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博士入川当全科医生

《美国博士入川当全科医生》,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刘杰森一家。





汶川地震灾后救援中的刘杰森。受访者供图





这5年





过去几年,刘杰森作为讲师,参加了成都本地很多专科医生的培训活动,还在华西金卡医院家庭医学系志愿教学,在他看来,家庭医生面向普通市民开放,实质是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多元化。





获得感





今年,刘杰森拿到了成都市A类“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未来,许可证会逐步实现与外交、公安、海关、税务、教育等部门互通互认。“工作更方便了,我已经叫了另外一个医生朋友也来成都定居。”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刘杰森心中,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





人物名片刘杰森





他和妻子刘喜乐都是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今年是夫妇俩来到成都的第九个年头,他们曾进入地震现场进行医疗援助,坚持和本地医院长期展开学术交流,并一直作为外籍医生在蓉工作。如今,他们的口味已完全适应川菜的鲜香麻辣,足迹走遍四川的山山水水,三个孩子就在成都本地小学就学。





在环球医生成都国际医疗中心,来自美国的医学博士刘杰森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他说着一口极为流利的普通话,而当有人为此夸奖他时,他会爽朗一笑,“是的,我中文还不错,但是我太太说得更好,因为她要给小孩检查作业。”





语毕,他会拿出手机,展示自己家三个小宝贝的照片,金发碧眼的三个小孩或在课堂上正襟危坐,或扎着小辫子在表演节目,或和一堆中国小伙伴在家聚会。





今年是刘杰森和妻子刘喜乐来到成都的第九个年头,他拿到了成都市A类“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这张将原“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后的电子芯片卡上,有一串专属于他的编码,未来,许可证还会逐步实现与外交、公安、海关、税务、教育等部门互通互认。





“工作更方便了,我已经叫了另外一个医生朋友也来成都定居。”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刘杰森心中,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乡。





因地震而来





“四川人真的有力量!”





刘杰森觉得,自己和成都有着莫名的缘分。2008年之前,他和妻子都在美国的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而后成为全科医生。彼时,大洋彼岸的他第一次听朋友提及成都,“说这里要发展家庭医生,充满了可能性。”当即动身,夫妇两人来成都呆了一周。在成都本地的医院,他们在最一线的地方,感受着人们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而和本地医生的交流中,更是看到了发展家庭医生的可能性。





如果这一周的实地感受还只是从专业角度让刘杰森对成都动心的话,之后的汶川大地震,则是让这位立志救死扶伤的医生感到了非去不可,“想去为那里的人们做点事。”





2008年10月,夫妻二人走出双流机场,他们决定把家搬到成都。





来不及更好地安顿自己,刘杰森就参与到灾后救援当中。时至今日,他仍记得大灾面前,川人带来的震撼。“有人就靠着自己,将柱子搬开,救出亲人;还有很多人失去亲人,却还在帮助别人,这样的力量让我震撼。”





医者,救助身体,还需要医治心灵。于是,这个鼻子上还贴着创可贴的大个子,坐在帐篷外,和妻儿罹难的本地庄稼汉聊了个通宵,那时候完全不懂中文的他,甚至还需要翻译,“可是我觉得他说的我都懂。”面对哭泣的孩子,他一把抱起坐在帐篷里哄了许久,“想要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慰藉。”





在这样一起面对灾难,咬牙坚持后,刘杰森觉得,自己已经和川人有了莫大的亲缘感,“我觉得我能懂得四川人的豁达和乐观,力量和努力。”





做家庭医生





“有越来越多此类需要”





不同于专科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科医生把病人的身体当作一个整体,在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整合过程中,从整体医学的角度出发,让病人得到更合理的诊治。“有病人觉得,来看全科就像找了个私人医生,全方位把毛病都看了,还要持续跟踪治疗。”刘杰森告诉记者,在美国,全科医生也被称为是家庭医生。





全科医生在国内还在发展阶段。过去几年,刘杰森作为讲师,参加了成都本地很多专科医生的培训活动,还在华西金卡医院家庭医学系志愿教学。在他看来,家庭医生面向普通市民开放,实质是在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疗多元化。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此类需要了。”刘杰森注意到,今年9月,成都市发布了“健康城市首份建设规划”。其中提到,成都将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2020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50%以上,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8名,每万人全科医生达到2-3名。





“也就是说,成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3年后覆盖率达50%以上。”刘杰森有点兴奋,“这就是有一半的市民能够享受到更多元的医疗服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