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霸”引发公愤,盖因缺了“公德”

《“座霸”引发公愤,盖因缺了“公德”》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正文开始:





“座霸”引发公愤,盖因缺了“公德”





近日,一段男乘客在高铁上“葛优瘫”的视频火了,只见这名男子霸占着别人的座位,还趾高气扬地给了三个选项:要么你自己站着,要么你坐在我那个座位上,要么你自己去餐车上坐着去!乘务长来了之后,这名男子开始装“站不起来”,众人好说歹说他就是不肯让座。这种连小朋友都知道不对的行为,自然引起了公愤。网友呢,更是怒斥其为“座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些天某旅高原驻训任务结束后乘火车返程的情景。这群子弟兵下车前,将火车上的被子叠成了整齐的“豆腐块”,并把车厢打扫得干干净净。





两则新闻一经报道便引起广泛讨论,“豆腐块”让人暖,当然是八方点赞、好评如潮;“座霸”引人憎,迅速成了“众人捶的破鼓”。





该!那些缺了“公德”的面孔真丑,得治治。在一些严肃的场所参观时,大声喧哗;走在街道上,把垃圾随手一扔;在名胜古迹乱刻乱画,谓之“留下纪念”;买票时,插队……仅仅为了自己的“一时爽”,如入无人之境、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大煞风景之事,成了众人眼中“最没素质的人”。然而,这种利己主义作祟、我行我素的“占便宜”究竟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是节约了两分钟时间、省了几步路,还是内心深处滋滋地冒出与众不同、不同凡响、高高在上的“我厉害了”虚幻快感?





有个成语叫“因小失大”,还有个成语叫“得不偿失”,且看“座霸”如今的遭遇,就更懂这两个成语的涵义了。道德是一种自我约束,道德也是一种社会公众的约束。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桩缺德事件,在网上引起围观之后,足以酿成令当事人锥心刺骨、追悔莫及的“惨案”。





“座霸”事件一出,便有人指出其行为或许可以根据《铁路旅客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将其列入失信行为记录,也有网友呼吁修订相关法律。随后,济南铁路公安局表示已入手调查此事,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那名“座霸”也录制了视频公开道歉……可以说,“缺德”有多嚣张,后果就有多严重。





不过,虽然法律的威严和强制性能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法律也是有边界的,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兜底的,不能也不该“包打天下”。一言以蔽之,道德问题不能简单法律化。





道德规范通常是指那些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判断标准。现实中,道德规范既有倡导性质,也有约束性质,只不过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在不同的群体身上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出现不同的后果。有没有私德、守不守公德、道德感强还是弱等道德问题,既要靠教育引导,让“德”内化于心;也要靠管理约束,令“德”外化于行。“座霸”被全民“吊打”之后,有评论指出“舆论有一种能够自启动的道德装置,当感觉法律失灵时,舆论就会自然启动,以围观的方式形成一种汹涌的压力”,就说明了道德并非软弱无力的“稻草人”,只要捍卫者足够多,足以让失德者“心惊肉跳”。





为人处世,修身立德是每日必做的功课。一个人的修养可以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家风能够影响一个社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在一点一滴中提升道德:乘坐公交或地铁,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每次使用共享单车,不毁车、不乱停乱放;向提供服务和帮助自己的人说声“谢谢”,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说句“对不起”……“道德”一词的存在目的在于个人的修身养性与精神发展,并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真”“善”“美”。(李许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