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木桥”到“立交桥” 高考变革让更多人成就梦想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从“独木桥”到“立交桥” 高考变革让更多人成就梦想》,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图片来源网络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实习生陈箫宇6月9日报道: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中断了10年后,高考成了真正意义的改变人生命运的独木桥。伴随着恢复高考的脚步,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徐徐打开。而这项考试也历经多次改革,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如今,高考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那些高考的往事,注定已成为无数人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
那一年,千军万马走“独木桥”
1977年,570多万不同年龄、身份悬殊的人走进考场,大学录取率仅在5%左右,他们人生的命运就此改变。有统计数据显示,1977年和1978年两届考生共有1160万人,通过1977年冬季和1978年春季的两次高考,全国共有27万考生迈入大学校门。上海交通大学张伟教授就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当得知自己有机会参加高考时,张伟的心中异常兴奋,对于一个农村小伙来说,上大学是进入城市的唯一机会。
1977年,张伟和那些或来自学校、或来自单位的考生们一同走进安徽省合肥一中的考场,这也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一战。“当时考试的科目和现在的高考是有所不同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等全方位的测试,需要学生们考前经历长时间、高强度的复习,等到了考场上的时候,面对熟悉的试题,还是需要调动自己以前所学的知识。”张伟说。
说起当年的高考,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个年代,一个班级里能考取大学的往往只有2、3个人,要上大学非常不容易。正是因为如此,当他收到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异常的兴奋,第一时间就报告给了自己中学的班主任。能进入大学,对这个农村小伙和很多一同进入高等学府的学生来说,都像是“天上掉馅饼”。
张伟回忆说,当时学校里的学生,年纪最大已经30出头,最小的只有十几岁,超过70%的同学来自社会,因为曾有过工作的经历,就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态度踏实端正。“他们的基础打得不是很好,工作之后又丢了很多以前所学的知识,所以他们都有只争朝夕地学习态度以及抓紧把成绩搞好的决心,甚至在食堂排队吃饭时也用功地背单词。”
40年,高考制度不断顺应时代发展
毕业后的张伟成功留在了上海交通大学就职,农村小伙命运从此发生改变。几十年来,张伟经历着时代的变革,感受到一次次高考改革为一代代学生带来的新机遇。从1977年的“春雷”到如今“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的,从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到构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高考制度不仅为改革开放选拔出优秀人才,其本身也在国家发展中不断进步,越发开放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配置让更多的人梦想成真。
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每年的高考录取率都超8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90%,上大学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通识教育”。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上海、浙江率先试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了“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改革高考制度,也倒逼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让教育系统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校长周凤林说,上海深化高考改革方案传递积极信号,撬动了高中课程多样化,让学生有了更大自主选择权,让高考从“标配模式”走向“自选模式”,而这对于引导高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特色办学、强化专业建设,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对接高校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40年来,高考制度的不断健全,提高了高校选拔人才的精准度,与国家人才选拔培养需求相统一,保障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更有助于为拔尖人才的培育创设有利条件。专家表示,与改革同向同行,高考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红利。
- 新高考来了怎么走班排课?
- 通告 ▎因海姿施工,临汾东关立交桥实施交通管制
- 江西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 已赶到苏州和父母团聚
- 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终于出现!他不回家的理由是…
- 关于解放路立交桥桥西施工期间实施交通管制的通告
- 失联9年的高考状元找到了:目前在西安工作
- 2018成人高考现场确认今天开始,预报名即将截止,错过再等一年!
- 太吓人!14名大学生坐独木桥拍照坠入激流,幸好...
- 收到高考录取书正在种菜 俞敏洪《开学第一课》诠释奋斗青春
- 河南揭“高考答题卡疑被调包”细节:不存在调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