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前言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此时正是大中祥符元年的三月里 , 迟迟春日伴随着片片桃花纷纷扬扬 。放榜的时刻一点一滴的靠近 , 我的心情也越发紧张 。吾自幼苦读诗书 , 为了是摆脱贫穷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 更是为了践行儒者心中"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我一个寒门学子能到达今日 , 已是万分荣幸 。我感激科举让我走出贫苦的村中 , 但这一年来的心酸苦楚却不能道与外人知晓 。"男儿欲遂平生志 , 六经勤向窗前读"
科举不仅进行时间长、考核内容广、内容深度高、纪律更是无比严格 。这样的辛苦让我们这班学子们在科举之路上痛并快乐着 。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举考试一、 准备时刻:寒窗苦读田舍人 , 梦盼鲤鱼跃龙门
我是永嘉郡安固县人 , 父母务农家族凋零 。父亲看到吕圣功出身宦官却能成为宰相 , 就教导我好好读书 。希望我能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 不求成为大员光耀门楣 , 但再不济也可以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 改变贫寒的家境 。
我不负期望 , 自幼聪明好学 , 日诵数千言 。战乱时代过去不久 , 朝廷虽然提倡文治 。但安固这偏远小县 , 哪里有钱财去创立县地方官学 。孔庙也是断壁残垣 , 从我祖父那代就不见人烟了 。我母亲略识得几个字 , 就在闲时教我书写 。
待我年岁达到 , 父亲卖掉家里值钱的母鸡换来了束修 , 让我拜县里有名的先生为师 , 进入村塾读书 。初浅时 , 先生只教授一些启蒙的读写、"向善背恶"的道德之语 。但黄沙难掩珍珠光芒 , 不久先生发现我常居作文有魁天下之志 , 就倾囊相授儒家的经史之学和科举的利禄之学 。我日夜苦读 , 未及冠已经能够熟读《九经》、《五经》、《开元礼》 , 对《三史》、《三传》侃侃而谈 。村里诸人都认为我能一举得中 , 可科举又哪有这么容易呢?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慈母育儿二、发解试:扬名一方不负少年 , 艰难的首次考试
为了争取解送朝廷的"解额" , 我和来自永嘉郡的所有读书人都在这秋日里来到治所永宁县里进行考试 。每个州府的地方大小和人数不同 , 有时差距大者可达上百倍 。但无论大小多少 , 朝廷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却是相对固定的 。
我们永嘉郡算是个人多之地 , 每年一二千人处却只解二三十人 , 比率将近百一 。听说西北州军取解最多不过百人 , 常有外地人冒名户籍 , 所以发解试应试者报名相当严格 。首先要向州府递交状纸 , 上列姓名、乡贯、三代情况 。官府据此进行审核 , 并且对于乡贯的户籍多方确认 , 以防止其他地方的人在这永嘉郡应试发解 , 夺走了我们的解额 。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发解试现场
我是安固县人 , 既非隐忧匿服又非固犯条宪 , 身家清白 。很快拿到了考生资格 。到了考场 , 应举者众多 , 不少是豪门大族出身 。而我自信非泛泛之辈 。我考取了第一名 , 成为了"解元" , 顺利的拿到了"解额" 。三、 礼部试:孤注一掷显真章 , 功名利禄在眼前
发解试结束后就已经是冬日了 , 我同一起中举的同窗们一起去往京城 , 在十一月到达了汴京 。
汴京的繁华名不虚传 , 贡生们到达后首先向礼部报到 , 写明家状、年龄、籍贯及参加科举次数 , 取得礼部考试的资格 , 然后就可以开始安排考前生活了 。
一些有钱的举子们选择在各大旅店租房备考 , 不仅享受了舒适的备考环境 , 而且可以收集最新时政消息倾听大儒们的动态 。实在是上上之选 , 而我这样的贫寒子弟 , 也有自己的去处——学校、山林、寺院对于读书也是很好的选择 , 花费更是少了许多 。于是我投宿在一间城郊的小寺院 , 主持听说我是永嘉府的"解元"更是热情的招待我 。我在幽静的院里静心读书 , 远离了汴京城乱花迷人眼的繁华 , 一心畅游书的海洋 。分页标题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礼部试榜单
不久就到了春天 , 首先开始的是两道审查 。第一是地方政府的审查和同行举人互查 , 确保我们没有行止逾违者 。第二是来自礼部贡院的审查 , 主要是看我们是否有户籍造假者 。我很顺利的通过了 , 过了几天礼部就发"都榜"也叫"混榜" , 就是排好座次 , 告知我们这些有资格考试的举子们考试当日该坐在哪里考试 。看完"都榜"后 , 我就用开始整理我的行李 , 收拾出我能够携带进入贡院的物品 。
正月里 , 离考试只剩六七日了 。今日便是考官进入贡院出题的日子 ,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到放榜时刻都是"锁院"的时间 。六七日一晃而过 , 转眼就到了引试的日子 。虽然规定是"今诸除书案外 , 不将茶厨、蜡烛等入 , 如酉后未就者 , 驳放之" 。但依然有仰慕继烛者带着蜡烛进入 , 于是这位学子在我们这群学子们的暗笑声中毫不出奇地被逐出贡院 。
待我进入考场 , 早入的学子已经依次就座 。我赶忙寻找后就座 。知举官将试题写出后 , 我不禁冒出冷汗 , 果然不愧是大儒出题 , 让我一时间竟摸不出头绪 。此时有一些学子对于对题目有疑问 , 变向出题人提出 , 而出题的大儒也尽心得详细解答了我们的疑问 。我仰慕知举官侃侃而谈的风度 , 缓缓下笔 。进士省试共分四场 。第一场试诗赋 , 第二场试论 , 第三场试策 , 第四场试帖经 。是本着先诗赋、后策论的原则进行分场的 。
待到考试结束 , 我早已是精疲力竭 。我只庆幸我是进士科考生 , "所坐设位供帐甚盛 , 有司具茶汤饮浆"起码有水可喝 , 听一个同乡说他之前考其他科考试时 , 实在渴得不行了 , 便只好喝砚台中的墨汁 , 弄得嘴上都是黑墨汁 , 实在是辛苦至极 。
至哺后 , 开门放考生出院 , 试卷入柜 。之后 , 有专门的编排官将乡贯状收去 , "别以字号第之" , 换上看不出考生的卷子 。等到评卷结束 , 确定等级后 , "始取乡贯状、字号合之" , 再有专人进行再次复核 。在等待省试放榜的时候 , 我万分煎熬 。
我深知机会难得 , 举人的头衔只是一次性的 , 如若我考不过礼部试 。我就需要从头考起 , 我既对不起父亲母亲省吃俭用的修书又不起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 。虽然皇帝有令多次考不取礼部试 , 也可以"特奏名进士" , 但家里未必有钱支撑我接着科举了 。唉 , 我止不住的叹气 , 我只求得能够上榜 , 让我得以见天颜 。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放榜的日子到了 , 我早早的守在榜前 , 从前往后数 。我看见了自己的名字 , 我甚至站不住 , 我慢慢的走到墙角 , 扶着墙慢慢走 。我真的考上了 , 成了天子门生 。但是更远大的目标在我的心里慢慢的出现……四、 殿试:一朝得见天子颜 , 春风得意马蹄疾
省试发榜后距离殿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 。这段时间里 , 我不仅没有丝毫的懈怠 , 反而在学习之余去结交名人雅士 , 提高自己的涵养 。虽然我只是一个来自安固的穷小子 , 但如今谁都不敢小看我了 。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科举榜单
我迅速地摆脱了以往只知苦读的思想 , 不断与各类人士交往 , 丰富自己的见识 。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 从听说皇帝任命殿试考试官开始 , 我就感觉一切在梦中 。等到进入集英殿入场答题我立刻清醒了起来 。天子只是名义上的主考官 , 真正的主考官是御试官 。分页标题
和礼部试一样 , 御试官在我们考完也需要在学士院锁院批改 。我们在前一天已经得知了座次 , 于是和省试几乎一样的流程 , 我结束了殿试 , 接下来只等放榜 。虽然有黜落的可能性 , 但大好前程已经近在眼前了 。
张榜时刻 , 我高分万分又气血上涌昏了过去 。后在周围人的各种惊叫声中我慢慢转醒 , 赶紧跑去看榜 。第十名 , 我不禁又一次头晕目眩 , 高兴的手舞足蹈 。几乎是立刻的 , 有许多人来问我的婚配 , 原来榜下捉婿确有其事啊 。第二日 , 我在梦中惊醒 。"呀!"我得赶紧去请号 , 我立马起身一路小跑 , 放榜之后还有唱名赐第 。我收到了盖有"入集英殿试讫"的号纸 。
唱名当日 , 我们一班天子门生由和宁门进入 , 待到朝会结束 。经赞子引入廷内拜见陛下 。之后宰相唱出"陈州商水姚晔" , 我便见到一个样貌刚刚及冠的青年出列 。"这便是是状元郎了" , 我内心不由得羡慕 , 之后便是谢恩赐宴席 。我的白衣生涯从此结束了 , 从此我便是家族的骄傲 , 开始了另一条晋升之路了 。

「寒门」宋代科举:晋级之路颇不易,不枉寒门也能入朝堂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状元记述总结
宋代是科举制度日渐完备的朝代 , 在这短暂的历史节点里我们可以领略古代士人读书的辛苦历程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 , 科举的这头是泥泞不已的村口小路 , 而另一头则是光彩熠熠的锦衣玉食 , 但其中的心酸苦楚则只有他们自己心中才能得知 。"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 。"
科举制度确实促进了古代社会的等级流动 , 给予了很多寒门弟子一个摆脱命运的机会 , 更使得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处于相对稳定当中 。但其也使得儒学成为奴化臣民的工具 , 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
正在读书的学子们可能幻想着通过高考考上理想的大学 , 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十分不满 。殊不知千年以前科举制采取的淘汰制更是极尽严苛 , 考上也未必能够功成名就 。"满腹文章 , 满头霜雪 , 满面埃尘 。直至如今 , 别无收拾 , 只有清贫 。"才是古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 。当今社会 , 不再是"万般皆下品 , 惟有读书高"的单一社会 , 现实给予了每个人更多的更广阔的机会 , 不一定要科研 , 从商从农都可以有所发展 。身在广阔天地 , 想要大有作为的你还想去参加古代科举吗?
参考文献:
《文献通考》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