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论及建安年代邺城文人之文学造诣与成就最高者 , 应属曹植 。
曹植十余岁时 , 已诵读诗赋数十万言 , 还善于作文 , 曹操阅其文都非常讶异 , 怀疑他请人代笔 。
曹植一生作赋、颂、诗甚多 , 为建安文坛之冠 , 其作品将文学推向了艺术之美;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等著作 , 对其评价颇高 。
曹植作《登台赋》受到父亲赏识;同时 , 又因本赋受到兄长排斥;以致后来他争夺继承人之位失利 , 随即遭到不平等待遇 , 生活陷入痛苦之中 。
黄初年间 , 曹植在政治上受到不公对待 , 好友丁仪、丁廙亦被陷害入狱 。曹植作一首《野田黄雀行》 , 将自己比作失去自由的黄雀 , 写下内心的无力与悲伤 。
太和时 , 曹丕儿子曹叡即帝位 。曹植寄望于魏明帝 , 希望他能改善自己处境 , 于是上《求自试表》与《自试表》 , 一再表示自己忠心为国效力之志向 。
“今臣无德可述 , 无功可纪 , 若此终年 , 无益国朝……今臣居外 , 非不厚也 , 而寝不安席 , 食不遑味者 , 伏以二方未克为念 。”
如此抱负是何等不凡!遗憾的是 , 即便文章字字动人 , 却也未打动君王之心 。
曹植只得到一块“田则一州之膏腴 , 桑则天下之甲第”的东阿之地 , 仅换得几句简单的慰问话——“见王瘦 , 吾甚忧 。宜当节水加餐 。”
这些 , 和曹植“输能于明君”及“建永世之业 , 流金石之功”的伟大志向 , 相去甚远 。
因此 , 曹植深知自己希望落空 , 一切将成幻影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植剧照
从开朗到忧郁
曹丕继任王位后 , 对曹植展开报复 , 不但找理由治罪 , 还迁徙其封地;到了魏明帝时 , 曹叡还是不断予以封迁 。
这些手段 , 都给曹植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 。
如他在《迁都赋》中说自己曾六次改封号 , 也迁居了三次;所到之处 , 都是贫瘠之地 , 无法耕种;物质缺乏 , 就连衣食都不够 。难怪曹植会感叹自己与动物没什么分别 。
从赋里之意境 , 可知曹植内心之悲痛 。此时 , 他的个性 , 是极忧郁的 。
其实 , 早年在邺城的时候 , 曹植的性格 , 既热情 , 又开朗 , 如《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曹植初次见到邯郸淳的情景 。
植初得淳甚喜……遂科头拍袒(光着脑袋) , 胡舞五锥锻(跳起胡舞) , 跳丸击剑(弹铁丸、击宝剑) , 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朗读戏剧小说) , 谓淳曰:“邯郸生 , 何如邪?”
真是自然随性!曹植的外向性格 , 在此全然显现出来 。他好交友 , 善言谈 , 能说古论今 , 算是一位全才文学家 。
曹植之真诚个性 , 也表现在众多作品中 , 如《斗鸡》 。
这首诗应是写于邺城时期 。在那物质充裕、整日游乐的日子里 , 曹植也会有厌烦的时候 , 于是玩起了斗鸡 。诗中将整个过程 , 作了详实记录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诗里叙述斗鸡凶猛无比 , 竖起羽毛飞扬着 , 不断挥动双趐 , 如一阵阵急风;那对泛红的鸡眼 , 让人看来也会害怕;鸡嘴与鸡爪十分锐利 , 在相互打斗中 , 使得鸡毛散落 , 伤痕累累 。
此诗把“群雄正翕赫”、“嘴落轻毛散” , 还有胜利时的长鸣声 , 紧密结合在一起 , 将斗鸡过程与神态 , 真实地表现出来 。正如《文心雕龙》评论其文笔谓:“陈思以公子之豪 , 下笔琳琅 。”本诗言辞流畅 , 叙述生动 , 文气十足 。
欢乐的时光 , 总是短暂的
邺下时期 , 曹植常和文人整日欢乐、游戏、饮宴、唱和 , 《箜篌引》就叙及了这段生活 , 其诗曰:分页标题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宴会中 , 曹植和亲朋好友同享美酒、美食、音乐、舞蹈 , 只用短短几个字 , 即让人感受到乐声之优美与曼妙 。
然而 , 曹植亦在此写出“久要不可忘”之句 , 则在祈求彼此间友谊长存 , 此处语气略显伤感 , 与原先欢乐气氛相较 , 起了极大转折 。
诗中与众友立下“君子之交”的志向 , 但“谦谦君子德 , 磬折何所求?”两句 , 隐约说出曹植有满腹莫名委屈 , 若将“箜篌”两个字竹部去除 , 就成了“空侯” , 更能显出他内心的空虚 。
曹植思绪变化 , 如波浪般起伏不定 。所幸 , 他并未因此怀忧丧志 , 未了引《诗经》说:“先民谁不死 , 知命复何忧?”可知他其极富古人“乐天知命”之精神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首《公燕诗》 , 也描写了曹植与亲友游宴的情景 。诗中说出建安时期的文人们 , 在曹氏兄弟的邀约下 , 共同游览、作诗 , 享受着安逸的创作生活 。这诗叙述了夜游西园时的所见所闻 , 和曹丕所作《芙蓉池作》 , 场景相同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夜景 , 应该是曹植想象出来的 。为何这么说?
既是清静的夜晚 , 只有明月和满天星斗 , 却还能看得清满园景色;就连覆盖斜坡上的香草、飘在池中的芙蓉、水里的鱼儿 , 都能见得到;最神奇的是“好鸟鸣高枝”这句 , 为何“清夜”还会有鸟鸣声?
不管如何 , 曹植下笔塑造的情景 , 极富生命力 。此诗笔力传神 , 尤其是“神飙接丹毂 , 轻辇随风移 。”这样的意境 , 写得出来 , 却难以画出 , 真是神来之笔 。
也难怪曹植会认为这样自由自在的欢乐时光短暂 , 才会有“千秋长若斯”的感叹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丕剧照
生长在贵族家庭的公子哥 , 竟是“性情中人”
曹植曾言:“愈志荡以淫游 , 非经国之大纲 。”他感受到人生短暂 , 要好好把握时间;若整日游宴 , 便无法治理国家 。
正因曹植有此深一层的认识 , 使其不致于沉沦玩乐 。从“经国之大纲” , 可知他将社会使命视为己任;从《送应氏诗》中 , 就能见到他体恤百姓的心情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对生长在贵族家庭的公子哥而言 , 仍能注意到平民之生活艰辛 , 是难能可贵的 。曹植在送别应瑒途中 , 见到了残破家园 , 居然已是“阡陌不识 , 萧条无人” , 但他心中仍燃起莫名的激动与伤感 , 气到连话都说不出来 。可见 , 曹植是性情中人 。
曹植有几首赠答诗 , 如《赠王粲》、《赠徐干》、《赠丁仪》、《赠白马王彪》等 。他在诗里叙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 , 并相互勉励 , 如《赠王粲》云: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粲 , 原本投靠刘表 , 未获重用;后归入曹操 , 未任要职 。他曾写下“日暮游西园 , 冀写忧思情 。”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因此 , 曹植在开头写下“端坐苦愁思 , 揽衣起西游 。”作为回应 , 说自己此时同样心烦 。而“中有孤鸳鸯 , 哀鸣求匹俦 。”则是曹植将王粲比作孤独鸳鸯 , 与王粲的“上有特栖鸟 , 怀春向我鸣 。”相对 。分页标题
可见 , 两人颇有惺惺相惜之意味 。
曹植劝王粲多多忍耐 , 作好准备 , 等待时机 , 别虚度光阴 。看来 , 王粲在其《杂诗》所述 , 含有急于被任用、一展长才之意 。
事实上 , 王粲是个“急性子” 。这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相关的记载——“粲性躁竞” 。他之所以不被曹操重用 , 应与此有关 。因此 , 王粲将内心不满写成诗篇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他心决、意坚 , “甘心赴国忧”
在曹植的赠答诗中 , 不仅可以见到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劝慰 , 还能见到他那急于为国效力的志向 。
读乐府歌辞《白马篇》 , 从字里行间中 , 就能体会出他那股强烈的爱国志气 , 尤其句尾用到了不顾生命的字句 , 显然其心已决而意坚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叡继位之后 , 魏常受鲜卑、匈奴干扰与威胁 , 曹植有感于此 , 就作了这篇传颂千古的名作 。本篇最具特色之处 , 是曹植加入了“侠义”精神 。
一个具有仁、义、诚、信、谦等美德的正义之士 , 跃然纸上;必要时 , 他还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 为国捐躯 。
这样的创作方式 , 为唐代的边塞诗人作出了表率 。
《薤露》是一篇抒发壮志、图建功立业精神的作品 , 曹植同样注入了个人的情感 , 其诗云: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诗有“一叹二愿” 。所叹者 , 乃人生在世 , 只数十年寒暑 , 不如天地无穷、阴阳更替;所愿者 , 乃在有生之年为明君尽心尽力、创造基业 , 也就是《求自试表》中“欲逞其才力 , 输能于明君也”之意 。
如果无法实现心愿 , 又该如何?
在诗末几句 , 曹植提出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心愿:效仿孔子修订《诗经》和《尚书》 , 做个文化保护者 。真是用心良苦!
即使曹植写下众多与立志相关的作品 , 但却在文辞中一再表明自己之忠心 , 并不想追求高官厚禄 。
正如他所说:“闲居非吾志 , 甘心赴国忧 。”即使受到曹丕父子猜忌迫害 , 仍不得志 , 他依然“甘心赴国忧” , 忠心至死不渝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曹植剧照
结语
曹植写下许多言志作品 , 终未能打动曹丕父子 , 也没能为自己在朝庭谋得一官半职 。他离开人世之后 , 仅仅得到“陈思王”这一虚名封号 。
为何叫“陈思王”?似乎是指曹植“犯了错” , 必须好好“沉思反省” 。
【国忧■开朗的曹植,开始变忧郁;他“甘心赴国忧”,却仍无法打动君王心】当权力集于一身时 , 为了巩固自我权位 , 即使是亲人 , 也可能成为竞争对手 。这 , 在历史上有不少例子 , 而曹氏兄弟 , 仅仅是其中个案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