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成网购商品其实没便宜 非预售商品价格猫腻多

《近8成网购商品其实没便宜 非预售商品价格猫腻多》,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

正文开始:





羊城晚报讯 记者唐珩报道:11月29日,中消协公布《“双11”网购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报告指出,通过对16家网购平台的668款商品跟踪调查发现,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不考虑联动活动,78.1%的促销商品非“双11”也能以同样甚至更低的价格购买。





预售商品总体表现良好





16家网购平台包括当当网、国美在线、京东、聚美优品、苏宁购物、淘宝、天猫、网易考拉、唯品会、亚马逊等,668款商品涉及服装鞋帽、手机数码、食品特产、化妆洗护、家居家纺、母婴用品、箱包配饰、家用电器以及其他日用品等9大品类。





从本次价格记录统计结果来看,129款预售商品价格行为总体表现较好,仅有4款预售价格或者高出预售结束后价格,或者涉嫌价格违规;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非预售商品中,在整个体验周期内,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与2016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





调查体验发现,某款标称为“恒源祥”男士圆领羊毛衫,涉嫌以“画线价”形式虚构“原价”——该商品11月10日、11月12日、11月15日的画线价格均为508元,但11月11日画线价格调整为专柜价1280元。





非预售商品价格猫腻多





本次调查体验涉及非预售商品共539款。调查体验发现,今年的“双11”促销活动中,一些平台和商家优惠活动规则设置复杂,打折、满减、红包、优惠券、津贴等多种“优惠”方式叠加,附加各种限制条件与使用顺序,促销规则晦涩难懂,消费者很难推算出商品的实际销售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网购消费体验。





根据价格追踪调查体验统计结果,539款非预售商品中,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购买的比例达到78.1%,其中一些平台和商家的商品存在先涨价后降价、“双11”价格不降反升等问题。





中消协建议:





利用技术手段 预防违法调价





为营造安全放心的网络购物市场价格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中消协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完善网购价格监管制度,利用技术手段预防不法商家涉嫌违法的调价行为,加大价格动态监测力度,依法惩处价格误导行为;建议适时公布价格监测结果,将价格严重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费者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