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恐龙时代琥珀蛙类 命名“李墨琥珀蛙”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恐龙时代琥珀蛙类 命名“李墨琥珀蛙”》,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原标题:为侏罗纪世界2预热?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恐龙时代琥珀蛙类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恐龙时代琥珀蛙类 命名“李墨琥珀蛙”

  琥珀蛙的幼体标本 陈海滢、章佳杰 图人类首次在琥珀里发现来自恐龙时代的青蛙,距今约0.99亿年,命名为“李墨琥珀蛙”。

  领衔这一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这一“封存”在琥珀里的蛙,区别于以往所有的蛙类,是一个新物种。人们对这一标本的研究,首次揭示了古蛙类与热带雨林的关系。

  或许是为了给即将上映的电影《侏罗纪世界II》预热,6月14日,相关研究论文由中美两国科研团队联合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自然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他们宣布首次在缅甸发现了中生代蛙类琥珀化石标本,鉴定并报道出一个全新的蛙类物种。

  2016年,邢立达团队发现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鸟类翅膀和恐龙尾,2017年又发现了琥珀中的雏鸟、完整古鸟、介形类。

  新发现的这批中生代蛙类琥珀化石标本共有4件。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恐龙时代琥珀蛙类 命名“李墨琥珀蛙”

  琥珀蛙的生态复原图
; Damir G Martin 绘图 据邢立达介绍,此前,人们只在墨西哥和多米尼加都发现过蛙类的琥珀,但都是源自新生代的沉积物,且数量极少。因此,琥珀蛙被称之为“琥珀三宝”之一,往往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蛙类的骨头非常柔软纤细,因此很难形成化石。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蛙类化石来自2.1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中生代的蛙类化石记录相对较少,且多数保存较差。

  根据其骨骼特征,研究人员判断四个琥珀蛙标本中,至少有一个标本与现生的产婆蟾超科(Alytoidea)/盘舌蟾超科(Discoglossoidea)蛙类非常相似。这些标本与中国热河生物群的、比较原始的蛙类化石,如辽蟾(Liaobatrachus),也有相似之处。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恐龙时代琥珀蛙类 命名“李墨琥珀蛙”

  琥珀蛙的正型标本 陈海滢、章佳杰 图“一只甲虫被树脂粘住之后开始扑打翅试图逃脱,青蛙听到或感觉到了猎物的挣扎,偷偷接近并猛然捕捉猎物,结果一不小心也被树脂粘住。情急之下它试着跳出树脂,但前肢已经被树脂紧紧包裹,导致身体仰倒,慢慢沉入树脂中。青蛙就这样封存进了琥珀。”

  这些琥珀蛙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琥珀记录了当地曾有的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琥珀中保存的一些植物(如苔藓类,竹状的单子叶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如有爪类、盗蛛类、盲蛛类、蚧壳虫类),它们表明,这里是潮湿温暖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有淡水栖息地。而海生介形类的存在则表明这里临海。

  邢立达表示,现生蛙类多样性非常丰富,其基因组数据显示,直到恐龙灭绝后,蛙类的多样性才出现爆炸式增长。它们迅速地把握住了生态系统中生存机遇期,逐步演化出比人们所熟知的哺乳类的物种总数量还多现存蛙类——超过6900种。

  本次发现的琥珀蛙化石标本,不仅提供了详尽的中生代蛙类化石形态特征,同时也揭示了琥珀蛙与温带地区的产婆蟾等类群在白垩纪时期的地球,占据了比以往所知更加广阔的栖息地。

  邢立达告诉澎湃新闻:“这四件蛙类化石标本保存情况完好,其中一只体长2.2厘米,保存了包括了头骨、部分脊椎以及大部分四肢在内的骨架。还有一只体长约7毫米,保存了头部之外的全部身体部分以及大量软组织,其它两个个体保留了肢部。”

  显微CT为这些小型蛙类提供了了详细的、立体的三维解剖结构,这在传统的蛙类化石中是难以实现的。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表示,这批标本中最重要的一件有些许腐烂,已经暴露出骨骼,这种情况反而对显微CT等无损设备的成像十分有利。通过对CT数据的重建、分割和融合,学者们最终无损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态。

中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恐龙时代琥珀蛙类 命名“李墨琥珀蛙”

  李墨琥珀蛙复原图 Damir G Martin 绘图通过分析CT数据,参与该研究的学者爱德华·斯坦利博士认为:“这只蛙很可能还没有成年,从它缺失耳柱骨,腕部等区域还未完全骨化来推断的,它可能还不到2岁。从它的骨骼结构来看,它并不属于树栖物种,因此被保留下来的几率并不高,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标本。”

  科学家将这些标本鉴定为新属、新种,并命名为:李墨琥珀蛙(Electrorana limoae),以提示这一新的属在琥珀之中发现,同时向化石标本提供方、琥珀收藏家李墨女士致敬。

  研究团队对这些化石的分析和鉴定工作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等项目资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