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踏实实跟党走 红旗渠畔脱贫二三事

小编嘚啵嘚:《踏踏实实跟党走 红旗渠畔脱贫二三事》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脱贫一要踏踏实实跟党走,二要风风火火干起来 红旗渠畔脱贫二三事





红旗渠,盘旋在太行山的脊梁上。





1960年,为了改善靠天等雨、水源奇缺的生存环境,河南安阳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磨穿了千层底,炸开了硬石层,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历时10年凿出一条1500公里长的“人工天河”,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成为刻在太行山上的一座丰碑。





红旗渠修成后,林州山河巨变,吃水问题解决了,但“穷根”仍没拔去。安阳林州是典型的“七山二岭一分田”,是河南省“三山一滩”重点片区县(市)之一。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70户14784人,贫困村25个。





如今,林州市委、市政府再次出击,树起“红旗渠精神”的旗帜,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敢想敢干精神,快步奔向致富路。





“想到了就要干,干了就要干成”





“屋里真亮堂,看着就舒服!”2017年,在林州市易地搬迁安置点幸福家园小区,横水镇北台村56岁的贫困户祁振刚对新房赞不绝口。





去年11月16日,按照林州市易地搬迁规划,祁振刚等250户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现场抽签分房,喜领新房钥匙。2017年,林州市搬迁安置461户992人,其中集中安置268户788人,敬老院安置193户204人。





除了易地搬迁,林州市“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将产业扶贫作为突破口,做优做强建筑业、特色农业、光伏发电等主导产业,确立83个产业扶贫基地,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享有三项以上产业扶持措施,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我之前也到过不少贫困村,但庙荒村还是吓了我一跳。村里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有的贫困户连酱油、醋都吃不起。”2015年,安阳市扶贫开发办公室驻庙荒村第一书记陈军带着行李,一头扎进了林州城郊乡庙荒村这个省级贫困村。





“陈书记,你觉得咱村能变样儿吗?”上任之初,有村民这样问他。陈军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回答:为村民找致富项目、找岗位;争取专项资金,建起12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村集体每年增收超10万元,贫困户年底拿分红;作为唯一一个红旗渠穿村而过的村庄,庙荒村还打造“渠畔人家”特色乡村游……





如今的庙荒村,青石板小路平坦整洁,古色古香的石桥下,清澈的红旗渠水潺潺流过,一砖一瓦充满了太行村落的原生态韵味。





“我们林州人都是‘急性子’,想到了就要干,干了就要干成!”林州一位扶贫干部笑言。





“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几十年前,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要,削平山头1250个,开挖隧洞211个,挖砌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埋头苦干,终得“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脱贫攻坚的新征程上,扶贫干部立下“军令状”,林县人民照样不甘落后,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焕发出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满怀“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豪迈气魄。





“俺就是脱贫路上的‘一锤一钎’,守着生态环境这棵‘摇钱树’,自己咋好意思向国家伸手要钱!”林州市茶店镇胡家沟村村民李振华说。





胡家沟村坡地多,平地少,村民以外出打工为主。几年前,“坡地经济”在茶店镇大热,胡家沟村趁势搞起了菊花产业,不仅卖产品,还兴办了生态旅游。2015年,李振华种下3亩菊花,仅仅一年之后就增收了2万多元。





村民们说,脱贫一要踏踏实实跟党走,二要风风火火干起来,不能“抱着金饭碗喊穷,丢了红旗渠人民的脸”。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林州市委书记王军说,在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面前,红旗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的红旗渠精神常读常新,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精神信念和动力之源。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林州市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奋力谱写脱贫攻坚的创业新篇章。(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王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