环境不仅没有达到早教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孩子:1 孩子是否排斥环境

2 孩子是否能融入环境,比如可以回应老师,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有回应互动

挑选早教呢,一定要“勤”“细心”,这可能是关乎到孩子一生的发展,基本早教机构都可以免费试听,带宝贝去试听一节课就知道是否适应这家早教机构了。

孩子|早教|同伴|小车|家长|早教班---

孩子需要上早教班吗?

一些家长自己教育的心得

许多家长是抱着让宝宝来学本领的想法报名参加早教活动的,而忽视了宝宝既有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有情感等社会性需要。以下是亲子早教活动的分享,可结合实际情况参考:

孩子|早教|同伴|小车|家长|早教班---

孩子需要上早教班吗?

孩子|早教|同伴|小车|家长|早教班---

孩子需要上早教班吗?

一、走进社区,加强社会性

散居在家的宝宝常常与成人一起离开家庭进入社区去散步、买菜和购物等。社区有着家庭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丰富资源。我们改变了过去早教活动内容和环境的局限,集合菜市场或超市环境中的宝宝生活常态设计活动,比如《换小车》,让家长感知到,丰富的社区活动对引导宝宝感受成人社会、适应与陌生人接触是非常有价值的。

活动名称:换小车

幼儿活动目标: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乘坐小车的新鲜与快乐,尝试利用玩具与同伴进行交往。

家长成长目标:家长学会用多种方法引导宝宝同意互换小车,并能增加宝宝与同伴的语言或动作交流。

活动准备:宝宝推车若干。

活动过程:家长用语言引导宝宝玩弄小车上的玩具,并鼓励宝宝摸摸同伴的车,引起宝宝交换小车的兴趣;家长带领宝宝互相交换,并说“我们换小车坐一坐”;宝宝与同伴共同玩小车。

家长提示:多给予宝宝语言刺激,比如“看看,哥哥的小车上都有什么?我们摸一摸”,“我们和哥哥握握手,让哥哥把小车借给我们坐一坐”等,引导宝宝和同伴交流;平时,还可带宝宝和小区同伴共同游戏、比赛。

家庭延伸:宝宝年龄较小,接触外界的范围相对较狭窄,家庭以外每天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超市、菜市场、公园、绿地等。家长要充分发挥这些地点的社区性,有意识地让宝宝和收银员阿姨、卖菜大叔、路上遇见的同龄人等进行交往,如打招呼、交换玩具和分享食物等。

二、接近自然,体验情感性

婴幼儿的天性是喜欢接触、亲近大自然的。我们利用远足郊游活动的机会,为宝宝搭建与人、景、物的互动平台,比如给小兔、小鸭喂食等,让亲子共同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在这样的轻松、愉悦环境中,宝宝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家长的陪伴下,也会试探性地发起交往,逐渐从被动交往转变为主动交往,感受同伴互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名称:捉菜虫

幼儿活动目标:幼儿体验捉虫子的乐趣,喜欢与家长共同完成同一件事,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喜悦情感。

家长成长目标:家长观察宝宝之间的交往行为,出现问题及时解决。

活动准备:长有青虫的卷心菜、装小虫的盒子若干。

活动过程:教师带领宝宝来到菜地,观察被虫子咬坏的叶子,启发宝宝帮助蔬菜捉虫子,家长带领宝宝一起捉虫。

家长提示:有的家长自己比较怕虫子,但在宝宝面前尽量不要表现出害怕的表情或动作,以免影响宝宝参与活动的热情;由于一些宝宝从小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或者已经受到过成人的示范影响,会表现出害怕情绪,家长不要急躁;有的宝宝还不会主动交往,家长可以先让他去看看其他同伴,说一说同伴在干什么,让宝宝对同伴的活动感兴趣。

家庭延伸:捉完虫子后,可以带领宝宝把虫子喂给小鸡吃,鼓励宝宝主动与别的幼儿交流自己捉的虫子是什么样的。有一定数概念的宝宝还可以尝试数虫子,互相比较多少。

三、贴近生活,实现趣味性

设计活动时,还应考虑到的因素就是婴幼儿的学习过程,即认知过程、情感需要和动作发展这三个环节,在我们的观察记录中都证明了三者的互通性和联系性。在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下,他们通常会利用自由玩耍,逐步建构对周围世界的基本认识,从中获得具有个人意义的经验。他们会表现出是因为生活而学习,有时又是因为游戏而学习。而一些家长并不了解生活中的元素才是宝宝最能熟悉、最易理解的学习内容,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无用、废旧的物品在宝宝手中却成了好玩的、有趣的。所以,活动的内容不仅要在宝宝生活中发现资源,还要让家长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教育资源。

活动名称:快乐的厨房

幼儿活动目标:练习“撕”、“塞”、“抄”、“倒”的动作,发展手指的灵活性;初步感受扮演角色的乐趣,尝试分享带来的快乐。

家长成长目标:尝试用各种方法让宝宝把做好的“饭菜”拿来与家人共享,提高宝宝交往的兴趣。

活动准备:各种剩菜叶子、烹饪工具。

活动过程:家长邀请宝宝来当“厨师”或“妈妈”,让他们来“煮饭”,引起宝宝的兴趣;鼓励宝宝邀请家人共同品尝,并给予宝宝表扬。

家长提示:活动中,家长多给予宝宝语言刺激(你真棒,你炒的菜真好吃,去请爸爸也吃点吧;你插的花真好看等等),引起宝宝与人交往的乐趣。

家庭延伸:活动后,家长可以带领自己的宝宝和小区中的孩子共同玩炒菜的游戏,尝试引导宝宝使用多种方式方法在自己的小厨房中玩耍。

四、挖掘民俗,传递文化性

现在的信息技术和动画资源都充分地利用民俗文化来传承民族精神。宝宝们在家长的陪同和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大多都感受过民俗游戏带来的乐趣。所以,我们尝试利用开展民俗游戏来提升亲子活动的意义,如戏剧表演、参与布置民俗环境等等。

活动名称:佩戴香包

幼儿活动目标:练习“塞”的动作,锻炼手指的灵活性,促进手眼协调;通过互相交换香包,促进宝宝交往能力的发展。

家长成长目标:通过语言引导宝宝主动与同伴交换香包

活动准备:各种花瓣、香包袋。

活动过程:老师出示制作香包的各种花瓣,让宝宝通过“摸”、“闻”感知花瓣的特性;老师演示制作香包的过程,引起宝宝的兴趣;家长与宝宝共同制作香包;宝宝交换、佩戴香包,感受分享带来的乐趣。

家长提示

1.活动时,家长多给予宝宝语言的引导。“宝宝的香包多香呀!去闻闻姐姐的香包是什么味道的?来和姐姐交换着戴一戴。”这样也能引导宝宝互相交流。

2.在塞花瓣的过程中,家长应引导宝宝自己去取放花瓣,如花瓣摆放的位置较远,可引导其向旁边的家长或宝宝求助,从而发展宝宝的交往能力。

家庭延伸:在家中,可让宝宝将废旧画报撕碎装入矿泉水瓶子中,制作成小彩瓶,并带到小区中和其他的宝宝进行抛、滚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宝宝与同伴进行交往。

五、整合游戏,促进参与性

在组织亲子活动时,老师依据宝宝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生理特点,设计了多个环节的亲子游戏。然而,之间的不断转换常令宝宝和家长无所适从,多数时间他们只能生硬地随着老师的指挥进入下一个游戏。为了使游戏环节的前后衔接更加自然,宝宝能轻松、愉快地进入到下一个游戏当中,我们总结出以下4种过渡环节的指导方法。

导入式。以儿歌、歌曲、故事来引导宝宝进入下一个环节,适用于活动开始前半段。通过教师多种形式的引导,带领宝宝及家长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下一个游戏当中。

扮演式。通过角色的扮演以及情境的设置引导宝宝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例如,要进入故事环节——“小兔子乖乖”,先带领家长扮演兔妈妈,宝宝扮演小兔子,一起在草地上玩耍。

固定式。明确告知家长和宝宝下一环节活动内容,确定环节转换时宝宝的集合地点。如在活动结束之后,吃点心之前,明确告知家长及宝宝可以入厕、洗手、吃点心。在点心时间和户外活动之间,固定在活动室门旁边集中。

带领式。引导家长主动带领宝宝进入下一个环节。例如,在美工活动后,家长会自然带领宝宝进入点心时间,然后再进入到户外活动时间。

总之,亲子活动的设计,不仅仅是针对宝宝的,它更应该考虑到家长的需要。因为家长对宝宝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宝宝的个性和发展。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时,要最大范围地吸引家长和宝宝一起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还有不太清楚的家长可以留言,我们相互讨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