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

有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

父母是带给我们生命的人,但是,有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

有一次在等电梯的时候,无意间听到身旁一对母子的对话,孩子估计在6、7岁的样子。

妈妈问儿子:“你上午是不是又跟腾腾吵起来了?”

儿子:“他抢我玩具又不还给我。”

妈妈:“那你就打人啊?你说说你,你要是能打过人家也行。你要不就学会跟人分享,要不你就别再跟他一起玩儿了。”

小家伙有点不高兴,撅着小嘴不吭声。

妈妈也有点不耐烦,推了孩子一把:“我跟你说话你听没听见啊,以后再让我看见你俩在一起儿玩儿,看我不收拾你……”

这段对话非常简短,但同样又很典型。孩子们彼此之间争抢玩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每个家长解决这种问题的方式方法却大有不同。

例如这位妈妈,她在得知这件事之后,第一反应并不是去教孩子学着如何解决冲突并化解沟通障碍,而是犯了两个典型的错误:

1、越俎代庖,帮孩子解决问题,取代孩子的思考帮他做决定。她只给孩子两种选择:要么学会分享,要么就跟这个小朋友绝交。

2、火上浇油,把本来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夸张的扩大化。最后是强硬的给了孩子绝交这个选项。

这位妈妈可能只是单纯的想着,那个孩子喜欢跟自家孩子抢玩具,自家孩子总是抢不过,一动手又很容易吃亏,那不如干脆不跟那个孩子一起玩了。

这种对自己孩子的保护心理可以理解,但父母这样做,其实对培养孩子的处事很不利,孩子们需要成长,成长本身就等于不断的犯错、不断的学习、不断与他人交往,不断的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并从中体会出与他人相处的方法,更好的融入社会。

很多家长无形中控制孩子的人生:

小时候,要考出他们满意的名次,拿到他们满意的分数。

高考后,要听从他们的建议,报他们认为有前途的专业。

工作后,要遵循他们的意见,找一份他们认为稳定的工作。

……

有控制欲的父母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要求他们完全按照自己设置的方向去走,不容质疑,不容反驳。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论话题是:如果可以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会按下按钮吗?有控制欲的父母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站在正方。

因为对他们来说:我即真理,我做的这些都是为你好,你听我的就对了!

有控制欲的父母,往往自己就属于自卑人格。

自己做不到的“完美”人生,想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代替自己做到。

自己对很多外力事件无法掌控,因此就要求自己的子女对自己的绝对性“忠诚”。

父母对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绝对占有对孩子“精神寄生”造就了悲哀。

父母不能过多的去代替孩子思考,代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必须去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想解决冲突、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

美国著名g“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原生家庭的联系,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在父母强烈控制欲下长大的孩子,精神受到的创伤也远大于在自由成长下的孩子。

大学有一位室友来自单身家庭。妈妈是超强控制欲。

她的妈妈在没离婚之前对爸爸管教十分严格。只要她的爸爸出门,她的妈妈就会频繁的打电话发短信,确认地理位置。如果不接回家就会是一场充满硝烟的战争。家里很多东西都是塑料制品,因为她的妈妈一生气就会歇斯里底,摔东西。她的童年,伴随着都是物品破裂的声音。

小学2年级的时候,她的爸爸忍受不了,坚决离婚。净身出户。自此,她妈妈的控制欲就完全转移到室友身上。

小时候完全按照她妈妈的意愿活着,不能出去玩,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游戏,只能看书,做题。如果不听,就会挨打挨骂。所以,她的未成年世界里单调乏味。

大学时期,她的妈妈要求她每天都必须汇报自己的日常生活,如果没有,就会被夺命连环催。

一度导致室友神经衰弱,失眠,严重到看心理医生。

室友还和她的妈妈建议去看心理医生,但是她的妈妈一听就特别愤怒,各种咒骂。

在控制欲父母的人生里,没有沟通这种概念。

他们衡量这个世界的标准,就是:顺我者昌。所有不同于他们思想之外的都应该被排斥。

一旦逆行,他们心中的愤怒之火就会熊熊燃起。

对孩子来说最可悲的是:这是他们一生没法解开的锁链。

根据知乎讨论热帖不难发现在控制性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约有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产生过自杀念头。

控制欲父母养出来的孩子,童年都充满悲剧式回忆,甚至于是噩梦。

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基于人格独立和平等的沟通。

有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积极的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帮孩子更自信,更能解决问题。

?当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无论孩子是打了其他小朋友,还是弄撒了一杯牛奶,或者闯了别的什么大祸小祸,不忙着做决断和裁判,是第一步。

耐心倾听孩子的说法,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如果孩子面对的问题涉及到其他人,父母也可以试试问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这样做,他的感受可能会是什么”。

当孩子能描述自己的问题,思考并且谈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孩子们就会变得相对放松,心情相对平复,准备好用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

?描述过问题之后,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法

这一点是很多父母都会忽略的,焦虑的父母们喜欢直接给出自己的答案,告诉孩子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但实际上就是在替代孩子思考,以后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他还是会手足无措。

很推荐的一种方法是,让孩子尽情的去想各种解决方案,无论是可行的还是不可行的,父母都帮孩子记录。也可以父母跟孩子轮流说解决方案,把所有能想到的都写上。

最后一点点跟孩子去考虑可行性,在教会孩子思考和理解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案的同时,还能教会孩子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好处。

如果是小一点的孩子,父母需要更多一点的耐心,接纳孩子的情绪,可以在孩子实在想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让孩子来选择哪一种才是更好的解决方式。

?适当放手,允许孩子试错犯错,自己总结经验

很多父母都想过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经常会发现孩子提到的解决方案很糟糕,也特别担心孩子会搞砸,会经常把事情往最坏的方面想。

比如想让孩子分担家务,饭后刷碗,又很担心孩子不会,刷不干净,以及把碗打破,舍不得碗,更怕孩子划伤手。

可事实上,刷碗的几分钟对孩子学业的影响,几乎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孩子暂时刷不?干净,也总能一点点学会的,实在不行,父母再刷一次也没什么。至于划伤,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尽量小心,一旦真的发生了,准备好创可贴,也不是什么危及生命的大事。总比什么事都不敢让孩子尝试要好。

任何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过程,不去做,虽然不会错,但是也不会有机会成功。放手让孩子摔几个跟头,吃几次小亏,是一种很好的历练。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学会与人相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面对挑战的过程。如果父母无法庇护孩子一生一世,就只能教会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成为一个能力强的,充满自信的人。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来不嫌早,现在已经是最好的时候。

不要在童年夺走孩子的独立,却在成年后质问为什么没有主见。不是给孩子留下笼罩一生的黑暗和驱不走的阴霾。

被父母控制的很多人,一生都无法走出创伤。

而这一生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改变,不让悲剧重演。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爱与尊重。

有控制欲的父母,是孩子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