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战略决策者的教育:普世智慧与终身学习
自从2007年第一次正式登上讲台以来,至今已有11年。11年穿梭在中国和美国的讲台之上,在享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自认对学科教育、通识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一些体会和理解,也恍惚看到了教育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这里将我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各位,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在我的一堂计算机课上,我看到一个女生在奋力的敲打键盘。用这么快的速度打字,肯定不是在写代码。于是下课后我找到她,问她上课的时候在做什么。
她说她在写小说。
这个学生的文章我看过,在同龄人中,她的英文写作及其地道和出色,行文逻辑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属于在写作中很有天赋的一类。
然而这是计算机课,我告诉她,在计算机课上应当专心听讲,并尝试按照我的要求用代码实现功能。写小说可以是下课以后的事。
她的回答是:“我对数学和逻辑完全没有天赋,看到跟数学有关的东西就头疼,完全没法集中听讲,所以还不如用上课的时间来做一些我擅长的事。”
这样的孩子不是个例。有太多太多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和老年人会给自己下这样的最终宣判:“我的大脑天生不适合XX”,“我天生就不是学XX的材料”。认为自己“只专精一两个学科就够了,其他学科和我无关”是一种广泛的幻觉。
在教育中,这是我们必须打破的幻觉。
我以为现在中国的教育越改革越奇怪了。仿佛中国真的紧缺全才,要培养出的人今天能造出一枚导弹,明天就此导弹写一篇长篇并获茅盾文学奖,后天亲自将其译成八国文字在全世界发行似的。假如真有这种人我宁愿去尝他导弹的滋味。全面发展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全面平庸。
韩寒此言,曾经得到过很多人的共鸣(包括8岁时候的我)。很多人认为,成功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锻炼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在这一件事上做到极致”。如果你对自己的定位是建筑工人、纺织工人或老师,那这句话并没有错。然而,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决策者而非工匠,那么盖10000个小时的房子并不能让你具备预测明年房地产价格的能力;做10000小时的衣服也不能让你理解米兰时装周上最新的潮流;教10000小时的书也并不可能让你发现教育界存在的问题并着手提出改进的方法。
人们所推崇的在某行业的“反复”、“深耕”、“10000小时定律”,只能让你具备战术上的优势,而无法让你具备战略上的视野。你可以在专注中成为一个出色的建筑工人、纺织工人和教师,但是你永远无法从重复中成为一个房地产大亨、时装设计师和教育家。
这才是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它似乎在试图让你成为10个行业的工匠。韩寒对此的批判狭隘地限定在:让人成为10个行业的工匠是不可取的,我们只能成为1个行业的工匠。然而事实上,现在的教育(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真正的问题是它最多只能教会你工匠的战术本领,却无法给你超越工匠的战略能力。
能让人获得战略思考能力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跨学科联系生活无非就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
从去年开始,我人工智能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我本科是学数学和物理的,但我惊讶的发现我对于人工智能的上手非常迅速,并且(请让我自负的下一个小小的断言)很快的超越了大多数人工智能工程师对它的理解——因为工程学的一个特点是,你没必要理解一种原理就可以把它应用的很好。其根本原因是,我发现人工智能理论几乎全部的思维方式,都是我在高等数学中曾经接触和学习过的。
今年年初,我开始尝试用人工智能预测股市的波动情况。在设计算法的时候,我和很多不同专业的人士进行过探讨,这其中包括我父亲——他是一名非常有天赋的电子工程师。头脑风暴中,他跟我讲了电子工程中的一种算法(为了保密,我姑且在这里称之为A.B.算法),他认为,在很多程序员社区的讨论中显示了大部分程序员和工程师基本上完全没有理解A.B.算法的实质。当时我就跟他谈了我对A.B.算法的理解,他立刻就被震惊到了: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工程学系统训练的人为什么能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对A.B.算法理解的如此透彻?答案很简单:因为我在大学的量子力学课程中,曾经接触过非常类似的解题方式。
不仅如此,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迅速为A.B.算法找到了在分析金融市场中的运用。这是我预测股市项目的一个小小突破。
我想要谈论的重点是,A.B.算法虽然在工程学(尤其是信号处理)中被频繁使用,但是大部分使用者却并不能理解这种算法,更别提把它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了。这就好像手里握着锤子的工人,他被告知锤子是用来砸钉子的,那么他就只会用锤子去砸钉子。而一个学习过物理学的人就会知道:锤子能够砸钉子是因为锤子在运动中具有惯性,于是他才能够思考:这样的惯性是否能够用于其他领域呢?
没有系统学习过任何工程学的我,和没有系统学习过任何金融学知识的我的父亲,立刻就可以理解A.B.算法,并找到了它在金融学中的应用。为什么使用了一万次A.B.算法的大多数工程师,却做不到这一点呢?是因为我们的智商比较高吗?
当然不是,那只是因为我们了解数学、量子力学、工程学、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和金融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把物理学的研究方式运用在人类学和社会学问题中、把历史学的研究方式运用在生物学中、把政治学的研究方式运用在经济学中,都早已产生了非常丰硕的果实。
一个专精在他的领域中的人,往往很难意识到:事实上,这个世界的知识之间——哪怕是让你觉得最不可能的两个领域之间——都是互通的。在研究一门知识中所孕育出的原理与思维方式,如果能够被有效的迁移,往往能够在另一门知识中绽放异彩。而同时运用多个领域的模型,并将之交织成决策过程中的原则和框架,其威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不同的学科的不同思维框架的交替使用,足以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产生指数级的累加效应,并绽放出最有洞见的前瞻力。
这就是查理·芒格所提出的“普世智慧”(Elementry Worldly Wisdom)。我已经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使我迅速掌握了前沿科技,并很快将用它完善一个几乎只赚不亏的投资模型。
我教过的很多学生和我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尽管我因为了解自己远远不够格所以从来不敢以“青年导师”自居,还是有许多学生朋友会希望我给他们一些人生、职业、专业甚至恋爱方面的建议——当然最后一种我只提供给18岁以上的学生,否则我就会说“小屁孩瞎想什么,赶紧滚回去学习吧”。
我会给那些最糟糕的学生推荐一些能够保证他们吃上饭的学科,因为我知道这将是他们在此生中唯一能够关注的事物,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精算学,以及最无聊,无趣以及最没有用处的——管理学或商学(当然,你是富二代有继承跨国集团的刚需除外)等等。并默默为他们祈祷他们能够得偿所愿。
我会鼓励资质平平的学生去追随他们的兴趣,并推荐一些比较平凡的学科,因为我知道他们此生最多也只能成为一名“大师级工匠”,这些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文学、语言学等等。并默默的祝福他们有朝一日在各自的领域熠熠生辉。
对于最优秀的学生,我只会推荐三门学科(最好是三门都学):理论数学、理论物理和哲学(或历史学)。但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没有因为我开了“地图炮”侮辱了你的专业而愤然关掉这篇文章并且骂我是一个“傲慢无理又自负至极的混蛋”的话,那么我想,你也是有资格学习这三门学科的人,并希望你能够继续看下去。
有资格选择这三门学科为自己本科专业的人是少数,能够在这三门领域中获得成绩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是,我推荐这三门学科和你是否要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或历史学家无关。
推荐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们是“道”,是一切学科的起源。
如果说,培养对事物的洞见的唯一方式,是学习多个不同学科并且建立跨学科模型并形成“普世智慧”的话,那么数学、物理和哲学这三门学科就是形成这样的普世智慧的根基。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一门专业已经是难上加难,想要掌握各种专业中的关键模型,并将之灵活的运用在处理问题上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很多成功人士完成了这样的任务,这说明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你只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道路。
对于中国人而言,最好学的外语是什么?一定是日语和韩语;如果想学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最明智的方法一定是先学拉丁语,因为这四种语言都是从拉丁语中变化出来的。同样道理,想具有“普世智慧”,那么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就是其中的捷径。
因为其他的任何学科,其本质都是这三门学科的变奏。
(题外话:请原谅我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连华尔街都明白招人先招物理系、数学系次之,还有那么多人蜂拥去学经济和金融)
我和父亲的对话
父:最近我学了学python,我发现我学的很快。
我:你觉得为什么你会学的这么快?
父:因为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学过汇编,掌握了基本的编程思维方式。而且和汇编一比python的语法简直是小菜
我:知道我们学物理的人是怎么看你们的工程学了吧?
如果你恰巧接受过专业的数学、物理学或哲学的训练,那么接下来的道路会简单许多。如果你错过了接受这些训练的机会,这不意味着你无法掌握普世智慧,只是道路会艰辛一些。
无论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学习的利器(数理哲),掌握不同学科模型和框架的精髓都需要你付出经年累月的努力,这使得你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从大学毕业甚至博士毕业,只能是你学习之路的开始,而决不能被看作是学习之路的结束。只有当你明确了这一点,你才能够心安理得的踏上终身学习者的道路,并最终掌握普世智慧。
当你了解了这一点,并且开始认为大学、硕士甚至博士的教育都无法定义一个人的智慧,只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水平时,你已经做好了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准备了,而这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无法跨越的门槛:他们总是固执的认为博士比硕士优秀,硕士比本科生优秀,名校毕业生比普通大学毕业生优秀。相信我,名校大学生之中的“蠢货”比例并不比普通大学少,博士中的“蠢货”比例也不比本科毕业生中少。关键在于,你是否具备意愿不断教育自己:不为学位、不为成绩、不为任何短期内能够看到的利益,去学习可能看上去跟你学过的任何学科完全无关的一些其他学科艰深无聊的基础原理。
书籍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工具,互联网是另一个——当然暂时没有书籍重要。所以:读书,多读书,多多多读书。这方面,没有任何捷径。当然,书籍也分三六九等:首先,虚构文学对终身学习者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他们只有娱乐意义。在这方面,《斗破苍穹》和《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没有什么不同:一个提供廉价而虚无主义的娱乐,一个提供厚重和发人深省的娱乐,但本质还是娱乐:你无法从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中悟出任何历史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道理来。相反,当你熟知了历史、社会和人类学的知识以后,莎士比亚能够给你带来的娱乐会比之前深刻的多。如果你的书柜里都是满满的小说、诗歌和散文,那么在终身学习之路上你和没有书柜的人处于同一起点。
在我提到“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原理的时候,我是认真的。我不建议你去读任何科普书籍,这些书相对于真正的学科书籍就像小学时候你看到的拼音“名著简写本”相对于真正的名著一样。例如,如果你想掌握天体物理学的思维框架,我不建议你去看《时间简史》,而需要从四大力学学起;如果你想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思维框架,请不要去看《每天读一点简单经济学》,而是踏踏实实的去看《曼昆经济学》并完成书后习题;如果你想学心理学,也不要去看《生活中的趣味心理》,而请去钻研真正的大学教材。交几个不同专业的、和你同样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朋友,互相分享本专业的洞见,而不是天天约饭,胡吃海塞。
我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如下分配的,它分为三个部分:
终身学习
节目1-----严肃学习(60%):以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认真的学习各个专业的知识并总结专业思维框架,将之添加至我的“思维框架”库中。
节目2----- 延伸阅读(30%):阅读非虚构(Non-fiction)类书籍,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一些报刊杂志,并运用我的“思维框架”库对之进行分析。
节目3-----网络阅读(10%):在各种零碎时间浏览维基百科和知乎,了解一些边角知识和其他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并总结这种看法形成和存在的原因。
成为任何领域的佼佼者都需要天赋,成为终身学习者中的佼佼者当然更需要。我说的不是智商——智商不足的人根本不会看到这篇文字的这个位置。
事实上,对于智商足够的终身学习者来说,天赋只有唯一的一个,对于这个天赋,我想任何人都不能说的比查理·芒格更好了:
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够长期保持这种心态,你关注现实的能力会逐渐得到提高。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那么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会失败…所以诀窍就在于不断学习,而且我不认为那些不享受学习过程的人能够不断学习。这个天赋其实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有的:问“为什么”的冲动。但是,在我们成长的十年或数十年间,这个天赋被很多因素逐渐磨平。我认为,这些因素按照对我们“好奇心”天赋的伤害程度排列分别是:
不懂教育的父母>平庸的教师>功利心>廉价的娱乐和享受>社交和工作压力>懒惰。
没有人小时候没有问过为什么,学习是我们的本能。学习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他是这么死去的:
现在说了你不懂,以后你就明白了,问来问去烦死了,一边呆着别烦我。考试大纲里没有,你们不用懂这个,上课讨论费时间,下课别问我没空。
如果当你被这些话语磨平了你的好奇,我指的是广义的、普适的、对任何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好奇,那么你可能无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对于没有兴趣和乐趣的事情,没有人能坚持一辈子。
但如果你能有这样或那样的契机,重新点燃你对这个世界好奇的火焰,这种好奇心在一开始不必非常深刻:你会思考方便面为什么用热水泡要比用冷水泡泡开的快,你会思考为什么可口可乐这么著名了每年还花那么多钱做广告,你会思考为什么香港和新加坡的空调开的永远那么冷…并且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去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那么你已经具备了走向终身学习之路的最后条件。通过终身学习,你会具有普世智慧;拥有普世智慧,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战略决策者;成为优秀的战略决策者,你就能够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
“你为什么想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
“Because it"s there.”
文/石晔
学术葩“校长”,微积分、物理、计算机科学、世界历史讲师,人工智能独立研究者,宽客。
- “东方—2018”战略演习:中方参演官兵话实战
- 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四新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
- 战略合作休戚与共东博盛会共享共赢
- “东方-2018”战略演习中俄联合战役演练正式开始
- 半年报营收逆市小幅攀升 莱绅通灵王室品牌战略持续发力
- 明星车型率先纯电动化:东风日产新能源再夺战略制高点
- 苏钢集团与苏盐合作园区达成战略协议
- 中信证券:牢记使命,积极践行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 冬奥吉祥物面向中小学生征集
- 北京冬奥组委面向社会招聘55个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