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说“一带一路”是民营企业的好机遇?汪力成这样解释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为啥说“一带一路”是民营企业的好机遇?汪力成这样解释》。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浙江在线8月1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知政)时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300余名智库、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媒体代表齐聚杭城,围绕“‘一带一路’五周年,开启新征程”,展开实践探讨。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受邀出席会议并作建设性主题演讲《“一带一路”与民营企业发展》,一起来看老汪观点。





“挑战”与“机遇”并存





避其锋芒·以柔克刚





1978年起,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历经4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营企业也在改革开放中蓬勃发展。





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1978年-2001年,中国的国门打开、制度激活,中国与发达国家巨大的“水位差”形成发展势能。2002年-2017年,全球化分工,发达国家占据价值链高端(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资金),中下游主要靠进口消费;资源型国家主要占据大宗资源的优势(石油、矿产、农产品);中国成为了全球价值链中的加工、制造型国家。所以,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WTO框架下的全球化分工。





而今,随着反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越演越烈,中国大量贸易顺差及外汇结余变成了“烫手山芋”,国内低廉的生产要素成本优势逐步下降,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倒逼全面体检和深度改革,在“危机”中寻找“机会”。





理顺经济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向产业链上游走,向高质量发展,现在是民营企业最好的契机。





纵看中国游客海外购的规模,不难判断“消费升级”市场仍旧很大,如果民营企业能够有效抓住国内这波消费升级的机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破题发展。当下,美国虽然退群新建朋友圈,但是中国在“一带一路”新机遇中,仍然可以巧妙博弈,主动出击重构适合中国特色的全球“经济圈”。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围魏救赵·另辟蹊径





全球贸易规则主要是针对“产地”而不是资本、品牌,通过中国制造、泰国制造、墨西哥制造、非洲制造等产地多元化,从产地多元化逐步进化成供应链全球化、人员/资金/技术/研发本土化、市场多元化,继而实现民营企业从外贸出口到全球化经营。非洲有12亿人口而且平均年龄比中国年轻得多,美洲除美国加拿大外有5.5亿人口,东盟十国有超过6亿人口,南亚近16亿人口,还有中东、中亚地区……全球有很大的潜力市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建设,指引着中国与目标市场国家更大程度的“合作共赢”。





过去,中国在开放型经济建设中,以“引进来”为主。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等来加快国内现代化建设。随着,中国企业近40年的发展,现在优秀的民营企业完全可以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不同时代应该有不同策略,“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不矛盾,由市场在配置资源上起决定性作用。民营企业可以在“走出去”的实践中,逐步成长蜕变为跨国公司,当然这个过程会很艰辛,但也是成长中的必经之路。





对于许多传统制造业而言,在全面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目前正是从“产品走出去”转为“企业走出去”的好时机。一方面国内生产要素资源稀缺,现有传统制造业存量又很大,要实现大规模的“转型升级”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另一方面将国内优势产能通过“走出去”实现国际产能合作,不但能实现国内资源的“腾笼换鸟”又能促进待发展国家的进步,可谓一举两得。“走出去”的制造业或许还将变得更加强健,反向促进更好的高质量“引进来”。为此,我认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民营企业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民营企业还是重要的粘合剂。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但直接为当地所在国家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收入、改善生活,而且间接为当地政府带去源源不断的税收收入,促进各方实实在在利益获得,无形中成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民间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