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获诺奖 中医“子午流注”缺了啥?

“生物钟”获诺奖 中医“子午流注”缺了啥?

10月2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将结果正式公布,3名美国科学家因在生物钟机理方面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奖者为72岁的杰弗里·霍尔、73岁的迈克尔·罗斯巴什和68岁的迈克尔·扬。让他们获此殊荣的,是关于“生物昼夜节律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认为:“三位科学家的研究帮助人类认识了人体内的生物钟机制,并且阐明了它如何运作,他们的发现能够解释植物、动物和人类等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通过适应生物钟的节奏来与地球的进化同步的。”

其实,人类很早就已注意到生物钟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国人古时就有了“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子午流注”等概念。本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结果一公布,网友就把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翻了出来,寻找其中的共通之处。

子午流注,是中医针灸以“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功能、活动、病理变化等方面,受自然界气候变化、时日等影响而呈现一定的规律。根据这种规律,选择适当时间治疗疾病,可以获得较佳疗效,并因此提出“因时施治”、“按时针灸”、“按时给药”等诊疗方法。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子午流注在我国历史悠久,其理论基础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奠定,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中的经典理论。

但是,国人在这一领域理论总结以及实践进行了上千年,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不是中国人?有观点认为,“时辰”对人体的影响,国人观察得很仔细,也有过相关描述。但可惜的是,子午流注诊疗理论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生物钟的直观认识。这些探索仅仅停留在描述阶段,没有寻找生物节律背后的基因或根源,没有用科学的方法,特别是没有跟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导致国内虽然有这些观察,而没有能够发展成学科。

再来看3位获奖者的获奖原因:“识别出控制日常生理节律的基因,让人们得以一窥生物钟,并阐明了它的内部运转方式。”

看来,我们的古人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生物钟”的客观存在,但是没有深究其背后复杂的机理,缺乏微观求证的过程,理论只停留在直观层面,应用也仅仅停留在“因时施治”“按时给药”的简单层次。

和子午流注理论类似,我国青蒿素的利用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年前,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青蒿素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的提名理由为:“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屠呦呦在颁奖演说时也谈到:“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发掘出青蒿素的的历程相当艰辛”。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表示,奖项授予青蒿素是因其为中药提取,而不是传统中药。

可见,仅仅是躺在传统理论宝库上吃老本,不借助现代最前沿的科学方法,与时俱进的深入研究、精心求证,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纵有宝矿也开发不出宝石!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科普网 www.kep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