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加快回归,普通投资者可以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吗?

独角兽加快回归,普通投资者可以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吗?



点击上面蓝字

“郭施亮”

轻松关注  公众号 guoshiliangbo

独角兽加快回归,普通投资者可以享受到企业发展成果吗?

  CDR

细则正式出炉,这意味着独角兽回归

A

股市场的通道得到了拓宽,紧随其后,则是一批符合条件的独角兽将会加快回归至

A

股市场,并借助国内资本市场这一个大平台实现飞跃式的发展,而投资者也有望因此享受到企业高速发展的成果。



 

实际上,据了解,符合条件的创新试点企业今年

6

7

日起可以递送

CDR

发行申请,而

CDR

细则的正式颁布,更是加快了符合条件的独角兽企业回归上市的步伐。那么,随着独角兽企业的加快回归,普通投资者真的可以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吗?



 

在实际情况下,对于独角兽企业的加快回归,最容易影响投资者投资回报成果的因素,莫过于以下这几点。



 

其中,对于独角兽企业而言,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会否已经完成了高速发展的过程,或其盈利增长率是否已经发生了重要性的拐点,这无疑影响到这类独角兽企业回归后的市场表现。



 

实际上,根据独角兽的定义,主要指成立时间不超过

10

年,并获得私募投资,且在境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同时企业估值已经达到或超过

10

亿美元等。然而,对于部分独角兽企业而言,经过了长达近

10

年时间的高速发展,其基本上完成了高速发展的过程,而当企业经过系列程序再度回归至

A

股市场上市时,其持续盈利能力以及未来增长空间可能会有明显变化,这也将会直接影响到独角兽企业的投资效果。



 

再者,对于之前从海外市场完成私有化退市的独角兽企业,如今却以更高的估值与市值回归至

A

股市场之中,投资者在相对高位投资独角兽,是否成为了高位接盘侠。



 

从奇虎

360

到药明康德,这都是近年来加快完成私有化退市,而后加速回归至

A

股市场的独角兽企业。然而,从私有化退市,到回归

A

股上市,仅仅耗用几年的时间,其估值与市值却发生了飞跃式增长。



 

其中,奇虎

360

私有化退市时,对应市值才

93

亿美元,但回归

A

股上市之初,其对应市值一度达到

4000

亿人民币,较当时私有化退市时所对应的市值水平高出

6

倍左右的水平。至于药明康德,当年私有化退市时所对应的市值才

33

亿美元,而回归

A

股市场之后,最高实现

1300

亿人民币的市值水平,较私有化退市时的市值水平高出

6

倍以上。



 

由此一来,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反而用高出数倍的市值与估值进行投资,潜在的投资回报率也大幅缩水,说得好听一些是长期投资,说得难听一些就是高位接盘侠。



 

此外,则需要考虑到一个因素,即独角兽回归之际,发行市盈率、发行价格不高,但因

A

股市场特殊的新股爆炒现象,而变相扭曲了独角兽上市后的价格表现,而当独角兽新股在二级市场上打开涨停板之际,实际上其价格已经远远高过了其自身合理水平,发行监管红线形同虚设。



 

这些年来,在

A

股市场新股发行之际,往往存在一个现象,即新股发行市盈率基本上控制在

23

倍以下。但是,对于这种人为控制发行市盈率的行为,却并未因此降低新股的投机色彩,反而给了二级市场持续爆炒新股的机会,加剧了新股不败的神话。



 

在实际情况下,对于独角兽企业而言,为了降低资本市场的抽血压力,主动采取了缩减募资规模、压低发行市盈率的策略。但是,对于这种操作,却变相刺激了新股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反而激活了后续的炒作热情。从最近一段时期的新股表现来看,当股价打开涨停板之际,其估值与市值已经远远高出市场的合理承受范围,此时投资者再行参与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时下独角兽的加快回归预期,会给本已疲软的股票市场构成不少的压力。对此,如何合理有效控制好发行节奏以及发行数量,并做好更充分的配套措施,就颇显关键。此外,更为核心的问题是,当批量独角兽企业以及大中市值企业成功上市之后,随后的限售股解禁减持问题以及企业后续再融资问题如何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那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对资本市场的长远性发展。但,在高速

IPO

的背景环境下,限售股堰塞湖以及减持潮的压力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持久性冲击。



 

至于普通投资者,高位接盘独角兽并不可取。或许,与其等待独角兽新股高位开板的买入机会,不如耐心等待其价值回归的过程,待股价回落至一个相对合理的价值区域再行采取中长期的布局策略。此外,则是通过独角兽基金间接参与独角兽企业的投资,但考虑到其封闭期较长、流动性不佳,对于流动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者反而需要多加谨慎。



 

但,整体而言,对于时下引导独角兽企业加快回归上市的举动,实际上并未有充分考虑到市场自身的承受能力。虽然当下股市的平均估值已经基本到达历史相对偏低的水平,但在高速

IPO

背景下,可能会延长股市熊市筑底的时间,而股市投资信心的修复过程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实质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