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NBA总决赛报道是怎么变成现在这样的
今天上午,看见鲍仁君老师发了一篇《媒体变迁以及总决赛的美女记者们》,谈他从业十几年来,对总决赛前方报道的一些回忆。
鲍老师之前在一篇文章里写了个名句,“我第一次同意阿鱼的观点”,给人感觉对我有很多看法,两人好像有矛盾。编辑部的小伙伴特别喜欢拿这个说事儿,当成了一个梗来玩。其实那是最典型的“鲍氏幽默”,就跟他说“10个球迷有9个数学不好,我是剩下的那1%”一样,纯粹是一个理科闷骚男忍不住要抖个机灵。别看他外表一副憨厚老实的山东大汉模样,其实内心里相当顽皮,要不为啥对总决赛的美女记者们念念不忘。
(老大哥在看着你……)
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2011年,沈志渝、王宁和我代表《体坛周报》,报道热火对小牛的比赛,新浪、网易等互联网媒体开始派记者采访总决赛,总体上来说,纸媒应该和互联网各占半壁江山……
慢着,2011年NBA总决赛,新浪、网易这些网媒确实去了,我们腾讯也在现场呢。你这浓眉大眼的鲍指导,当时只顾看新浪、网易的美女记者去了吧?
开个玩笑,鲍老师2015年底才加盟腾讯,对之前的事情确实不熟悉,不怪他。不过鲍老师的这番话倒让我浮想联翩,忍不住想起自己从业十几年来,以编辑身份亲身参与的那些总决赛报道。
好吧,碎碎念模式开启:
(注意:由于这些页面历史过于悠久,很多样式表文件已经丢失,导致页面出现错行、图片不加载等显示问题,不要对这些细节太在意。当时肯定不是那种效果,否则我早下岗了。)
2006年。我来到腾讯是在2006年7月,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亲身参与这届报道,但我当时已经给腾讯NBA写了好几年稿子,所以姑且也算上吧。看看那年代感十足的字体和配色,这就是当时国内中文门户的主流风格。
2007年。这是我严格意义上以编辑身份亲身参与的第一届总决赛报道,当时入职还不满一年。像所有年轻的新员工一样,我更多还处在向身边的老大哥们学习的阶段,还在尽力弄明白网络媒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懵懵懂懂,糊里糊涂。
2008年。从这一年开始,我开始初步有了自己的网媒运营思考。这一年的季后赛报道,我设计了一套东西部两种配色的专题模板,把每一轮系列赛都完整记录下来,通过页面左侧的导航来相互打通。这个解决方案其实很有效,即使用现在的标准来看也有其价值,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当时的历史细节。
2009年。在推出完整覆盖每一场比赛的“季后赛专题”之外,我们重新单独设计了总决赛专题。因为首页的很多引用页面已经失效,只能截取一个底层页面做示意。从右侧的专题列表可以看出,当时还为很多热点事件单独创建了专题报道,比如姚明骨裂重伤、穆大叔因伤退役、火箭打破首轮魔咒等等。
2010年。这一年,我们的报道开始变得更立体、多元,而且第一次有了视频点播资源的加持。很多年轻球迷可能有个错觉,以为腾讯体育是从15-16赛季才开始视频直播NBA,实际上从10-11赛季开始,我们已经跟NBA中国达成深度合作,成为NBA中国官方互动社区合作伙伴,为国内球迷视频直播NBA比赛。只不过那时每个赛季只有56场视频直播权益,常规赛48场,季后赛8场。
2011年。这是腾讯体育与NBA正式深度合作后的第一个总决赛,各方面都高度重视。我们请央视的孙正平、张卫平(“二平组合”)、于嘉三位老师为我们做赛场点评,请NBA中国的美女雅琹担任现场做LiveU主播(比如今的手机直播早了至少五年),还把余华、苏童、毕飞宇三大顶级作家请到美国现场观赛,另外把门户报道和腾讯微博相互打通,解决了之前资讯只能单向传递的问题,球迷开始有了自由发声、自主生成内容的网络空间。
2012年。这是我个人感觉比较成熟的一次总决赛报道,第一次对NBA赛事内容进行了模块化、栏目化的结构设计。专题顶部有一排篮筐样式的快捷入口,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悬停来切换不同内容,包括:头号大记者、前线微访团、LiveU现场秀、TT对对碰、我要来挑边、画说NBA、鞋蜜大擂台、2KOL模拟战、超轻全镜头、决赛星播客等。
2013年。这一年,我们开始重点打造品牌栏目,推出了于嘉老师的《嘉时赛》,张卫平和于嘉两位老师的《章鱼大战》,张佳玮、管维佳、殳海、大嘴泉等老师的《画说NBA》(总决赛特别版)、国际级裁判点评总决赛判罚等多档独家内容。
2014年。这一年,我们开始全力优化视频资源的呈现方式,重点改造赛事直播入口、视频点播分类导航等服务类模块,方便用户能更快速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2015年。这是正式与NBA达成五年战略合作之前的最后一届总决赛报道,也是之前多年深度合作的一次“汇报演出”。除了在专题首页明显加大“视频点播大厅”、“原创视频节目”等视频资源的展示比重,我们还重点设计了一系列独家产品,如:《NBA季后赛赛程宝典》、《平说总决赛》、《总决赛真球迷段位测试》(比今年一度流行的答题App早了两三年)、《总决赛GIF奇葩秀》(衍生成如今的保留栏目《NBA动图秀》)、《总决赛即时热点海报》等。也是在这一年,我们开始大量开发社交长图、手机海报、H5策划等小产品,用于满足网友在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和情绪分享需求。同样是在这一年,媒体的主流平台已经从PC端转移到App端,我们一起跑步进入了手机互联网时代,PC专题开始成为过去时。
2016年。这是腾讯体育全网独家完整视频直播NBA的第一个赛季,赛事版权、球队球星、专家名人、意见领袖等各方面报道资源达到一个媒体人所能想象的极致,于是我们着重从原创内容上寻求突破,力求输出与优质资源相匹配的高水准报道。这届总决赛,我们一共完成38人次的独家专访,覆盖了两队的核心球员和球队高层,推出《NBA真探》、《大话NBA》、《NBA指数》等多档品牌栏目,使用“企鹅直播”App完成“360度全景直击NBA总决赛”实况报道,还把腾讯体育的观点通过合作伙伴ESPN反向推送给北美球迷。
2017年。五年战略合作的第二年,各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具体到总决赛报道,我们实现了无数个第一次。
比如,第一次推出深度原创栏目《揭秘NBA百亿帝国》,全面梳理了NBA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第一次推出有温度的品牌原创栏目《NBA球迷故事》,介绍了勇蜜漫画家Bob-lian、骑蜜作家叶兆言、勇士毛衣大妈等著名球迷的真实生活;
第一次将品牌栏目《你懂球吗》视频化,为用户提供NBA比赛规则的视频解读;
第一次通过企鹅直播全程直播总决赛场外直击,包括赛前赛后的新闻发布会和非比赛日的球队训练;
第一次通过“企鹅问答”产品对热点话题做跨界问答;
第一次把腾讯NBA的顶级写手团队推到前台,让每一位优秀的创作者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第一次组建了专家、记者、编辑、写手、自媒体五大阵营,为总决赛的形势走向展开“懂球大PK”……
还有很多很多……
转眼之间12年过去,眼下已经是2018年,我进入网络编辑这一行之后的第12个总决赛了(不算2006年那个以写手身份参与的),十二生肖都可以完整轮上一回了。今年的总决赛报道,欢迎大家点击“原文阅读”,直达腾讯NBA总决赛专题去感受感受。喜欢我们报道的朋友,欢迎点个赞支持一下。
我很少回忆往事,但这样一张张图片看过来,还是忍不住感慨时间过得太快。
说到12年,我想起我的年龄恰好比你们都喜欢的小霾大了一轮。
(小霾在2017年NBA总决赛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记得小霾有一次问我,鱼哥你怎么写文章这么快,唰地就又写了一篇。其实我写得很慢、很痛苦,尤其是硬逼着自己写的时候,非常窘迫。但她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一个从零开始的人写第一篇文章,跟一个已经写过1000篇文章的人开始写第1001篇,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积累的力量,也是时间的力量。
回头看这十几年的总决赛报道,同样感受到一种积累的力量,一种时间的神奇。几乎每一届大赛,兄弟们赛前总是焦头烂额、愁肠百结,不知道怎么才能有所突破,怎么才能比之前做得更好。但也几乎每一届大赛之后,我们都发现自己比从前又多做成了一些什么。有时候是形式上的创新,有时候是资源上的拓展,有时候是深度上的突破,有时候是产品形态的颠覆(比如,我们完整经历了PC门户、微博、新闻客户端、手机直播、自媒体等各种互联网产品的演进)。
所以,看到类似这样的回复,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很欣慰。很多事其实挺简单,你付出了努力,大家能够感受到,你不需要多说什么,因为行胜于言。比如我们接下来要发起一个“#要篮球,不要伤害#”的倡议,相信真正热爱篮球的朋友们一定会积极支持。
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只要你能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你总能比自己想象中走得更远一点,比自己想象中做得更多一点。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 2018NBA5v5总决赛在沪开启 德拉蒙德现场助阵
- 河北中老年朗诵大赛总决赛将在石家庄市图书馆举行
- 2018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总决赛在长沙落幕
- 男人大新闻:皇马2-4马竞/詹姆斯是NBA最伟大球员/尼克-杨希望加
- 武磊担任形象大使 第33届新民晚报暑期中学生足球赛总决赛开幕
- 启迪杯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举行
- 环球自然日2018全球总决赛结果揭晓
- 【希伯特】巨人的陨落
- NBA这样“制造”出勇士王朝
- 别跟NBA球星合影!内马尔合影哈登很尴尬,遇波神甜瓜变小鸟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