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書海悅讀】花悟生丨小说《云上扶桑》后记之“主题与

【2017202·書海悅讀】花悟生丨小说《云上扶桑》后记之“主题与

          花悟生:《云上扶桑》,网易云阅读,2016.            

 来源丨网易云阅读

【2017202·書海悅讀】花悟生丨小说《云上扶桑》后记之“主题与

作者简介】花悟生,人类学博士,就职于江南某大学,相信好的人类学民族志是半部小说。教学科研工作之余,从事小说创作,《云上扶桑》是其第一部小说。

摘要】扶桑是朱槿花的别名,她生长在南方,一年四季都花繁叶茂,颜色鲜艳斑驳,有深红、紫红,但也有宫粉、澄黄和米白,就好像爱情总是会有百般滋味一样。可是与扶桑花热烈多彩的颜色不一样,她的花语为“纤细之美、体贴之美、永保清新之美”,仿佛预示着,她既是会因为浓烈而灼伤人,也会因为平淡而隽永。真正的爱,应该是卸去华丽、缭乱、纠结后的坚定。

来源】网易云阅读

这本小说,用了2个月来完成,也是笔者第一次写小说,它很稚嫩,不成熟。因此,它必然不是什么伟大的小说。但笔者还是试图在这稚嫩和不成熟中表达一种颇为“伟大”的主题。

网络小说,有类型化的设定,不管你发在哪个平台上,都需要贴上标签。于是,小说不得不贴上“都市言情”、“姐弟恋”、“婚恋”等标签。但实际上,我写这部小说的用意,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言情”和“婚恋”的解构。

我试图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人生和情感经历与体悟来表达对“情爱”的出离。因为在下笔之前,就有这种基本的主题设定,所以,在构思的时候,铺设了一些基本“词”、“物”、“情节”作为符号和线索进行隐喻。以下逐一介绍。

一、“念”

男主人公张念,其“念”字,有双重涵义,从表层看,它是“念兹在兹”、“常思”、“念念不忘”的意思,表达了男主人公对于过去情感的执念,也表达了人们之所以不能出离生死轮回的原因在于“执念不断”、“亲爱缠缚”;从里层看,它是“今心”、“当下的心”、是“今心是念”。

在第49章《禅寺》中,智定师父第一次解释了这层意思:“一念不起,就成佛。人之所以是凡夫,皆因有‘念’,且皆是妄念。凡人无非念名念利念睡念色念情。这名利财色易断而不念,但‘情’字,却实在是多少善男女六道不出的根本。所以,释迦摩尼佛善巧方便,知道要众生完全断念头很难,讲授了念佛法门,不是叫你断念,而是叫你转念,把原来念名念利念财念色念情的念头,转为念佛。妄念一起,马上把它转为佛念,就是现代人修行断烦恼的根本方法。所以佛门中把‘念’看成是‘今心是念’,也就是当下的每个念头都在念佛。”

第二次用“念”表达小说的终极主题,则在小说的最后一章,也就是第60章《今心》中,女主人公在往生之前,再一次用心良苦地提醒男主:“‘今心是念’,你的名字其实就是要你每时每刻,每个当下都佛号不断,一心一意地念佛。临终时的念头很重要,念佛就见佛,见佛即成佛,念什么就变成什么。”

二、“舒”与“静和”

女主人公舒静和,在文化类型上偏向于传统古典型,因此从表层上看,“舒静和”三个字直观地赋予了女主这种气质。

但是,在深层一面,“舒”与“静和”三个字,也在表达小说的终极主题。

 “舒”,《说文解字》中说:“伸也。从舍从予,予亦聲。一曰舒,緩也。”《说文解字注》中释:“从予。物予人得伸其意。舍聲。”因此,人生最高境界,不是在于你得到多少,拥有多少,而是在于能放下多少,给予多少。放下愈多、给予别人越多,那就越“舒畅”、“舒心”。也暗合了修行就是“看破放下”的主题。

 “静和”,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曰顺、曰静、曰和。所以,“静和”首先表达了中国古典文化类型。但它也是小说对理想社会和家庭生活、以及人文关怀的标准。小说59章《和敬》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表达了这个主题。

静和反过来念,就是“和静”,也就是“六和敬”中的“和敬”。“六和敬”是佛陀所设定的理想的团体生活标准,即“见和同解、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如果,家庭和社会团体都能用这个标准来相处,那么和谐家庭和社会必然成真。这也是小说想要表达的一种理想和主题。

小说最后男主人公和女主人所组成的家庭,以及了因书院的文化践行模式,就是这一理想的体现。

三、鱼

如果说,小说是通过言情来超越言情,它依然需要大量言情的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那么“鱼”是贯穿于整部小说,联系男女主人公之间感情的一种信物,也是象征感情发展不同时期的符号。

鱼除了是一种水生脊椎动物之外,因古人把信函制作成鱼形的缘故,它还是书信的象征。书信经常被称作为鱼素、鱼书、鱼封、鱼幅、鱼肠尺素,送信人称为鱼鸿,音信断绝称为鱼沉雁杳。

因此,小说在楔子中,以男主在街道上拾到一条鱼为开端,引出了“人生若只初相见”时候的单纯和心动。本来,故事在“人生若只初相见”之后,便可以“鱼沉雁杳”“春梦了无痕”,但是,因为男主人公在女主人公离开后,偶然在街道上捡到一条鱼,让故事继续了下去。这是鱼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就成为了联系男女主人公情感后续发展的“鱼肠尺素”。

鱼的第二次出场,是在第二卷的第35章《球赛》中。此时,男主人公清晰地意识到“前年”在街道上偶尔捡到的鱼,他当时和女主人公在电话里讨论过的鱼,其实就是眼前像婴儿般蜷缩在床上休息睡觉的女主人公。是男主人公“遇”到了她,“捡”起了她,“救”了她。他们之间的从一开始匍匐方式的情感发展中,一直都是男主人公“年少轻狂”地“给予”和“表达”,而女主人公一直理性的“平衡”和“推脱”。

鱼的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三卷的第58章《人鱼》中。女主人公突破自己的心理束缚,向男主人公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即便路会难走一点,但也想一起走”的决心,而男主人公选择了退却,从此之后,两个本来可以在心灵上相互慰藉的孩子,各自像迷途羔羊一样,流浪各自的人生方向。直到男主人公历经人世沧桑,女主人公看破世间情爱,重逢后,通过周先生的电影《美人鱼》的叙述,来传达了男女主人公一种可能在一起走下去的方式。这时候的“鱼”即是周先生电影主题中所展现的“无欲之爱”、“大爱”、“纯真之爱”,也是男主人公坚定决心、不畏艰难地想真正给予的“爱”。

总而言之,鱼三次出场,分别象征了联系情感发展的“鱼肠尺素”、意识到内心情感的欲望与挣扎之“鱼”、以及超越欲望的纯爱之“鱼”的三种不同阶段的情感方式。

四、花悟生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长篇网络小说,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我在《后记》第一篇中已经和大家说了,写小说虽然是我儿时的梦想,但我在而立之年,接触到正信的佛法后,我觉得写小说什么的,无非增添妄念罢了,对于修行并没有什么益处。更何况,世间好语佛说尽,我们说得再多,其实都没有超越诸佛菩萨圣贤们说过的话。

可是,我修行功夫太浅,突然意识到40岁,人生一半已经过了,那个儿时的执念就涌了上来。于是,我知道,我只有去写了,拼了命、尽了兴地去写了,我才能放下。

只是,站在现在这个位置,去写所谓的“言情小说”,那一定不是过去会有的一般意义的言情了,而是“反言情”的。于是,我也煞费苦心地去想笔名。想来想去,除了从佛经中去寻找,实在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表达我的心意。

“花悟生”这个笔名,来自于佛经回向文中的偈子:“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这一笔名大致能表达小说的主题之一了。当然,也是作者自身理想和认同。

小说最后,当女主人公往生,男主人公在一阵彷徨后,才想起与女主人后半生的约定,就是为了一起建立法眷属的家庭,一起修行,求生西方净土。最后,小说就是以这偈子作为结尾,暗喻男主人公最后的去向,同时也呼应小说封面上笔者的笔名“花悟生”。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六道轮转,痛苦万分。即便亲爱缠缚,其实又有几人能记得过去轮回的痛苦,又有几人记得眼前人是前世人?又有几人有幸能一起轮转?

正如经中说的:“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

又云“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

再相爱的人,都不能代替对方去承受六道轮回,鬼门关口,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

小说貌似无情,但实在是深藏大爱。因为,只有把这份执念放下,才能有机会和自性相遇,而自性是永恒的。只有在永恒的世界中,“爱”才不会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西方“无量寿”世界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永恒。

人世间的人贪图一时甜蜜之爱,而不愿意去努力超越,获得永恒之爱。实在是捡着芝麻,丢着西瓜。

当然,人在世间行,不离世间道。真正的大爱是,陪着你“执念”,直到你发现“执念”之妄,直到你放下“执念”。直到你“花悟无生”,直到你得“无生法忍”。

南无阿弥陀佛!

全文链接】花悟生:《云上扶桑》,网易云阅读,2016丨《云上扶桑》全文链接,请点击页面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人类学乾坤

主编:徐杰舜、彭兆荣、徐新建

执行主编:佛子

编辑:李菲、林敏霞、王华、小鹏

  ※  延伸阅读 ※  

 击 文章题目  即可  浏览全文

[1]【20173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一季目录

[2]【20176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二季目录

[3]【20179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三季目录

[4]【201712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四季目录

[5]【201715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五季目录

[6]【201718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录

[1]【2017181】人类学乾坤丨2017年推文·第六季目录

[2]【2017182·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钱霖亮:《另类的“小皇帝”:福利院儿童的零食消费和抚育政治》

[3]【2017183·学术资讯】南大·孙本文社会学论坛第200期丨顾德民:人类学和流行文化里的动物与拟人化

[4]【2017184·社会学】张玉林:重新认识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及其悖论

[5]【2017185·人类学】范可丨何以“边”为——巴特“族群边界”理论对理解“边疆”的启迪

[6]【2017186·学术资讯】孙志香:“一带一路”视野中的互惠人类学在京召开

[7]【2017187·人类学】赵旭东:中国人类学的文化自信

[8]【2017188·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吴鹏毅:诗性图式与圣化表征——侗族火塘文化生态人类学视角读解

[9]【2017189·学术资讯】马丹丹博士新著《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现代人类学简论》出版

[10]【2017190·霞客游思】郭锐丨创意丽江——大研古镇的视角

[11]【2017191·学术资讯】讲座实录|顾德民:人类学与流行文化里的动物与拟人化

[12]【2017192·人类学】赵旭东: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

[13]【2017193·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司开玲:农民环境抗争中的“审判性真理”与证据展示——基于东村农民环境诉讼的人类学研究

[14]【2017194·人类学访谈】悼念潘英海教授丨潘英海,罗安平,付海鸿:文学、历史与人类学的跨界表述——潘英海教授访谈录

[15]【2017195·霞客游思】郭锐丨走近瑞士——海外人类学田野纪实

[16]【2017196·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李菲:《水资源、水政治与水知识:当代国外人类学江河流域研究的三个面向》

[17]【2017197·吾与吾师】悼念潘英海教授丨周然:天涯忆潘仙

[18]【2017198·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刘珩:文化亲密性与中国社会公共生活的组织方式

[19]【2017199·人类学】青年学者专辑丨潘艳勤:《做“干女儿”:中越边境地区壮族布傣外来媳妇的本地融合》

[20]【2017200·教育人类学】熊和妮丨底层式“望子成龙”——劳动阶层父母教育期望的内容与特点

[21]【2017150·学术资讯】2018第十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第一号通知

※  温馨提示  ※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www.ca101.cn”,微信公众号:ca101cn ,微信公众号投稿信箱:ca101@qq.com。

您可向公众号:ca101cn,分别回复关键词:费孝通,岑家梧,李亦园,乔健,王明珂,徐杰舜、周大鸣,彭兆荣,徐新建,范可,张小军,王铭铭,景军,陈志明,滕星,麻国庆,赵旭东,关凯,孙九霞,刘珩,段颖,等,将收到这些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2017202·書海悅讀】花悟生丨小说《云上扶桑》后记之“主题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