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朵”

小编嘚啵嘚:《“猫耳朵”》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上世纪五十年代,辽北山区多数农家住的是土坯茅草房,为显示地界和防止猪鸡等进入,用栅栏将房前屋后的园田地围起来。栅栏所用的材料是间伐下来的柞、杨、柳、榆等枝干。岂料这毫无声息的栅栏却产出附带品,给各家提供了稀有之物,也给我们小孩子家带来了特殊的欢乐。





这收获和欢乐来自于栅栏中的柞木,这木头经过阳光雨露滋养,会从树皮褶皱处生出木耳的菌种,到夏天经雨水浇淋,菌种便像变魔术一般悄无声息地长成黝黑的木耳,有的单片张挺,有的数片聚拢,圆嘟嘟,肉乎乎的,形似“猫耳朵”。我们就以此称呼。“猫耳朵”吃水,雨水浇淋的时间越长,长得越快越大。





每到夏季,我们小孩子家都盼望下一场透雨,好给“猫耳朵”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果赶上夜晚下雨,我们会兴奋得难以入睡,既希望多多下雨,又盼着快快天亮,好出去摘“猫耳朵”。





待雨停天晴,我们就抓起柳条筐蹿出屋去,快步跑到栅栏前,只见那黑亮的“猫耳朵”层层叠叠地簇拥着长在木杆上,格外招人喜欢。我们遵循出手稳、用力轻的规矩,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木耳根部,用指甲掐断,留下菌种,保证下次雨后复生。转一圈便能摘下几斤湿木耳,我们兴奋得又唱又跳。





“猫耳朵”虽然诱人,但是我们恪守规矩,只摘自家栅栏上的,别人家的再好,也绝不会去动一下的。在纯朴的民风熏陶下,我们从小就明事理,知荣辱。





摘下来的木耳晒干后,被视为最值钱的山珍,平时自家是不会食用的,只有贵客登门了,才会泡发一些,用来招待客人。到了年节磨豆腐,木耳是做豆腐脑卤子最好的配料,各家才舍得食用一点。多数要送到供销社,换一点零花钱。我念小学所用的笔墨纸张,就来自“猫耳朵”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