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真人秀设计的“真实”传递急功近利观念
《人民日报:真人秀设计的“真实”传递急功近利观念》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原标题:真人秀别吹大“偶像”泡沫
一些选秀节目尽管花样翻新,其实是“偶像神话”不断重写,其观念偏差可能对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误导
最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暑期网络视听节目播出工作的通知,对偶像养成类节目、社会广泛参与选拔的歌唱才艺竞秀类节目进行专家审核,要求坚决遏止节目过度娱乐化、宣扬拜金享乐主义和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
这一通知十分及时也十分必要。今年以来,“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狠狠火了一把,一些节目前台播放量甚至超过数十亿,跻身近年来热度最高的综艺节目之列,节目选手相关话题也持续引发热议,吸引了众多以青少年为主的网络综艺观众,其价值观导向作用受到社会和相关部门高度关注,自在情理之中。
从模式上看,“偶像养成”类节目主要诉诸观众渴望成功的心理。“偶像养成”是才艺选秀节目的变种,它淡化海选、淘汰等环节,把镜头转向选手幕后的才艺训练过程,让观众见证其进步成长。参加节目的选手此前只是普通人,经过十几期节目训练展示,表现个人特质与才艺本领,由观众投票决定他们能否成为“偶像”。观众投入大量时间、情感、金钱和精力,关注选手成长,他们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的人生跨越,通过“送偶像出道”的方式得以代偿,因此,每当劣势选手成功逆袭时,观众最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从节目引发的热点话题上也能看出些“门道”。所有引发观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其主题总结起来就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能当“偶像”。
其实,不只是真人秀节目,从武侠小说“英雄不问出处”再到当下网络文学“草根逆袭”,“乌鸦变凤凰”一直是大众文艺不断书写的故事母题。不同的是,与文学、影视、舞台等文艺样式相比,打着“真实记录”旗号的真人秀给观众,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营造了更具迷惑性的“真实”情境。研究消费文化的美国学者麦克 费瑟斯通指出,由于电子媒介迅猛发展,今天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趋向符号化、影像化,它像一面“镜子”,让人分不清现实和幻境。真人秀营造的“真实”视听空间,使观众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模糊了影像与现实的界限,让人更容易接受节目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很长时间以来,不少这类选秀节目尽管花样翻新,其实是“偶像神话”不断重写,其中的观念偏差可能对众多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误导。尽管节目设置了“能力C位”“勤奋C位”等环节,营造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氛围,尽管节目也喊出“越努力越幸运”“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口号,但在真实生活中,普通人仅仅通过几个月的“勤奋”“努力”就能成为亿万人关注和喜爱的明星、偶像,这种概率小得几乎可以忽略。
节目组和播出平台尽可以为自己贴上“积极向上”“正能量”的标签,但通过设计出来的“真实”渲染浮躁心态,传递急功近利观念,值得人们深思。
- 人民日报:完善网络安全军民融合新格局
- 人民日报评论员: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
- “跟着人民日报领悟新思想”之二:习近平情系绿水青山
- "跟着人民日报领悟新思想"之一:总书记种下"信心
- 人民日报评论员: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论学习贯彻
- 快递员被曝强暴客户 人民日报:快递公司应守土尽责而非失语
- 现代在京诠释新时代设计理念
- 人民日报:天价片酬是少数演员拿 不能完全怪演员
- “延禧”成台湾流量担当:造型设计的酬劳岛内付不起
-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中非友好的接力棒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