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剧 , 是一部高度写实的历史剧 , 再现了千年前盛唐人民的生活场景 , 从建筑造型 , 室内装饰 , 衣裳服饰 , 插花艺术 , 面部妆容 , 珠宝首饰 , 胡人贸易 , 几乎都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从人物的配饰 , 工匠的刀具 , 花房里的增温系统 , 棺材店里的唐三彩 , 以及倒出来的红酒 ,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 同时又能体会到大唐的盛世繁荣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于一个吃货来说 , 更关注的是唐人的美食 , 剧照由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 , 从监狱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去吃水盆羊肉 , 吃得鸡头白脸 , 三下五除二 , 哧溜 , 哧溜就吃完一碗 , 观众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香味 , 剧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美食 , 例如火晶柿子 , 大量的异域水果 , 葡萄酒 , 还有外来的胡人食品 , 胡饼 , 奶酪 , 驼蹄羹等等 。
在肉类美食中 , 羊肉是主角 , 唐朝用羊肉做的菜肴很多 , 例如在烧尾宴(相当于满汉全席的答谢宴)上 , 有通花软牛肠(把羊脊髓和佐料灌注到牛肠中) , 羊皮花丝(羊肚切成细丝) , 红羊枝杖(类似于烤全羊) , 五生盘(猪、牛、熊、鹿、羊肉制成的刺身拼盘) , 升平炙(鹿舌和羊舌) , 锦装鳖(羊脂烹饪甲鱼) , 此外还有回汤武库、浑羊殁忽、生羊脍等 , 现代人很少见到的美食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俗话说 , 在菜肴当中鱼是最大的官 , 无鱼不成席 , 一场大唐的舌尖盛宴怎么能少了鱼肉?那么唐人都是如何吃鱼的呢?又是如何捕鱼的呢?为何崇尚鲤鱼(锦鲤)呢?我们先来了解下唐代的捕鱼方法 。
唐朝捕鱼方法
唐朝的捕鱼技术在前代捕鱼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 , 捕鱼方法和捕鱼用具都有很大的进步 , 主要有猎捕:就是用木叉 , 弓箭 , 茅镖等直接在水中叉鱼 , 当然这只适合在潜水区域;网捕:顾名思义就是用网捕鱼 , 当然 , 那时候的渔网没有现代的先进 , 网捕 , 捕鱼量大 , 使用范围广 。
《渔具诗》记载“大凡结绳持网者 , 总谓之网罟”“大罟纲目繁 , 牵时万鬐入 , 尚悔不横流 , 恐他人更得” 。
笼捕:就是用口小肚大 , 呈圆锥形的鱼笼捕鱼 , 材料多是由竹木编成的 , 适合在浅水区域捕鱼;诱捕:利用声音驱赶的原理 , 或布置“鱼阵”等引诱方法捕鱼 。兽捕:利用驯化过的鸬鹚和水獭进行捕鱼 , 当水流很急 , 水浅的难以下网时 , 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酉阳杂俎》记载“元和末年 , 有百姓 , 养獭余头 , 捕鱼为业 , 无网罟之劳 , 而获利相若 , 群獭藉膝 , 驯若守狗 。”
药捕:利用植物分泌的毒液来毒死鱼群 , 捕捉量很大 , 这种方法不可取 , 是竭泽而渔的一种方式 , 不仅污染水体 , 而且容易造成毒素在鱼体中残留 , 引起食物中毒;钓捕:就是钓鱼 , 具有娱乐性的一种捕鱼手段 。
唐朝鱼的养殖
有唐一朝 , 除了上述诸多的捕鱼方法外 , 其养鱼业也很发达 , 在唐朝以前 , 人工养鱼的品种主要以鲤鱼为主 , 到了唐朝品种扩展到青鱼、鳙鱼、草鱼、鲢鱼等等四大鱼种 。养鱼的方法也有很多 , 鱼池养鱼 , 稻田养鱼一举两得 , 还有天然河流 , 湖泊养鱼等等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民以食为天 , 对于吃货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鱼的食用了 , 随着唐代烹饪技术和厨技发展 , 吃鱼的方法真是种类繁多 , 但无外乎主要有生吃和熟制两种 , 先来了解下鱼的生吃:
生吃鱼肉法:做鲙(做脍) , 直接把鱼刮鳞 , 去刺 , 去内脏后 , 切成细丝或者薄片 , 就是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 , 其实在唐朝吃生鱼片是一种时尚;或许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就是受唐朝影响的 。
《齐民要术》“切脍人 , 亦不得洗手;洗手则脍腥 。要待食罢 , 然后洗也 。”
唐朝人制作生鱼片时 , 是非常讲究的 , 注重刀功 , 尤其强调切脍人手上不能沾水 , 否则生鱼片很腥;虽然鱼鲙对刀功技术要求很高 , 但生鱼片在贵族和平民百姓中都是非常流行的美食 。当然 , 用作生鱼片的鱼 , 根据各地区的情况而定 , 大多数选定鲫鱼 , 但是在江南盛产鲈鱼的地区 , 常常选用鲈鱼做生鱼片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做鲊(咸鱼) , 鱼鲊是平民老百姓最普通的菜肴 , 将鱼做成咸鱼片 , 就是为了延长食品的储存时间 , 腌制发酵后的咸鱼片 , 味道醇厚 , 口味上佳 , 深受人们喜爱 , 做法很简单 , 就是将鱼清理干净后 , 切成薄片 , 加上香料、酒、盐巴等调料腌制起来 。
鱼肉熟制法 , 鱼肉熟制作法非常多 , 有烤鱼 , 也叫炙;蒸鱼 , 跟蒸包子原理一样 , 将鱼用调料调制好后 , 直接蒸熟;有做鱼羹汤 , 也叫羹;唐人做的鱼汤喜欢放莼菜 , 做法简单 , 味道鲜美 。
《齐民要术》莼菜鱼羹“一斗羹 , 一升水 , 多着加之 , 益羹;下盐、菜、豉悉不得搅 。”
这种莼菜鱼羹在唐朝非常受欢迎 , 很多诗句都有对鱼羹味道的赞誉 。除了以上吃法外 , 还有煮、炸、煎、烹、烧等方法 。
唐朝的鱼除了食用外 , 还有药用和观赏嬉戏用 , 有得鱼药用价值很高 , 《山海经》记载的异鱼 , 可以入药;《酉阳杂俎》记载鳝鱼能治疗白发病;以现代的观点看 , 显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 , 但中医原理提倡“药膳合一” , 鱼在医药的用途上也得到了开发 。
锦鲤沉浮镜中天
唐朝国力昌盛 , 经济富裕 , 生活水平高 , 唐人在闲暇之余 , 也赏鱼消遣 , 特别是在皇宫里 , 观赏鱼更为普遍 , 唐玄宗曾在盆中养数头鱼 , 供人观赏 , 五颜六色的鲤鱼 , 色彩斑斓 , 生命力顽强 , 深受人们喜爱 , 这大概是锦鲤的来源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不由让人想起宋代白玉 对锦鲤的赞美诗“玉萍掩映壶中月 , 锦鲤浮沉镜里天” , 锦鲤被日本奉为“国鱼” , 其中早在唐朝锦鲤就已经成为观赏鱼了 , 并且被尊为“国鱼” 。此外还有 , 《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于西宫 , 见鱼跃焉!”《帝王部》“唐敬宗幸凝碧池 , 令兵士千余人于池中取大鱼 , 送入新池 。”由此可知 , 唐朝后宫观赏鱼还是很普遍的 。
但唐朝鱼有一大特色 , 那就是鲤鱼的地位崇高 , 禁止食用鲤鱼 , 甚至野外误捕的鲤鱼也要立即放掉 ,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唐朝特殊的鲤鱼文化 。
唐人崇尚鲤鱼 , 形成特殊的鱼文化
唐人爱食鱼 , 爱观赏鱼 , 但有一种鱼是特殊的 , 不仅不能食用 , 食用是违法的 , 是要受到处罚的 , 这种鱼备受唐室推崇 , 这种鱼就是鲤鱼 。其实 , 鲤鱼的地位在鱼类中一直是很高的 , 在很早的时候 , 鲤鱼被视为鱼类之首 。到了唐朝鲤鱼备受皇室青睐 , 地位达到最高峰 。
唐朝王室为了保护鲤鱼 , 唐玄宗曾两次下令禁止捕杀鲤鱼 , 此外 , 为了避讳谐音“李” , 甚至不能直呼鲤鱼之名 , 鲤鱼被唐室尊称为“赤鯶公” , 从此鲤鱼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唐朝王室的圣物 , 为了鲤鱼 , 唐王室甚至专门下了一个法令 , 那就是“禁鲤令” 。分页标题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唐律规定 , 鲤鱼不能被食用 , 意外被捕捉必须立即放生 , 如有人非法买卖鲤鱼的 , 要处以六十杖的惩罚‘当然 , 在唐朝中后期时 , 气度雍容自信的朝廷 , 世风进一步开发 , 对百姓吃鲤鱼这件事情 , 制行的并不那么严格 , 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 民间食鲤鱼 , 官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唐朝王室之所以崇拜鲤鱼 , 除了谐音相似外 , 还与道教有关 , 我们都知道唐室李氏含有游牧民族血统 , 是鲜卑族的后裔 , 为了能够更名正言顺地统治中原地区 , 为了得到汉族门阀士族的支持 , 李唐王室开始与道教创始人 , 与自己同姓的老子李耳攀上了关系 , 他们尊老子为始祖 。
李唐王室之所以这样做 , 一是攀上门第关系 , 得到中原地区门阀士族和大贵族的支持 , 另一方面 , 通过神化道教 , 进而神化“君权神授”思想 , 为自己正本溯源 , 巩固统治地位;同时 , 鲤鱼身上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 例如“琴高骑鲤”和“子英骑鲤”得道成仙的典故 , 更为唐朝李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道教中 , 鲤鱼是圣物 , 乘鲤得道成仙是道士的毕生追求 , 唐朝王室在推崇道教的同时 , 鲤鱼的地位愈加崇高 , 在唐朝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 , 就拿军事信符来说 , 汉代能调动军队的是虎符 , 而唐朝则变成了鱼符 。得到成仙的典故影响之后 , 鲤鱼更是成了道教门徒信仰的圣物 , 在道教中乘鲤得道飞天就是成仙的标志 , 李唐王朝在推崇道教的同时 , 更加强了对鲤鱼的保护和推崇 。
《朝野佥载》记载“汉发兵用铜虎符 , 唐初 , 为银兔符 , 以兔为符瑞故也 , 以鲤鱼为符瑞 , 遂为铜鱼符以佩之 。”
由以上资料可知 , 汉朝发兵用虎符 , 唐朝初年为兔符 , 后来又改为鱼符 , 并特意制成鲤鱼的形状 , 鲤鱼由此成为权力的象征 , 同时也暗示着天下即为“李家天下” 。
鲤鱼在民间也备受推崇
俗话说 , 上有所好 , 下必甚焉 , 唐朝王室推崇鲤鱼 , 老百姓更是钟爱有加 , 我们在唐诗中能看到很多赞美鲤鱼的诗句 , 例如章孝标的“眼似真珠鳞似金” , 方干的“鲤鱼纵是凡鳞鬣 , 得在膺门合作龙” , 还有那著名的“得名当是鲤 , 无点可成龙”等等;鲤鱼由于其光彩夺目的外形 , 端庄的体态 , 被视为信使、爱情、朋友、情人等象征 , 常用来当馈赠礼物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老百姓之所以崇尚鲤鱼 , 还源于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 我们都知道 , 在古代王朝中 , 龙是天子的象征 , 而龙为鲤(李)化 , 鲤鱼被认为是龙子 , 因此 , 常常用来形容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中榜者;鲤鱼寄托着老百姓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
《水经注》记载“鲤也 , 出空穴 , 三月上渡龙门 , 得渡为龙矣 , 否则点额而还”
由以上的史料可知 , 我国古代老百姓 , 对鲤鱼能跃龙门 , 甚至化鲤为龙是深信不疑的 , 但必须努力去奋斗 , 去拼搏 , 去争取 , 如果跃不过龙门 , 那依然还是一条普通的鱼 , 由此可知 , 鱼跃龙门竞争力很大的 , 机会很小的 , 这与隋朝创建的科举制度不谋而合 。
科举制度创建后 , 普通的老百姓要想入仕为官员 , 除了沙场征战立功外 , 就剩下科举考试一条途径 , 但科举考试是非常难的 , 三年考一回 , 在成千上万的考生中 , 录取率也是极低的 , 有句谚语说得好 , “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 由此可知 , 科举的难度之大 , 但是即使这样 , 考生也要拼一把 , 一旦成功了 , 命运就改变了 , 从此升官发财 , 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 。分页标题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唐一朝 , 基于对鲤鱼的崇拜 , 鲤鱼已经是鱼文化的主要载体 , 被打上了神秘的烙印 , 在诗词歌赋中 , 我们经常能看到对鲤鱼的歌颂和描绘 , 不仅如此 , 民间关于鱼的故事也很丰富 , 有梦幻型 , 鲤鱼报恩型 , 鲤鱼化仙型 , 这些与鱼有关的饰物和传说, 流传已久 , 已经构成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
鲤鱼在唐代以后 , 就成了吉祥物 , 象征着好运和快乐 , 鱼跃龙门更是代表着唐人不畏艰辛 , 最终苦尽甘来 , 事业有成之意 , 一直激励着劳动人民 , 奔向美好的前程 。鱼文化能够在唐朝达到巅峰 , 除了鱼的食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外 , 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寓意 。
“鲤鱼”的“鲤”与唐朝创立者的“李”谐音 , 这个巧合是的鲤鱼被唐室奉为神明 , 并且唐室还有养宠物的习惯 , 鲤鱼极具观赏性 , 在唐室的推崇下 , 以及民间流行的“鱼跃龙门”的典故 , 使得鲤鱼与“君权神授”思想相结合 , 进而融入到道教中去 。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锦鲤』长安十二时辰:舌尖上的美食,唐人为何不吃鲤鱼,锦鲤:动我试试】此外 , 唐朝极为推崇道教 , 几乎将其定为国教 , 道教的创世人老子被唐室追封为先祖 , 而鲤鱼就是唐室和道教之间进行无缝衔接的桥梁 , 并且道教文化与鱼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太极图结构就是两条黑白鱼 , 其相互追逐 , 首尾相连 , 完美地诠释了道家思想 。
鲤鱼化龙 , 乘鲤成仙的故事让道教教徒深信不疑 , 鲤鱼成为道教徒中敬仰的圣物 , 而龙代表天子 , 龙就是皇权的象征 , 鲤鱼化龙与李氏成帝寓意不谋而合 , 所以 , 李唐皇室需要推崇鲤鱼 , 而在民间 , 鲤鱼跃龙门意味着能通过科举制度改变自己的命运 , 虽然科举制度的成功率不高 , 但却是底层民众改变自身命运的上升渠道 。
参考文献:《新唐书》、《水经注》、《旧唐书》、《齐民要术》《唐六典》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