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_本文原题: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 玉器的制作在各地均已展露曙光 。 除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之外 , 其他诸文化也出土了不少精美玉器 , 他们同样都是史前文化玉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 是中国文明之源头 。
其中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沿海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所出土的玉器 , 似与良渚文化有着某些联系 。 出土物多为工具或装饰类 , 形制规矩 , 雕琢细腻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今天 , 小编为玉友们梳理一下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玉器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 。 1959年在山东泰安、宁阳两县交界的大汶口、堡头遗址 , 发掘了成百座墓葬 , 出土了大批独具风格的文物 。 以后同一类型文化的遗址和墓葬在山东和苏北的广大区域也不断发现 , 这就是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 就已发掘的材料看 , 可以初步分为早、中、晚三期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人面形饰 ,大汶口文化 ,
高3.2厘米、宽3.9厘米 ,
山东省滕州市大汶口文化遗址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串饰 , 大汶口文化 ,
山东省邹县野店出土 ,
山东省博物馆藏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串饰 , 大汶口文化 ,
江苏省新沂出土 ,
南京博物馆藏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锥形器 , 大汶口文化 ,
长36厘米 ,
江苏省新沂出土 , 南京博物馆藏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镯 , 大汶口文化 ,
长6厘米 , 山东省仕平尚庄村出土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山东省考古研究所藏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瑗 , 大汶口文化 ,
直径13厘米 , 江苏省新沂出土 , 南京博物馆藏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钺 , 大汶口文化 ,
高18厘米 , 江苏省邳县大墩子出土 , 南京博物馆藏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分页标题
玉饰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边长12.6厘米、孔径6.5厘米、厚0.8厘米 ,
绿色 , 器为扁方形 , 四边圆滑 , 中间为圆孔 , 单面钻 , 通体磨光 。
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镯 , 大汶口文化 , 高3.7厘米、两端径7.8厘米、中间束腰直径7.4厘米、厚0.9厘米 。 白玉 , 沁有灰白斑 , 两端外移 ,中间束腰 , 中部对应有两处裂痕 , 每处裂痕之内壁均有对应的四个圆孔 , 应为修补之用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坠 , 大汶口文化 ,
左:高7厘米、宽1.7厘米、厚1.5厘米;
右:高3.7厘米、宽0.8厘米、厚0.8厘米 。
2件 , 左件为青玉 , 沁有大面积白色、少量淡青色及黑色斑 , 整体呈舌形 , 末端内束 , 束腰处有一圆孔 , 舌尖处残缺;右件为浅绿色 , 近圆柱形 , 一端稍扁 , 中部有一圆孔 , 另一端圆弧 , 器身有黑色弧形条斑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璧 , 大汶口文化 ,
直径14厘米、孔径6.6厘米、厚1.1厘米 ,
山东省广饶县傅家出土 。
浅青色 , 通体抛光 , 边缘圆弧 , 璧内圈较厚 , 向边缘外渐薄 , 璧内圈一周有漩涡形浅凹槽 , 为管钻痕迹 , 有裂痕 。
山东省莒县陵阳河出土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片 , 大汶口文化晚
最大者:高2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
最小者:高1.5厘米、宽2.8厘米、厚0.2厘米 。
7件 , 浅青色 , 黄褐色 。 器均呈指甲盖形 。 其中4件上部两边对称刻阶梯状 , 另两件为梯形 , 一件为长方形弓状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锥形器 , 大汶口文化 ,
左:高7.2厘米、边长0.4--0.7厘米;
右:高8.5厘米、宽0.8厘米 。
2件 , 左件为绿色 , 沁有大量白斑 , 整体近长四棱锥形 , 通体抛光 , 刃部锋利 , 右件为绿色 , 沁有白色斑及黄褐色斑 , 整体扁长条形 , 通体抛光 , 尖部锋利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锥形器 , 大汶口文化 ,
左边:残高5厘米、 宽1.5厘米 ,
中:高4.4厘米、宽0.9厘米、厚0.9厘米;
右边:高4.4厘米、宽1厘米、厚0.3厘米 。
3件 。 左件为黑绿色 , 含白色斑点 , 有绺 。 长条形 , 刃尖部微残 , 通体抛光;中间为浅绿色 , 含白色绺 , 整体近四棱锥形 , 通体抛光 , 锥体尖部锋利;右件为浅绿色 , 器身沁有大量白色斑点和黄褐色斑 , 通体抛光 , 器身为截面呈梯形的四面体 , 两端均磨成截面为三角形的四面体 , 其中以侧面中部挺起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锥形器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最大者:高11.5厘米、宽0.9厘米、厚0.4厘米;
最小者:高6.1厘米、宽0.9厘米、厚0.6厘米 。
4件 。 绿色和乳白色 , 长方体 , 前尖锋利 , 中为方棱体 , 后部一圆斑 。分页标题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铲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高19.6厘米、上宽10厘米、下宽10厘米、厚1.2厘米、孔径1.6厘米 。
绿色 , 器扁平 , 为长方形 , 顶端平整 , 两侧较直 , 器四边较薄 , 两面刃 , 刃部略呈弧形 , 上部有一圆孔 , 两面对钻 , 通体磨光 , 无使用痕迹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铲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高19.6厘米、上宽10厘米、下宽10厘米、厚1.2厘米、孔径1.6厘米 。
绿色 , 器扁平 , 为长方形 , 顶端平整 , 两侧较直 , 器四边较薄 , 两面刃 , 刃部略呈弧形 , 上部有一圆孔 , 两面对钻 , 通体磨光 , 无使用痕迹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铲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高9.45厘米、上宽5.9厘米、下宽6.4厘米、厚0.65厘米 ,
黄褐色 , 器扁平 , 为长方形 ,上窄下宽, 双面刃 , 上部有一圆孔 , 单面钻 , 通体磨光 。
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出土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锛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长14厘米、宽4.3厘米、厚3.4厘米 。
矽质岩制成 。 单面刃 , 统统磨制光滑 。

「大汶口文化」活跃在黄河下游东部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玉器
本文插图
玉铲 , 大汶口文化晚期 ,
长17.8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 。
淡黄色 , 色泽莹润 , 三面刃 , 前刃较为锋利 。
原创文章 ,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马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