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人造太阳”的青年科学家
《追逐“人造太阳”的青年科学家》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追逐“人造太阳”的青年科学家
“核聚变是未来人类社会理想的清洁能源,是被大家寄予厚望解决全人类能源危机的出路,但目前国内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人才少之又少,是我国最突出的薄弱领域。你应该全力以赴将核聚变作为一生的科研追求。”十三年前我的博士生导师张晓刚教授对我说的这番话言犹在耳,也正是这番话让我开始了追逐“人造太阳”的梦想。
做不忘初心的拓荒者
上古传说中,部族首领夸父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不惜牺牲自己追赶炙热的太阳。如今,我孜孜不倦追逐的正是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聚变能,从最初能够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研究,到担任其中的课题负责人,再到现在担任磁约束核聚变重大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我在科研的求索路上始终奔跑、从未停歇。
2009年末,我即将在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出站,日本京都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核融合研究所均向我抛来“橄榄枝”,国内诸多名校如北大、浙大等也都纷纷发来邀请。然而爱国情怀、母校情结是我念念不忘的牵挂。我毅然放弃了国内外高校的优厚待遇,做出了回到母校的决定。
做兴校强国的担当者
回到大连理工大学,我开启了全年无休的工作模式,没日没夜地讨论、研究,我很快就带领团队拿下科技部设立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的课题资助,成为课题负责人,该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我先后于2011年3月和12月将两篇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核聚变领域最具权威的期刊《Nuclear Fusion》(《核聚变》)。
同一年,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和一名党员,真正能把国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对我而言,兴校强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辈应该扛在肩上的担当,为国效力,不负党员名是我不断追求的目标。
2014年,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我有幸担任首席科学家成功申请了“磁约束聚变物理基础问题研究”项目。2015年,我和团队课题组成员从物理模型方面及大规模超级计算机并行计算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并自主开发了三维磁流体程序MHD@DLUT code。这使得计算能力比以前增加了10000倍,在磁流体不稳定性模拟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做扶携同行的反哺者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工人,本硕博都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院就像我的家一样。这些年来我始终感念母校,坚守在属于我们大工的阵地上。回到母校之后我也经常思考自己能为学校、学院的发展做些什么。
从受益者到反哺者,为了更好地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成长,加强学院人才梯队建设,2011年5月我和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常亮联合发起成立了物理学院“青年科学家”发展联谊会。联谊会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每月举办一到两次集体活动,邀请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人才举办学术报告、座谈交流等活动,并联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等中科院系统单位及大连部分高校,共同倡导并组织召开首届“青年科学家”发展研讨会暨青年科学家“新引领者”高峰论坛。作为国内高校首个提出并实践促进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思想素质“双提升”的创新型群众组织,“青年科学家”发展联谊会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绩,也获得了青年教师的支持与认可。
2017年,我有幸获得了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荣耀之余我深感兴校强国责任重大,想要实现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理想任重道远。今后,我还将继续在追逐“人造太阳”的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本报记者吴琳、本报通讯员杜佳整理)
- 青年干部只靠基层“镀金”,怎堪复兴大任?
- 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 海宁做大青年人才“朋友圈” 人才公寓激活服务动能
- 石家庄市青年志愿者行动合作伙伴计划启动
- 石市青年志愿者 服务省十运会开幕式
- 沈师青年教师 央视俄语大赛获奖
- 《北京青年报》改为邮局发行
- 该何时结婚?过半受访青年认为25~29岁合适,超四成更看重爱情
- 日本列车“变身”青年旅馆 每晚标价只需150元
- 去年我国79.78万人次赴非旅游 中青年成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