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上周,《纽约客》杂志的一张最新封面毫无征兆地在朋友圈刷了屏。封面上,人类坐地行乞,机器人则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显——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了流落街头的弱者。

从各种科幻作品的走向来看,最早的时候,人类最害怕的是机器人起兵造反,将人类杀个片甲不留。而到了如今,人工智能日渐精进,人类的焦虑和恐惧则由被机器人杀死,转变成了被机器人所取代。

那么人类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人工智能专家们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无师自通”的人工智能将走向何方

文/  沈湫莎

不依靠人类的任何知识、数据、示例或特征,完全从基本理论开始学习的阿尔法狗最新版本阿尔法元再次震惊世界:自学三天,以100∶0的成绩完胜此前击败李世石的阿尔法狗版本;自学40天,以89∶11的绝对优势击败阿尔法狗Master(大师)版。

从不长的历史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颇为理想主义,人们试图用软件的逻辑运算和硬件结构性能的改进直接实现智能,不过这很难。

于是,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转向一种“蛮力”战略,人们试图通过“喂食”机器海量数据实现智能。

阿尔法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完全抛弃人类以往的经验和数据,让机器从零开始,自己学习。

尽管这并非是理论突破,但这一新思路必将对人工智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机器能够“无师自通”,人工智能会走向何方?

“从无到有”的时间比想象中快得多

对人工智能发展警惕的人总会描述这样一个场景:人工智能像一列飞驰的火车,你听到了隆隆的声音,不断期待它的到来,它终于到了,一闪而过,将你远远抛在身后。即使对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人来说,近年来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也超乎想象。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去年3月,阿尔法狗4∶1战胜李世石,让人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人类在围棋上战胜机器的最后一战,以至于今年5月,阿尔法狗与当下的围棋第一人柯洁比赛前,几乎没有人看好人类能赢。结果不出所料。

与旧版阿尔法狗不同,阿尔法元是完全基于自己学习的机器,它根据人类给定的规则,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短期之内就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特聘教授马利庄提醒,如果把学习了3000万张人类棋谱的旧版阿尔法狗看成是人类3000年围棋智慧的结晶,那么“阿尔法元”仅用三天就将它碾过了。“这充分说明机器通过自我学习,可以非常快速地完成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变。”马利庄甚至断言,在目标明确且规则比较透明的领域,机器肯定会超越人类。

人类的优势在于理解、概括整体的能力

抛弃人类经验的机器学得更快,是不是人类经验限制了机器发展?针对这种说法,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Med-X研究院副院长殷卫海表示,阿尔法狗和阿尔法元的创造者和拥有者都是人,同时人类也决定着阿尔法狗和阿尔法元是否参加比赛或者退役,所以阿尔法元的出现不仅不是人类无能的表现,更预示着人类的创造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思维方式上,人与机器有着巨大差异。马利庄说:“人类强于概念、总结和推理,机器强于记忆、计算。”

举例来说,人眼能在1/300秒内就识别一张图上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而谷歌公司为了让机器识别猫,用上了1.6万个芯片,花了三天时间。

即使人工智能下棋赢了人类,我们仍觉得对面坐着的那个不是真正的智能。阿尔法元的“无师自通”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领域,要像人类那样处理复杂事务和模糊场景,仍需人类经验。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科学家正在努力消弭人与机器的界限,比如让人机能够自由无碍地交流、让机器人能够帮忙照顾老人和孩子等,这就需要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音理解、无人驾驶等方面取得突破。而目前这方面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人工智能发展要有长远预期

“阿尔法元既是人类技术上的一次胜利,也提醒人们要预防人工智能失控的可能,毕竟它可以脱离人类的经验发展出自己的行为模式。”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说。

马利庄表示,毫无疑问阿尔法元给出的算法会很快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各个方面。

要注意的是,一旦出现人机对抗,就是单枪匹马与汪洋大海的抗争——机器想要更强大,加装一块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非常容易,它们之间的信息是光速传播的,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大量时间,一个人说的话也不一定完全被对方理解。

殷卫海说,一个可以预见的现实是,如果没有法律法规的限制,再过30-50年,智能机器人的数量将超过人类数量。我们应该让智能机器人不受限制地增长吗?我们能与智能机器人和平共处吗?人们应该把这些问题从科幻层面带到现实场景中来,把人工智能放到未来50-100年时间尺度上进行思考。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即便“阿尔法元”问世,人类仍没必要为AI焦虑

文/  李晨琰   樊丽萍

前有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打败排名世界第一的围棋职业棋手,后有“阿尔法元”自学三天围棋技术碾压“阿尔法狗”。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无疑成了当下最火的词。人们也不由发出追问:人工智能真的会取代人类吗?



不久前,被誉为人工智能领域“根目录”之一的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艺术院三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迈克尔·乔丹(Michael I. Jordan)在出席由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思维科学研究会承办的第二届智能科学国际会议时指出,人工智能目前确实能够解决某些问题,但人类的创造力和抽象能力是独有的,也是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很难实现的。因此,人工智能应该给未来的人类社会带来更有用的价值,而不是引发人的焦虑。



人工智能可助你网上订票,却无法与你畅谈人生

提到人工智能,可能许多人脑海里的第一个形象通常是智能机器人,它可以和你沟通,照顾你的衣食起居,甚至可以和人类进行智能互动。



从科学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就是代替人类做简单繁琐的事情。“我更愿意将人工智能(AI)称为机器语言(ML)。”迈克尔·乔丹说,人工智能在过去十多年取得飞速发展,其实质是机器语言的增长和统计学的发展。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亦或是机器语言的发展,核心都是依赖数据的积累和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基于数据、算法运行,已能较好实现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不久前,在围棋上所向披靡的“阿尔法狗”以0比100惨败给自学三天的“阿尔法元”。一场近乎碾压式的胜利,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人工智能会不会通过自我学习变得无比强大?人类最终会被机器奴役甚至取代吗?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迈克尔·乔丹说,诚然,人工智能基于算法和搜索技术的应用,已能完成很多工作,但人工智能远没有人类想像的聪明。



 “许多人觉得人工智能是万能的,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忙在网上订票,但它无法和人们畅谈人生。”迈克尔·乔丹说,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理解它正在做的事情。

例如,将系统中一些词句替换成发音相近但语义相反的其他词汇,只要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它并不能从语义理解层面察觉异样。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并不知道做出搜索或提供数据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可以说,创造力和智能对于人工智能系统来说还很难实现,推理和抽象能力的实现也似乎遥不可及。人工智能只是善于捕捉数据,而不可能对未来做出一个长期的、有条不紊的规划。



“所谓‘智能’,是我们根据参数汇集起来的数据算法,它们只能复制、模仿、模拟人类的行动,而不是真正的智能。说到底,相比我们真实的世界,围棋的复杂程度要低很多,因为真实的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迈克尔·乔丹说。

人工智能会消除一些岗位,但也会增加新岗位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渗入各行各业,但在科学家眼中,这离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人工智能研究的最终指向或许是:人工智能能自主运行并与人类互动,甚至让人工智能了解人类。



 “虽然这一点在今天还很难实现,但未来,它或许可能成为现实。”迈克尔·乔丹透露,目前业界有许多公司和机构正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

他预测,未来十年,自动驾驶汽车甚至是无人驾驶的空中出租车,可能成为人们的日常交通方式。而眼下,这些技术的使用体验还不甚良好,从实验室的前沿技术变成人们的日常使用的产品,还需要一定时间。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

当然,人工智能的出现也会对部分就业岗位造成冲击。

比如,像安检、看病理切片和监控视频审核等交给人工智能更为高效可靠,这些工种也因此比较容易受到冲击和替代。

不过,迈克尔·乔丹表示,人们完全不必因此而过分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让一些岗位消失,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岗位。

“很多划时代的科技成果必然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短期内很可能难以被接受,但若放眼历史长河,就会发现,所有重大的科技革命无一例外地都最终成为人类发展的加速器,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品质提高的根本保障。”

编辑:木子

本帐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长按下方二维码可关注“文汇教育”。

再过五十年,智能机器人数量将可能超过人类数量,人工智能会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