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未遂者是在寻求爱与理解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自杀未遂者是在寻求爱与理解’,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
正文开始:
□汤平
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200万。自杀,已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15岁至29岁年轻人群中自杀更是重要死因。为引起公众对自杀的关注,2003年9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将这一天定为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
自杀未遂是指出现了自杀意念的人虽然采取了自杀行为,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成功,获得挽救。这些人通常之前都有自伤的经历。自杀未遂的人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干预,再次自杀风险较高。
这些人的内心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呢?
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那样,自伤或者采取自杀的人内心是非常痛苦的,这种痛苦相比较于外在痛苦而言,甚至要比自伤或者自杀还要难以忍受,反倒是若采用了自伤行为之后,伤口痛了,内心的痛苦就会减轻一些。
表面看,他们要伤害和杀死的是自己,但是心理学家克莱因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她认为自杀的人想要杀死的是内心的“坏客体”,所谓“客体”即相对于“主体”本人的另外的人或者物。
例如一个小婴儿饿了,这引发了他内在痛苦的感受,一开始他会小声哭,如果还是没有被满足,他就会大声哭,如果还是没有人搭理他,那么他就感觉到客体——“乳房”是坏的,在孩子的幻想中,他被坏乳房迫害了,于是开始攻击坏乳房,会撕咬妈妈的乳房,完全忘记了乳房也有满足自己的时候,乳房就被分裂成为了两个,一个好的,一个坏的,这被克莱因称为“偏执——分裂”的防御机制。
除了小婴儿,在青少年这一阶段也容易使用这个防御机制,看待事物和人容易变得非黑即白,非好即坏。有个小姑娘,父母做生意很忙,顾不上她,在她刚上初中时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她在学校很不适应,但是并没有人给她支持,她甚至还遇到了欺凌。中秋节时,小姑娘期盼能回家,父母却说很忙无法接她回家。于是,她在过节那天晚上想要自杀,实施一半时候又有点后悔,她发微信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告诉了老师,最终她被救活了。
在自杀的时候这个小姑娘其实是对父母感到了失望,认为父母是“坏”的,完全不关心自己,这种感觉非常痛苦,和小婴儿以及很多反社会的人不一样,他们不会直接攻击现实中的父母和他人,而是攻击自己内心中的父母,自杀其实是杀死内心中的“坏”父母带给自己的感觉,同时也在呼唤“好”父母。
庆幸的是,她的父母知道她要自杀后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母亲陪着她到处求医问药,父亲还为她联系了心理咨询,父母开始反思,让小姑娘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珍视,她用自杀唤起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她感受到了父母的好,于是重新活了过来!
当然,也有很多自杀未遂之后仍然被漠视的人群,他们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求生,是在寻求最重要的关系的爱与理解,如果知道了,也许对于自杀者本人及其亲属来说是多了一条挽救的途径吧!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内动力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 夏天吃木耳一定要谨记,这样泡等于自杀,小心给家人做了一盘毒药
- 为什么现在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
- 吃完鸡蛋后,一定不能干这3件傻事,否则等于是在喂养癌细胞!
- 广东高校男生称“摸一下女生遭退学”返校欲自杀
- 扶贫女干部自杀?西安一网民造谣被拘
- 全国第一人!扬言跳轨自杀被判刑
- 怎么翻拍都无法超越的五部剧,这第四部你是在逗我吗?
- 知名医生突然自杀,真相浮出水面……
- 省厅悬赏!兴宁一涉恶逃犯落网了,被抓地点竟是在...
- 入秋了,再这么晨练等于自杀!快告诉家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