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新闻:控好血糖太难了,处处是陷阱!这10个陷阱,你千万要注意


生活方式的改变 , 如今患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 , 糖尿病防治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在糖尿病的具体治疗过程中 , 仍有不少的糖友存在着诸多误区 。 笔者把这些临床常见的错误认识归纳起来 , 逐一剖析 , 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
误区一:糖尿病没有症状不需要用药治疗
部分糖尿病 , 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常常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 , 很多人只是在健康体检时才查出患有糖尿病 , 所以就自认为天天吃药很麻烦 , 没有症状就不需要用药治疗 , 啥时候有症状了再吃药也不迟 。
殊不知 , 糖尿病更像是一个“沉默的杀手” , 虽然初期可能没有很多症状 , 但其实高血糖已经在不停地侵蚀着机体的组织器官 , 对机体的损害已经悄然存在了 , 往往等到有症状时就比较严重了 , 甚至已经出现并发症了 , 因此 , 一旦患者被确诊为糖尿病 , 无论有无症状都要在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锻炼的基础上进行正规、科学、合理的用药治疗 。
误区二:新发糖尿病 , 靠生活方式干预控制血糖就可以
以往对于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 , 通常主张先采取2~3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 , 若血糖仍然控制不好 , 才启动药物治疗 。 这也正好迎合了大众的想法 , 是药三分毒 , 能不吃药控制血糖岂不是更好!然而通过长期研究发现 , 仅靠生活方式干预 , 绝大多数患者的血糖不能完全达标 , 而持续高血糖会对血管和胰岛细胞造成损害 。
新的治疗理念是为了尽早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 使血糖尽快控制达标 , 保护甚至逆转胰岛功能 , 糖尿病一经确诊 , 可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 , 必要时可使用胰岛素进行强化降糖治疗 。
误区三:治疗糖尿病 , 降糖药一开始不能用贵的
有不少患者都这么想:降糖药一开始应该从便宜的吃起 , 如果一开始就吃贵的、高级的 , 出现耐药后再吃便宜的血糖就控制不住了 。 确实 , 给大家选择降糖药的时候 , 是要考虑到经济因素的 。 因为降糖药需长期服用 , 为了能保证大家长期维持治疗 , 当然要根据经济条件、医保规定 , 在达到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 尽量使用价格和疗效合适的药物 。 但降糖药的好坏 , 不能以价格来区分 , 其实适合的就是好的 。 糖尿病人的药物治疗是会有耐药情况的出现 , 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血糖控制不理想 , 除了出现耐药外 , 多是病情出现了变化 , 应该及时复诊 , 调整降糖药的种类和用量 。
误区四:降糖药有依赖性 , 吃上就不能停了

搜狐新闻:控好血糖太难了,处处是陷阱!这10个陷阱,你千万要注意
本文插图
这个说辞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多 , 常常需要医生反复的给糖友解释 。 尤其是初诊的糖友喜欢强调降糖药的“依赖性” , 总是告诉医生 , 听人家说降糖药一旦用上就永远停不下来 。 殊不知 ,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 现有的医疗技术还无法让糖尿病得到根治 , 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维持血糖的稳定、达标 , 这是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 一用了上就停不下来 , 并不是因为吃了降糖药的问题 , 更不意味着降糖药是“毒品” , 有依赖性 。
误区五:西药伤肝肾 , 天然中药最好
总有糖友认为西药伤肝肾 , 天然中药最好 , 所以千方百计追求天然中药治疗 。 实际上任何批准上市的降糖药都是疗效确切并经过了严格的临床检验的 ,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可控可防的 , 世界上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口服降糖药 , 他们都从中获得了益处 。
反而是如果不治疗 , 或者不规范地治疗 , 对身体带来的损害比这些正规的药物带来的风险要大得多 。 关于中草药治疗糖尿病 , 并不是没有效果 , 只是就目前来说关于中药降血糖的研究尚缺乏比较客观可靠的临床资料 , 在各种指南 , 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指南当中 , 都暂未列入推荐 , 因此在有条件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的情况下 , 还是应该首选效果确切、风险可控的西药规范治疗 。分页标题
如果一定要采用中药治疗 , 也要从自身健康状况考虑 , 严密监测血糖 , 了解清楚所用中药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 特别要警惕私自配置的丸剂、散剂、胶囊剂等所谓纯中药制剂 , 有无暗中添加西药成分 。
误区六:治疗糖尿病胰岛素越晚用越好
部分患者认为一打胰岛素就就是糖尿病晚期了 , 搞得很多糖友一听要打胰岛素总是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 坚决拒绝 , 认为越晚用越好 , 不用最好 。 恰恰相反 , 临床实践证明启用胰岛素治疗是越早越好 , 比如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 , 血糖一般异常的高 , 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后能减轻患者自身胰岛的负担 , 再配合其他方式来让血糖慢慢稳定下来 , 如果病人恢复好 , 甚至有可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管理 , 一段时间内不需要再用药控制(即所谓蜜月期) 。

搜狐新闻:控好血糖太难了,处处是陷阱!这10个陷阱,你千万要注意
本文插图
而对于那些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的糖友 , 所以如果条件许可 , 尽早使用胰岛素或配合使用胰岛素能使血糖控制及早达标 , 减少远期并发症 , 同时也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 延缓糖尿病的发展进程 。 而对于必须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 如妊娠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好、1型糖尿病等患者更是必须使用、越早用越好 。
误区七:二甲双胍“伤肾”、不能长期吃
由于过去人们对双胍类药物(如苯乙双胍 , 已淘汰)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容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顾虑 , 导致人们对二甲双胍会损伤肾功能的错误认识 , 因而民间也有传说二甲双胍“伤肾”(影响性功能) , 实际上二甲双胍本身既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 , 也不会影响性功能 。
相反 , 长期血糖高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时 , 通过二甲双胍治疗 , 血糖控制好了还能改善性功能 , 所以不存在二甲双胍“伤肾”、不能长期吃的说法 。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肾功能不全时 , 二甲双胍可能在体内蓄积 , 甚至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 临床上需根据患者eGFR水平决定二甲双胍是否使用以及用药剂量:eGFR 45-59 ml·min -1·1.73m -2减量 , eGFR<45 ml·min -1·1.73 m -2禁用 。 即使蛋白尿亦非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 , 但当患者有急性肾损伤时二甲双胍应停用 。
误区八:购买保健品降血糖 , 治疗糖尿病
有糖友看到某个品牌的保健品宣传可以调理身体降血糖 , 就购买来治疗糖尿病 , 而且吃了以后确实有效果 , 血糖真降下来啊?殊不知 , 这才是最让人担心 。
一些保健品虽然主打“天然成分” , 但其实用于降血糖的另有其物 , 多是非法添加了降糖西药 , 最常见的是添加了格列本脲这种强效降糖药 , 吃了以后血糖是很快降下来了 , 似乎疗效很“显著” , 但长此以往使用强效糖药 , 会严重破坏胰岛功能 , 产生耐药 , 且极易引起严重的低血糖 , 对老年人尤其危险 。
批准上市的正规药物规范治疗 , 安全性有保障 , 风险是可控的 , 知道口服的药物是什么成分 , 有多大剂量 , 主要有哪些不良反应 , 如何预防、监测以及减轻这些不良反应 , 而不规范的保健品 , 虽然主打的“天然成分、无毒副作用”概念,但因为偷偷地添加了降糖药物 , 而患者并不知道其中有什么 , 也不知道有多少 , 这样就造成安全风险大大增加了 , 所以一定不能随便购买保健品治疗糖尿病 。
误区九: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预防并发症
地球人都知道 , 糖尿病不可怕 , 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 , 很多人以为控好血糖就能预防并发症 , 其实糖尿病仅仅控制血糖值是不够的 。 只有全面地控制各种因素 , 稳定血糖 , 才能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
比如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指心、脑及下肢血管)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预防大血管并发症 , 除了控制血糖 , 还必须同时控制血压、血脂及体重 , 而且要严格达到控制标准 , 建议糖友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为宜 , 总胆固醇控制在5.1mmol/L以内 , 甘油三酯控制在1.8mmol/L以内 , 体重最好将BMI指数控制在24以下 。分页标题
误区十:空腹血糖控制正常了 , 糖尿病就控制理想了
临床上经常遇到有这样的糖友 , 虽然糖尿病病史多年 , 但问其血糖控制情况如何?总是回答空腹血糖多少多少 , 而餐后血糖怎么样很多人并不知道 , 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空腹血糖控制正常了 , 糖尿病就控制理想了 , 因而大多数糖友不太重视也不知道重视餐后血糖 , 如果让患者监测 , 会发现很多人空腹血糖虽然已控制正常 , 但餐后血糖不达标 。
流行病学显示餐后高血糖增加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餐后高血糖可升高渗透压、增加血小板反应 , 激活血小板 , 加速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 。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餐后血糖的控制达标 , 只有空腹和餐后血糖都控制达标糖尿病才算得到了理想的控制 。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Y)#糖尿病#血糖#胰岛素收藏
新的治疗理念是为了尽早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 使血糖尽快控制达标 , 保护甚至逆转胰岛功能 , 糖尿病一经确诊 , 可同时启动生活方式干预和降糖药物治疗 , 必要时可使用胰岛素进行强化降糖治疗 。
误区三:治疗糖尿病 , 降糖药一开始不能用贵的
有不少患者都这么想:降糖药一开始应该从便宜的吃起 , 如果一开始就吃贵的、高级的 , 出现耐药后再吃便宜的血糖就控制不住了 。 确实 , 给大家选择降糖药的时候 , 是要考虑到经济因素的 。 因为降糖药需长期服用 , 为了能保证大家长期维持治疗 , 当然要根据经济条件、医保规定 , 在达到疾病治疗效果的前提下 , 尽量使用价格和疗效合适的药物 。 但降糖药的好坏 , 不能以价格来区分 , 其实适合的就是好的 。 糖尿病人的药物治疗是会有耐药情况的出现 , 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血糖控制不理想 , 除了出现耐药外 , 多是病情出现了变化 , 应该及时复诊 , 调整降糖药的种类和用量 。
误区四:降糖药有依赖性 , 吃上就不能停了
这个说辞临床工作中遇到的最多 , 常常需要医生反复的给糖友解释 。 尤其是初诊的糖友喜欢强调降糖药的“依赖性” , 总是告诉医生 , 听人家说降糖药一旦用上就永远停不下来 。 殊不知 ,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 , 现有的医疗技术还无法让糖尿病得到根治 , 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维持血糖的稳定、达标 , 这是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 一用了上就停不下来 , 并不是因为吃了降糖药的问题 , 更不意味着降糖药是“毒品” , 有依赖性 。
误区五:西药伤肝肾 , 天然中药最好
总有糖友认为西药伤肝肾 , 天然中药最好 , 所以千方百计追求天然中药治疗 。 实际上任何批准上市的降糖药都是疗效确切并经过了严格的临床检验的 , 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是可控可防的 , 世界上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口服降糖药 , 他们都从中获得了益处 。
反而是如果不治疗 , 或者不规范地治疗 , 对身体带来的损害比这些正规的药物带来的风险要大得多 。 关于中草药治疗糖尿病 , 并不是没有效果 , 只是就目前来说关于中药降血糖的研究尚缺乏比较客观可靠的临床资料 , 在各种指南 , 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指南当中 , 都暂未列入推荐 , 因此在有条件接受现代医学治疗的情况下 , 还是应该首选效果确切、风险可控的西药规范治疗 。
如果一定要采用中药治疗 , 也要从自身健康状况考虑 , 严密监测血糖 , 了解清楚所用中药的疗效和毒副作用 , 特别要警惕私自配置的丸剂、散剂、胶囊剂等所谓纯中药制剂 , 有无暗中添加西药成分 。
误区六:治疗糖尿病胰岛素越晚用越好
部分患者认为一打胰岛素就就是糖尿病晚期了 , 搞得很多糖友一听要打胰岛素总是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 坚决拒绝 , 认为越晚用越好 , 不用最好 。 恰恰相反 , 临床实践证明启用胰岛素治疗是越早越好 , 比如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 , 血糖一般异常的高 , 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后能减轻患者自身胰岛的负担 , 再配合其他方式来让血糖慢慢稳定下来 , 如果病人恢复好 , 甚至有可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进行管理 , 一段时间内不需要再用药控制(即所谓蜜月期) 。分页标题
而对于那些口服降糖药效果不好的糖友 , 所以如果条件许可 , 尽早使用胰岛素或配合使用胰岛素能使血糖控制及早达标 , 减少远期并发症 , 同时也能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 延缓糖尿病的发展进程 。 而对于必须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 如妊娠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好、1型糖尿病等患者更是必须使用、越早用越好 。
误区七:二甲双胍“伤肾”、不能长期吃
由于过去人们对双胍类药物(如苯乙双胍 , 已淘汰)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容易引起乳酸性酸中毒的顾虑 , 导致人们对二甲双胍会损伤肾功能的错误认识 , 因而民间也有传说二甲双胍“伤肾”(影响性功能) , 实际上二甲双胍本身既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 , 也不会影响性功能 。
相反 , 长期血糖高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时 , 通过二甲双胍治疗 , 血糖控制好了还能改善性功能 , 所以不存在二甲双胍“伤肾”、不能长期吃的说法 。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肾功能不全时 , 二甲双胍可能在体内蓄积 , 甚至引起乳酸性酸中毒 , 临床上需根据患者eGFR水平决定二甲双胍是否使用以及用药剂量:eGFR 45-59 ml·min -1·1.73m -2减量 , eGFR<45 ml·min -1·1.73 m -2禁用 。 即使蛋白尿亦非使用二甲双胍的禁忌 , 但当患者有急性肾损伤时二甲双胍应停用 。
误区八:购买保健品降血糖 , 治疗糖尿病
有糖友看到某个品牌的保健品宣传可以调理身体降血糖 , 就购买来治疗糖尿病 , 而且吃了以后确实有效果 , 血糖真降下来啊?殊不知 , 这才是最让人担心 。
一些保健品虽然主打“天然成分” , 但其实用于降血糖的另有其物 , 多是非法添加了降糖西药 , 最常见的是添加了格列本脲这种强效降糖药 , 吃了以后血糖是很快降下来了 , 似乎疗效很“显著” , 但长此以往使用强效糖药 , 会严重破坏胰岛功能 , 产生耐药 , 且极易引起严重的低血糖 , 对老年人尤其危险 。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搜狐新闻:控好血糖太难了,处处是陷阱!这10个陷阱,你千万要注意】(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