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来源是。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自杀|战祸|父老乡亲|江东|韩信|虞姬|项羽---


垓下之战,是项羽率领后路半断、粮草不济的十万楚军,与六十万汉军(韩信所部三十万人+刘邦所部三十万人)决战。他在死前对最宠爱的美人虞姬唱一曲《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就是名传千古的”霸王别姬“。

自杀|战祸|父老乡亲|江东|韩信|虞姬|项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

西楚霸王:项羽

此前,汉将韩信挥师北进,只用四个多月荡平了赵、代、燕、齐四国。汉王刘邦则据荥阳、成皋坚守,牵制了项羽军主力,另一汉将彭越在楚军后方不断袭扰其补给线,使楚军粮草军资得不到有效补充。

项羽同时应对刘邦和彭越的前后夹击,主力大军疲于奔命,后方城池处处报急。他将重兵交给了麾下首席大将龙且,令他援救齐国。岂料此人因之前击破过英布,面对韩信也盲目自大,潍水之战一战败死,并葬送二十万楚军。

眼见楚国局势不利,负责南方战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叛投刘邦,导致楚军后方尽失。剩余十万楚军腹背受敌,粮草匮乏,终于被刘邦和韩信的六十万大军围攻于垓下。

自杀|战祸|父老乡亲|江东|韩信|虞姬|项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

项羽率十万楚军,与三十万韩信军决一死战,刘邦则率另外三十万汉军在韩信军后方压阵。项羽奋力击退韩信中军,却被两翼的孔熙(孔将军)、陈贺(费将军)两部军队夹击,而后韩信中军大回返,与左右两路汉军合进,终于大败项羽军,打破了此前项羽野战无敌、战无不胜的神话。

蓼侯孔藂:【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

费侯陈贺:【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

索隐:【即汉五年围羽垓下,淮阴侯将四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是也。费将军即下费侯陈贺也。】——《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六十万汉军团团包围了不足十万楚军残军,楚军疲劳粮尽,然后又被韩信张良施以“四面楚歌”之计,士气更大挫至极。

整个楚汉战争中,韩信策划北上迂回大战略,刘邦张良陈平们在荥阳正面数载苦战,几次险死还生,萧何竭关中之力后方支援;彭越在后方游击断粮,不让楚军有片刻喘息机会;同时费尽周折,阴谋阳谋尽出,分裂离散西楚国的人心军心,整整一代开国群英群策合力,这才终令项羽陷入绝境。

自杀|战祸|父老乡亲|江东|韩信|虞姬|项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

韩信

四面楚歌计,也只有在这种对楚军极不利的情况下才有用,是阳谋、非阴谋,骗小兵尚可,远骗不了项羽这样的当世之雄。

至此时,换了史上任何神将在项羽的位置,也绝无可能反败为胜,击败韩信、刘邦、张良、陈平、彭越、樊哙、周勃、灌婴……这些超级牛人的组团围攻了。

项羽听着四面楚声,慨然而歌,这时候,项羽身边的最宠爱的侍妾虞姬,拔剑起舞,应声相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自杀|战祸|父老乡亲|江东|韩信|虞姬|项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

虞姬

项羽真正妻子是谁,史无明载。不过按陈平的说法,这个人肯定存在,而且其兄弟为项羽的亲信。 当然,也不排除楚汉战争时已经早逝的可能。

《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

至于虞姬,(【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史记·项羽本纪》 ),(【有美人姓虞氏,常幸从】,《汉书·项籍传》)。司马迁和班固记述有矛盾,一个说是名虞,一个说是姓虞。已经明确说了是“常幸从”的“美人”,秦汉史书上绝不会用这种称谓来称呼诸侯的正妻。

至于颇有知名度的虞姬兄长、楚军大将“虞子期”,其人是明代《西汉演义》才出现的小说人物,为真实历史所无。

因此,虞姬虽非妻子,作为姬妾在主人危难时自尽,是表达忠臣不仕二主之志,这一点男女皆同。而作为主君有如此良臣,亦是光荣。恰如此前汉军大败时,有忠臣纪信假冒刘邦,代其而死。

“霸王别姬”一幕记述在《史记》《汉书》里是表达英雄末路时的悲凉,并不是将项羽刻画成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寻常匹夫。他此时想到的,绝不是和虞姬一同殉情,成就一段名传青史的”爱情佳话“,而是竭力全力以求生,求得东山再起。

此时项羽所能保证控制的领地,也仅剩江东了。只要他活着逃回江东,那么西楚王朝便还有一丝复兴可能。

为让汉军摸不透楚军主力其实也就是项羽本队的去向,项羽决定分路突围。项羽身边的八百“壮士骑从者”定是精选出来、吃饱喝足的精锐,除此之外,还有钟离昧部、左右司马部、项伯部等,其实都是引开视线、掩护主力的弃子。

《史记》功臣表里已经通过互文将他们的去向都记载得很清楚了:

钟离眜部被汉将靳强击败(【汾阳侯靳强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眜,功侯】)。

左右司马部投降汉将灌婴(【灌婴降左右司马各一人,卒万二千人,尽得其军将吏】)。

项伯即项缠部投降甚至临阵反水(【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

秦汉时代,人头就是功勋就是土地就是爵位。 汉军胜利已成定局,将士人人都知道这是鼎定天下的最后一战,要抢人头刷功绩这就是最后的机会。 他们绝无可能蒙头大睡,到天明才发现楚军逃了。

整个垓下之战,加上最后汉军攻略楚地、击败那些留守部队的斩获,共计斩首八万。如左右司马部的一万二千人还能投降活下来了,正因他们并非溃兵,而是成建制行动,在项羽已经突围的情况下,尽了对主君的义务后投降,否则就必然被汉军去增加那八万人头的斩首数了。毕竟眼看汉朝就要得到天下,屠俘有政治风险,也不符合刘邦标榜相对项羽的仁义长者之风。

古今中外,类似这样的突围战役,于绝境处觅得一丝生机,原本甚多,如彭城之战,刘邦也是损失几十万兵马后,趁着大风突起冲乱楚军阵势,仅率数十骑趁乱逃遁。

然而项羽的分路突围、搅乱敌军视线,只保住自己亲随八百精锐,其余全部当做弃子的突围计划,从军事角度,堪称唯一破解死局的神来之笔,但他亦最终败在人心。从鸿门宴起,便明确表明亲汉态度依旧被信任的叔父项伯,在此时临阵反水。

汉军的统帅韩信,到天明仅用一晚,就判定项羽精锐的突围路线。然后派出灌婴率汉军最精锐的五千主力精骑,疾追项羽直至乌江。毕竟对汉军而言,只要项羽不死,这战就不算完胜。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兵仙这一子稳、准、狠,彻底断绝霸王东山再起可能。因为项羽虽然一口气冲到乌江边上,他所部八百精骑已经损失殆尽,这些人如果大半逃出,都能成为他在江东重建军队的种子,担任百夫长、十夫长,尚可继续和刘邦相争天下;而只有自己一人逃回的话,徒劳无益,仅仅给江东父老带来兵灾罢了。

项羽视秦地、三齐百姓如草芥,但对桑梓父老亦非无情。毕竟汉军虽然相比项羽号称仁义,可在那个时代亦难免俗。刘邦其人明确记载的屠城记录四次,他手下汉军将领屠城记录八次。

所以项羽放弃了渡江机会,选择率最后的28骑死战,单人步战斩杀汉军三百余骑兵,则是呈现整个中国冷兵器史上最强大的个人勇武,来一场华丽谢幕,已不做生还之想,

自杀|战祸|父老乡亲|江东|韩信|虞姬|项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项羽为何宁可自杀,也不肯过江东?只为了父老乡亲免受战祸!

他这一生虽轰轰烈烈,帝业不成,但亦足够气壮山河。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