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的信用扩张!通胀?通缩?加仓?减仓?

新一轮的信用扩张!通胀?通缩?加仓?减仓?

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既然是靠信用印刷,那么就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抵押品——这个抵押品,在绝大多数时候应该是代表一个国家税收能力的国债,或者比我们政府税收更有信用的外汇(如美元),或者,是实实在在的黄金白银,黄金白银、外汇和国债的抵押信用依次降低,从各国货币和财富变迁史的角度来看,信用货币印刷只能用以上三种东西作抵押,用国债来印钞已经是最次的一个等级了,如果再降低抵押品等级,那意味着货币信用的不充分。



近日出现的担保品(抵押品)又是什么呢: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 、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先接受涉及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的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听起来都挺不错的吧? 恰恰相反,对这些“受扶持”的领域的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还能力抱有一些理智的质疑更为必要。对于货币信用来说,这些抵押品就不能被认为是良好的了!



举例来说,某个企业在市场上发行债券融资,然后发放“三农”贷款,结果被不少投机取巧的农民钻空子骗贷,贷款收不上来了,债券可能偿还不了。 本来,企业应该为自己的鲁莽贷款接受市场惩罚,但是,央妈出面把这些贷款纳入人民币担保品范畴,本息合计110元的债券,央妈直接印钞110元给你,这,已经是3年来央妈第二次这么豪爽的印钞了。 



3年前,和昨天的新闻一样,那份文件的最后一段话是:地方债纳入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和试点地区地方国库现金管理的抵(质)押品范围,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债券,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可纳入部分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纳入商业银行质押贷款的抵(质)押品范围,并可按规定开展回购交易。 



不太好懂是吗?嗯,这就对了,没想让你看懂。 



众所周知,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借债,然而从2013年开始,地方政府债务愈演愈烈,原来还可以靠着借新债还旧债勉强支撑,但到了2014年,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在市场上根本没人买。 借不到新债就没法子还旧账,债务链条眼看就要崩啊!难道我们的地方政府直接宣布破产?



2015年3月12日,财政部发文确认将发行1万亿地方债务置换债券——意思是说,中央政府将为地方政府担保,发行1万亿元的债券,用来偿还地方政府到期的债务和利息。 



1万亿其实是不够的,地方政府2015年到期债务实际3.8-4万亿元,所以,后来又加码到3万亿元。 到了2015年5月份,财政部、央行、银监会终于发文确认,将地方债纳入央行SLF、MLF、SLO、PSL以及逆回购的抵押品范围,也允许地方债纳入商业银行抵押品范围,并且可按规定在交易场所展开回购交易。2016年3月,财政部和央行制定了《2016年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招投标规则》,规定中央和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中,地方债可以按照存款金额的115%质押。



2018年1月17日,财政部公布了2017年12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截至2017年12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4706万亿元。



基础货币也终于在2015年下滑之后,2016年再度开始持续增长。为什么人民币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贬值?为什么全国范围内的房价从2015年初开始暴涨?对比2013年底和2017年底人民币抵押品的构成类别,你就能看出来区别。 



2013年底,83%的人民币,都是用美元欧元日元等外汇作抵押印刷出来;2017年底,就只有59%的人民币是用外汇作抵押印刷出来的了!中间差额的那一大块儿,很大一部分就是地方债(在“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条目里)。 



回顾下历史,1981-1982年,严重通货膨胀;1987-1989年,恶性通货膨胀;1993-1994年,严重通货膨胀。 1994年元旦中国实施汇率改革,将人民币绑定到美元身上,严格执行用外汇储备作抵押品的货币政策,只有央行收到1个美元,才会印刷8.3元人民币。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人民币最终从作为抵押品的美元那里借来了信用,中国从此进入了低通货膨胀的社会直到今天。2015年,我们第一次用地方债来放宽人民币的信用主体;2018年,我们又用企业信用债来放松人民币的信用根基。 



但是,信用和感情一样,一旦被脆性破坏,想修复,就不是想有就有的了。



补充说明:

有人以为我的意思是会通货膨胀,其实不然,房价不在cpi里,cpi里是房租,所以尽管货币超发,却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的感觉,也没有造成利率的上升,超发的货币,从资产意义上,被房价吸收,从财政意义上,是被地价吸收,房价的推升,造成了一次史诗级的财富再分配过程。而那些垃圾级的各种受保护的债券,将来可能导致不少超发货币的蒸发,值得强调的是,这个蒸发,蒸发是的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对于流动性而言,是有货币乘数的。所以,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发生的可能不是通货膨胀,倒可能是滞胀之后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另一种可怕的危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低利率是目前走钢丝的前提:国债、地方债、ppp、企业债、个人房贷都需要维持低利率,如果发生80年代的通货膨胀,那将是惊人的场面。

allenblue

好久没回帖了,这个帖子蛮有意思的。楼主的文章不错,逻辑也很通顺,就是各种回帖的都是有屁股的,但都和这个话题没什么关系,要么是唱崩,要么是信政府。



我看懂楼主的意思了。不过呢,欧元的抵押物也包括各种乱七八糟的债券,日元的抵押物也包括各种地方政府的、银行的债券,这世界上主流的货币除了美元(瑞法我没看)是主要以美国国债抵押的,其他的都不完全是楼主开篇的第一条:贵金属、外汇、国债的依次强弱链条。



贵金属可能确实有道理,因为几千年的习惯,所谓稀缺性吧(比特币利用这个概念好好割韭菜了),但是这早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人类创造的东西越来越多,但计量的单位却是受限的,那么必然通缩导致财政崩溃(明朝算吗?),这纯属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明明我已经是个富人了(拥有的东西多),但却莫名其妙因为单位的限制导致自我灭亡,这种技术限制必然要被突破的,那么强势政府就出现了。明朝政府和现代政府的信用差距可能比月球到地球的距离都大,你信明朝政府还是任何一个现代政府?这也是我很早就看穿比特币就是和郁金香换个名字而已的道理(郁金香更有用,至少可以吃)



楼主逻辑的硬伤在哪里呢?在外汇和国债的所谓强弱顺序。举个例子吧,欧元日元,你以欧元日元为抵押物,背后是什么?可能是希腊某个银行抵押给欧洲央行的债券,可能是日本某个鸟不拉屎,人口外流只有老人的小县的地方政府的债券,这种东西的信用你觉得会比中国国债高吗?



所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楼主先天的就把中国人,或者中国政府至于一个比较垃圾级的地位(想起丁院士在碳排放上喷柴静的那句话:中国人算人吗?),反正我就是信不过,我信欧元,信日元,信国债,但不好意思,我就不信中国政府或中国人的东西,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呢?(美元我们不说,属于经济学的例外,事实上这当中也是存疑的)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现代货币央行到底怎么发?作为现代强势政府(对比明朝野鸡政府)来说,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一切都以确保经济正常发展为准,也就是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想想美联储为何逆向加息?)经济的发展不应该由于货币而受到制约,这个就变成明朝政府了,而货币乘数有商业银行负责,理论上是完全的商业行为,那么央妈的事情就是确保在顺周期时,基础货币不至于使商业银行的运行受到影响;而当市场风险加大(比如股市、楼市估值超过60倍?现在楼市就算吧)时,央妈有资格和政府唱对台(政府总是路径依赖的,要求放水像吸毒一样),紧货币让大家(包括政府)过几年苦日子,挤挤资产泡沫(比如股市楼市估值低于30倍?)。



央行理论上就是不断的循环这个过程,那么是否信赖央行我过人觉得最重要的是两点:1.本国经济是否良好的发展中(这一点又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是否保持稳定的发展,那么在往上推理,就是两点:政治是否稳定、是否有合理机制鼓励创新)。2,央妈的本心是否是为了保持经济稳定,而不是受制于政府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需求从而采取对本国长期经济不利的行为。



我不知道楼主说的对不对。也许那个有名的司机(明斯基)会来,也许不来,我真不知道,投资本就和预测没什么关系,因为没人可以预测复杂自适应系统,猜对也是蒙对而已,概率游戏。

只要抱紧低估值的资产,在分散的前提下;大家一起死的话,我死在比较后面;大家一起升天的话,我不会升最快,但会升在比较靠前的位置。长期这么搞几轮,那么在人类整个阶层上就能往上提一提了,投资无非就是这么个游戏。



长按以下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集思录微信

新一轮的信用扩张!通胀?通缩?加仓?减仓?

特别提示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为信息分享。任何因本文导致的投资行为发生的亏损,本公众号及作者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集思录 微信公众号:jisilu8   

集思录(www.jisilu.cn)是一个低风险投资理财社区,我们的理念是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使资产获得稳健增长,我们专注于新股、债券、可转债、分级基金等低风险投资品种。

快捷查询:

搜索微信号“jisilu8”添加我们

回复“新股”学习申购新股基础知识

回复“债券”了解债券基础知识

回复“分级”学习分级基金基础知识

参与讨论请猛戳“阅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