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 

茶陶匠人张琳莉

温润的白釉,

似冰柔的美玉。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流动的青釉,

似起伏的青山。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揉泥、拉坯,

上釉、入窑……

仅仅挑出几个重要的步骤,

也会让人不禁感慨,

新石器时代古老先民的智慧,

能将一捧不成形的泥土,

变成古拙典雅的陶器。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在成都郊区的蓝顶美术馆里,

张琳莉就是这样一个专做茶陶的匠人。

一做就是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专业毕业,

后又转赴韩国深造。

2009年,

张琳莉为所爱之人来到成都,

开起了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和体验馆。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在成都独立做陶的她,

有很多与其他陶艺匠人不一样的地方:

不参加比赛,

不赶制客人订单,

也不批量生产;

假如一窑烧坏了,

那么预订的客人只有等。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我做出什么,

便是什么,

但给你的,

一定是当时我所能达到的最好状态。”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秉持这个原则,

只为不急不徐、

平常心去做陶。

充分尊重泥性,

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所以,

当张琳莉的茶陶还在窑中,

很多爱好者就早早预订等候了。

还有很多白领、父母,以及孩子,

争先恐后跑到她的工作室,

一起学做陶。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2009年,

在由成都商报发起的活动中,

张琳莉入选成都十大匠人新力量。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名气与口碑之下,

张琳莉一如既往地做着茶陶,

每天在朋友圈分享陶艺和心得,

甚至会贴出烧坏的陶器,

毫不掩饰自己尝试过程中的失败。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如她所说:“承受失败,也是做陶的一部分。既然急不得,不如慢下来。”

她坦言自己内心里,并不太喜欢繁华的都市生活,但烟火味也是她生活的另一面。她也像其他人一样穿梭于城市,也有平凡温馨的家庭需要照顾。

这个山东妹子身上,有着外表温和,内心刚强的一股韧性,有着一股安静而专注的力量,和她的茶陶一样,有着一股精气神。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很少参加活动,

也不喜欢热闹,

做陶、喝茶、用心生活,

张琳莉说:“如果可以,

我愿意一辈子安安静静地做陶。”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做出一件具有美感,

具有实用价值的陶器,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陶器品类之多,

技艺之杂,

里面大有学问。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比如不同产地的泥土,

会有很大的区别;

甚至同一产地的泥土,

在不同温湿度下,

也会有所不同。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如何才能把陶艺精研下去?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顿,

张琳莉决定专注于茶陶,

把它“像一口井一样挖下去。”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却并不简单。

四川并不盛产陶瓷。

没有完整的产业链,

也没有流水线和大规模。

很多原材料,

更是不能直接用的。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比如烧制泡菜坛的泥土,

材料质地粗糙,

烧制温度较低,

并不适用茶陶。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所以最初两年,

张琳莉做得最多的,

就是不停地试材料。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尝试不同的泥土,

调整温度、湿度和水分,

对应不同的泥料调制釉水,

详实地记录每一次实验数据。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从配泥料、揉泥、拉坯、修坯,

到画彩绘、上釉、入窑。

有时候光一种釉水的调制,

前前后后需要花上一整年;

如果前期准备不稳定,

导致几个月的功夫白费也是常有的事。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那种情况,

毁的是整整一窑,

投入的成本、精力,

全都白费了。”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因为手工作品的成品率,

没有流水线那样高,

很多作品的釉色又很敏感,

所以张琳莉的创新,

都要在一次次的调整中摸索。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比如星空杯,

刚开始烧制的时候使用大窑,

烧出来的状态很不理想。

经过一遍遍试验,

她发现只能选用最小的窑,

而且一次只能烧制三个。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采用四川本土材料制作的冻玉杯,

干净、温润、纯粹,

好像羊脂白玉一般,

釉水自然地流下,

仿佛围在美人颈上的缎袄。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冻玉杯对材质的要求也很高:

首先要白度很高的瓷泥,

制作环境不允许有半分杂质。

杯子成型后先要素烧,

就是在不上釉的情况下,

以800℃低温烧成。

假如出窑后有一丁点儿杂质,

便要细心地一一剔除。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杯身的弧度需慢慢调试。

保留釉水的流动空间,

让釉水自然流下去,

却不会粘到窑板。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做茶器是急不了的,

每一步都要尊重它的泥性,

每一个环节都要非常用心,

这中间有一点疏忽和怠慢,

烧制后的作品一定有问题。”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不着急,

也成了张琳莉安静做陶的一种状态,

每天的大部分时间,

她都会用来做陶。

午后偶尔喝茶会客,

周末则教陶艺爱好者,

到了冬天很冷的那三个月,

索性不做陶。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工作室冬天没有暖气,手碰到水不易放松,这不是一个好的做陶状态。

既然如此,她选择了“冬藏”。

“不是说你一直做,就会越做越好,停一下,看看书,变换形式,换个方式让自己放松。重新再做,会有不同的感觉。”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张琳莉最希望的,

是自己的作品现出“精气神”来

这种中国文化里器物精神,

需要慢慢体味涵养,

才能从手中传达出来的。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于是,家里所有的碗盘、茶器、花瓶,

全都出自她手。

闲来读书、养气,

给自己补充养料,

才能让手中的茶陶,

有更好的表达。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末了,我走出张琳莉的工作室。

从蓝顶美术馆出来,抬眼是葱绿的田野,

蜿蜒的水泥路连接着郊区和繁华的成都市区,

简直是两番光景。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想起我刚进门的时候说,这里很荒凉啊。

张琳莉却笑笑,这里已经离成都市区很近啦,这里安静。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

心安静下来,

才能出作品。

 

来源:寻匠之美

艺术丨追寻华夏5000年陶艺,80后茶陶匠人为泥痴狂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