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巾帼#悦读 | 梦里延安(一)


_本文原题:悦读 | 梦里延安(一)
肤施故郡 , 圣地新颜 。 襟延水而独傲群山 , 控日月而视云动 。 宝塔明灯 , 心驰神往 。 俊才若云 , 高朋似星 。 虽千里之遥 , 莫不纷沓 。 凡宾所至 , 必躬逢胜饯 , 此延安好客之道也 。
时维三月 , 序属仲春 , 延水清而群山翠 , 红绿相间 , 虽凉亦观者如潮 , 无不叹 , 纵江南亦不抵此圣地!
——题记
点击音频 , 温暖聆听

#三秦巾帼#悦读 | 梦里延安(一)
本文插图
开篇
此生有幸 , 我也曾为延安人两年六个月 。 算起离去的日子 , 已约四个月之久 。
时下 , 古城西安已是草长莺飞、遍地芳菲 , 延安的沟沟岔岔、梁梁峁峁 , 也许开满了杏花、桃花、迎春花和一些不知名的花儿 , 一簇一簇的宛如一群群山羊 , 沐浴着阳光 , 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下 , 悠闲地爬满了山坡 。 只有那背阴处的悬崖下 , 严冬时节 残留的从石头缝隙里渗出的水结成的冰柱子还未消融 。 沿河转过一个弯 , 也许有一处清浅的水潭里几对野鸳鸯游来游去 , 不时嬉闹一番 , 煞是令人惊喜 。
这是我记忆中延安三四月份该有的样子 。 今日 , 我已无缘再见 , 只有记忆 , 想起过往的那些人和事 , 我有了难以名状的春愁 。
第一章
延安我去过很多次 , 基本上都是工作的缘故 , 只有一次恐怕一生难忘 。 那是30年前的冬天 , 我正读高二 , 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本小说——让我点灯熬油一鼓作气读完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 那段日子里 , 心中萌发出了一个想法:我要去延安 。 现在回想起来 , 也就是两个缘由吧 , 一是小学时语文课本上的《杨家岭的早晨》一文对我的潜在影响——“太阳刚刚升起来 。 毛主席走出窑洞 , 来到他亲手耕种的地里……” , 出于对伟人的崇拜 , 我一定要去看看毛主席生活过的地方;二是路遥小说里的少平、少安、润叶、晓霞等人物的故事令我牵肠挂肚 , 似乎真的有那么一群人就生活在那里 , 我一定要去看看延安的黄土高原 , 和他们拉话话 , 招一招手 。
终于 , 高二那年的寒假结束了 , 交完学杂费 , 我手里还有20元生活费 。 “1975年二三月间 , 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 , 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 , 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 时令已快到惊蛰 , 雪当然再不会存留 , 往往还没等落地 , 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 。 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 , 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 ”一次课余时间 , 阴沉的天空中一场春雪纷纷散落 , 我的同桌突然触景生情地大声读起《平凡的世界》 。 那一瞬间 , 我也被感染了 , 恍惚之间似乎来到陕北的黄土高原 , 和孙少平处在同一个中学里……
一阵急促的上课铃声将我拽回到现实时 , 我满脑子都是逃学的想法 , 而且更加浓烈 。
第二天天不亮 , 我就挎着黄背包 , 里边装着几个馒头和《平凡的世界》 , 来到县城里的汽车站 , 踮着脚从窗口花了三块五买了一张去延安的车票 , 紧紧攥在手里 , 生怕弄丢了 。 从西安发往延安的班车进站了 , 和现在的班车不一样 , 车两头是圆的 , 就像一个大面包 , 前边水箱挂着一块菱形的黑色人造革保暖帘 , 车顶的行李架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色行李 , 用一个大网兜着 。 我像做贼一样钻上了车 , 拣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 怀着忐忑又迫切的心 , 在崎岖盘旋的山路上 , 一路颠簸地“逃”向陕北——我魂牵梦绕的革命摇篮、革命圣地延安 。
路遥说得很对 , 二三月间的黄土高原的确很冷 , 那时候的班车没有空调 , 脚底下一根铁管子穿过 , 仅靠发动机的热气供暖 , 根本不起啥作用 , 一车人都裹着厚厚的衣服 , 在颠簸中昏昏欲睡 。 我却一点睡意都没有 , 时而因为惯性 , 脸一下子贴到冰冷的车窗上 , 于是就哈口气 , 用黄大衣的袖子在冰冷的玻璃上擦出几道清晰的痕迹 , 就那样傻乎乎地盯着光秃秃的黄土高原 , 胡思乱想 。分页标题
来源:延安日报
作者:党柏峰
【#三秦巾帼#悦读 | 梦里延安(一)】编辑: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