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阴之地生附子(一)

在中医历史上,出了不少善用附子的医家。附子为何能够如此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味草药吧。

关于“附子”名字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附子是山中的一种野生植物,没有人了解它的价值。那时候四川乾元山(位于今四川江油)一带的人体质较差,生病者众多,冬天又特别寒冷,不少人到了冬天都被冻死。在金光洞修炼的太乙真人很同情民间的疾苦,就提炼丹药为穷人治病。可是由于生病的人很多,炼的丹药往往不够用。太乙真人发现山里长了一种野苗苗,根底长了一个圆果子,可以加工成一种乌黑发亮的片子,于是就把这种药片叫做乌药。人吃了这种药后能增强体力,冬天吃了又能防寒。太乙真人就把这种药的加工方法教给了乾元山一带的人。后来他收到了哪吒做徒弟,师徒俩又在原来加工乌药的基础上研究新方法,加工出一种药效比乌药更好的新药来。人们误以为太乙真人和哪吒是两父子,便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师徒关系,于是就把“父”字改为 “附”字,称这种药为“附子”。

现在我们知道,附子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子根的加工品。因其附着乌头而生,状如子附母,故名附子。

上面的这个小故事也向我们透露出附子这味药的功效之一,补火助阳,意即附子能够增强机体的抗寒能力,使人在寒冷的季节和地区不怕冷,一些因阳气不足而怕冷的人用了附子以后可以抵御寒气、减轻怕冷的程度。

人是否怕冷取决于两个条件,气候环境与机体的抗寒能力,其中机体的抗寒能力是决定因素,而决定机体抗寒冷能力的是阳气是否充足旺盛及机体能否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调节阳气,机体阳气不足的人,其抗寒能力较差,平时就比正常人怕冷,一遇到气候环境寒冷,就无法适应寒冷之气,无法充分调动机体的阳气去抵御寒冷,由此而缺少活力,厚厚的衣被仍难解其冷,甚至会因受寒而患病。此时除了增加衣被、加温取暖以外,更为重要的就是要增加和激发机体的阳气,而附子就具有这样的功效。这就好比一樽鼎,鼎中有各种可以发挥不同功用的食物,但需要一定的火在鼎下烧,鼎中的食物才能煮熟,才能发挥作用,附子就好比添火的原材料。

那么附子怎么会具有这种功用的呢?

这显然与附子本身所具有的性能特点有关:辛、甘、大热。药性温热可以祛寒,且药性越热,祛寒的力量就越强;味辛能发散,发散寒气、寒邪;味甘能补,能温补阳气。附子上归于心经而温补心阳,中归于脾经而温运脾阳,下归于肾经而温肾助阳,故其能温补一身之阳。正因为如此,附子的温阳散寒力量强大而可用于阳虚重症。由此就不难理解附子为什么能补火助阳、抗御寒气了,从中也可以引出附子的主要功用: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的这种特性和功用与它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小贴士

附子的煎法

为了降低附子的毒性,并促使有效成分析出,附子入汤剂煎煮应先煎,根据使用的剂量通常先煎1至4小时不等。

那么附子的生长环境又如何呢?

我们将在下期继续向大家介绍。

未完待续

选自《药缘文化——中药与文化的交融》

主编:杨柏灿

至阴之地生附子(一)
至阴之地生附子(一)

(艾蒿  艾草  蛤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