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助长了“信息鸡肋”丛生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谁助长了“信息鸡肋”丛生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谁助长了“信息鸡肋”丛生
经典电影《摩登时代》中,喜剧大师卓别林饰演了一位被时代潮流裹挟的工人查理。夜以继日工作的他,沦为机器的“奴役”,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把别人的鼻子当成螺丝钉来拧,连美女身上的螺丝状扣子也不放过。
走在今天的大街小巷,其实你也能看到“查理”的身影。只不过,他不再一门心思拧螺丝,而是自顾自地刷着手机。“人为机役”,这个老电影中的隐喻,早已成了现实。
如果说查理疯狂拧螺丝是为了讨生活,疯狂刷手机者又是为了什么?
一定意义上,人们刷的是手机,看的是信息,求的是心理安慰,似乎手指上下翻飞中,能获得某种确定性。但问题在于,刷来刷去,我们获取了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得来的信息能让我们心生安定之感吗?
显而易见,答案是否定的。这号那号超过千万,读来读去却鲜有真思想真见地。更吊诡的是,有时本想刷手机放松一下,结果适得其反:或是被指苟且于都市、“假装在生活”,或是被强灌鸡汤、提示“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故弄玄虚的说辞,让人的焦虑感飙升。
丰富与贫瘠并存,这就是当前手机提供给人们的信息世界。被裹挟其中的我们,明明嘴里塞满了“信息大餐”,却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样的“信息鸡肋”何以横行?
且看今年5月一笔天价买卖——
一家主营农药、兽药的上市企业,以38亿元收购了某新媒体公司旗下的981个微信公众号。令人瞠目的是,这家新媒体公司仅有50位编辑,算起来人均运营近20个公众号。媒体进而调查发现,原来每个编辑身后还有数位实习生,日薪百元,会编故事,即可上岗。
收购案偶然揭开的行业一角,让人隐约看到了一条从养号到变现的产业链:起家靠着东抄西转的“拿来主义”,发家靠着流量至上的“功利主义”,致富靠着“养肥卖号”的粗浅逻辑。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类似这样的“小作坊”占据了当前信息供应市场的“半壁江山”。当都市的红男绿女捧着手机,对着“情感秘籍”“职场攻略”反躬自省时,殊不知他们的“导师”已经在编下一个故事了。
大多数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俨然成为了一笔生意。怎么戳人心怎么来,怎么吸引眼球怎么写,大干快上中哪有什么文以化人的使命感。而资本从来不问是非曲直,哪儿有利润就奔哪儿去。内容、流量、资本,互相刺激、各取所需,一堆“信息鸡肋”由此而生。
经由鱼龙混杂的自媒体一番“洗礼”,读者的胃口被败坏,心态也不复从前。什么口味的“饮品”才能真正解当代人的文化之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但凡称为媒体者,就自带公共属性,即便是自媒体,笔下也带有价值取向,文章也影响世道人心,社会责任绕不开、躲不过。“信息鸡肋”丛生,其实应了那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当作者敬畏感、责任感不再,文章又何谈价值?没有优质内容基座,资本大厦无异于盖在了散沙之上。屹然挺立还是轰然倒塌,无非取决于何时风起。
- 长了3年的顽固黑头,我用这件去黑头神器通通扫清了!
- 你长了一双中国脚,为什么总穿不合脚的欧美鞋? | 美好心选
- 谁助长了自主招生造假之风
- 14个月大宝宝身上长了它,可能会恶化成瘤!
- 发芽的土豆别再扔了 女人留着有3大惊喜作用
- 女子背上长了30年的黑痣,近来时痛时痒,医生拔出后却看傻眼了
- “冰棍西施”卖冰棒赚学费 网民说她长了张“初恋脸”
- 一位孕3月的准妈妈 肚子里子宫上长了个7斤的肿瘤
- 吃一周的西瓜皮,减脂甩肉,腰细了腿长了,皮肤变润了,吃过吗?
- 地铁3号线又要延长了,会更挤吗?11号线征地补偿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