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徽元素沙船“驶”入地铁站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上海市徽元素沙船“驶”入地铁站》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中新网上海7月7日电 (王子涛 严莹莹)一艘长2.05米、宽0.57米、高1.5米的“沙船”这周悄然“驶”入上海地铁人民广场站换乘大厅内,为7月11日即将举行的2018年“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造势。





“上海是沙船的故乡,在以木帆船为主要江海运输工具的古代,没有优良船舶的支撑,上海港的兴起是难以想象的。”中国航海博物馆陈列展示部副主任毛敏告诉中新网记者,沙船为上海港的兴起、上海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点,今天的人们不应忘却。





据史料记载,沙船是中国古代航海木帆船“四大船型”之一,源于江南一带民间常用的平底船。沙船以崇明最为著名,又多在上海附近制造,因而上海被认为是沙船的故乡和发源地。沙船吃水浅、阻力小,船体轻灵,风力行船技术领先世界,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作为国家级的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希望让更多的民众了解沙船的历史和文化,进而了解上海的沿革和底蕴。”毛敏表示,此次展出的“上海五桅沙船”是沙船模型中的精品之作,从中可以一窥沙船的历史面貌。





上海是一座依港而立、因港而兴的城市,沙船作为主要的航运载体,不仅承担了商品运输的繁重任务,而且在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上海最终成为航运中心和枢纽。沙船作为主题元素被纳入上海市徽当中,正是基于这一历史缘由。





值得一提的是,沙船利用风力行船的技术曾领先世界。通过不对称的斜装帆,可利用侧后方的来风使船只朝正前方行驶。到12世纪初,除顶头逆风之外,其它方向的风力都可加以利用,西方的帆船到16世纪才达到这一水平,而这时中国又掌握了“调戗”技术,达到“八面来风,皆为所用”的境界。





水密隔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造船事业的另一重大贡献,大中型沙船一般都采用这一技术。所谓水密隔舱,是用隔舱板将船舱分成互不相通的多个舱间,航行期间即使个别舱意外破损,海水亦不会进入其他舱间,有效提高了船舶航海的安全性。水密隔舱在唐代已经普遍应用,直到18世纪末欧洲才开始出现这种先进的船舶结构,至今仍在现代的造船业中普遍使用。





据“中国航海日”活动主办方介绍,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航海日”系列活动之一,该船模将持续展出至7月底。在船模下方会循环播放沙船的科普解读视频,让更多人了解沙船的历史与科技,共同推动沙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