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

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

 

上周出了趟差,参加了一个保险话题的峰会。

 

大家都觉得目前人们的保险意识在提高,在保险的选择和购买上不像以前那么盲目了,对于大家的专业水平和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做公号的过程中,从用户的提问中也同样能感受到大家对保险的认知在一步步地提高。

 

从这点上看,还是很欣慰的。

 

会后我们在聊天中发现,国人不愿意买保险的理由很相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下两个:

 

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

保险公司理赔难

 

“保险公司都是骗人的,真出事了根本没用,不会理赔的。”

这些可能是一大批人不愿相信保险的原因。

 

而且

网上随便一搜就能看到XX拒赔,理赔困难的新闻。

看得多了,更觉得保险是骗人的。

 

这锅,新闻业得给保险业背。

 

网上很少看到理赔顺利的案例,恰恰是因为顺利的太多了,根本就算不上新闻。

 

除非是那些“XX公司2017年十大理赔案,最高赔偿XX亿元”。

但这与普通人关系太远了,很少关心。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我想到了我们刚做完的财报训练营,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看财务报表造假问题。

 

股市有句俗话“七亏二平一赚”,所以亏钱的人多,对股市的印象不太好。谈到上市公司财报,第一反应就是假的,都是做出来的。

 

很巧的是在回机场的路上,跟司机聊到股票,他也是这个反应。

 

即使我告诉他说,2017年3400多家上市公司中,财报造假的比例只有不到1%时。

 

人家照样来一句,我知道的,这些数据没用的,都是假的。后面也就没法继续聊下去,赶紧把话题换到别的地方去了。

 

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

 

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

保险不出险,钱就白花了

 

保险实质是用有限的能承受得起的保费,去转移极端的风险损失。

 

一旦保险出险,无外乎生老病死,都是大家不希望发生的事情。换个理性点的人来,宁愿自己买的保险永远用不到才对,怎么会有人还担心保险不出险。

 

但是,正如电影《大空头》里面有句台词,“如果你相信人类做事情总有逻辑可循,那只能说明你疯了”。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损失规避心理可以来解释这种现象。

 

大家有过这种停车的经历吗?

 

有时候可能就想停下来买个早点,但是又不愿意付10元钱的停车费,就在早点铺子门口稍微停了一下,结果被罚了200元。

 

10元的停车费和200元的罚单,任谁来选都可以轻易地做出选择,但不少人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却仍然还是将车停在店门口。

 

因为10元的停车费损失是确定的,而200元的罚单确是不确定的。

 

保险也是一样的,在出险事由发生前,人们有时在1000元保费(确认损失)和50万保额(不确定损失)中犹豫不决。

 

200元的罚单说到底对有车一族来说还是能够承受的风险,最多心头一阵郁闷就过去了。但是保险保障的风险,损失往往是巨大而无法承担的,比如几百万元的房贷一下子压在了亲人身上、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无处着落等。

 

为了应对这种心理,后来保险公司就设计了“返本型保险”,至于适不适合你,就见仁见智了。

扩展阅读 了解返本型保险

这白送的20万,我建议你再考虑下。

 

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

 

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

 

最后,补充一下,上次分享了银保监会19号文中的规定。

距离发文差不多2个月时间过去了,跟大家跟进一些后续情况。

 

19号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保险公司几百款产品或紧急停售,或加紧整改继续销售。

 

不过有一点请大家放心,停售之前投保的保险,特别是长期保险仍然有效。我们保险清单中也有一些被涉及的产品,会相应调整不影响用户们的投保。

 

百万医疗险

 

被点名的原因是: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并在短期健康保险中引入“终身给付限额”“连续投保”等长期保险概念

 

处理结果:暂无,目前仍在继续销售

 

影响:是否真能续保,最后还是要看保险公司的态度。目前看,高保额基本上不太会用足,医疗险的鼻祖众安和平安公司本身的实力很强,作为拳头产品应该是不希望让它们凉凉。

 

和谐健康之享重疾险

 

被点名的原因:保险产品设置过长的等待期,或通过调整保险金额等方式变相延长等待期

 

处理结果:在6月30号之前停售。

 

影响:主要是针对它第二年保额加倍的设计,相当于一年的等待期,而主流的重疾险现在一般不超过180天。撇开这点不说的话,这款产品本身还算是款良心产品,高保额低保费,健康告知也松。如果有意的话就要抓紧这最后两天了。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买或者不买保险的理由,

尤其欢迎讲述自己的保险购买故事~

 

 

你也是因为这个,才不买保险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