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大平台竞争升级,陈永伟:疫情催化数字经济


「经济观察报」大平台竞争升级,陈永伟:疫情催化数字经济
文章图片
(本文根据3月30日 , 经济观察报专栏作家、《比较》研究部主管陈永伟在经济观察报所做的分享内容整理)
经济观察网采访人员阿茹汗
三个压力和一个不对称
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我们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为 , “疫情的经济影响什么时候结束?” , 它的答案会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 。 从疫情开始一直到现在 , 经济学家、券商们的预测也经常发生变动 , 但是预测一次比一次严重 。
疫情之初 , 有人预测今年的经济将损失0.5%-1%的增长率 , 一些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更为悲观 ,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观点是 , 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在排除统计水分后很可能负增长;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 , 认为正增长已经算是比较不错了 。
GDP当然是衡量中国经济的重要指标 , 但如果抛开GDP , 我们去看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 还能够观察到什么?
第一 , 疫情对中小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 谈到中小企业 , 我比较关注的数据是 , 每年中国会有多少家注销企业?2019年我国全年注销企业数大约为133万 , 这个数字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小企业的压力 。 在疫情之下 , 有多少家企业注销呢?从2月份开工起一个月时间 , 大概已经有13万左右的注销企业 , 如果简单地把这个数乘以12 , 就会发现这个注销数已经比往年高出了一截 。 当然 , 注销企业要花费一两个月 , 甚至更长的时间 。 因此2、3月份的数据可能反映的是1月份的情况 , 但这也说明1月份已经有企业决定做不下去了 , 而一般来说新年注销企业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 这意味着 , 对于企业 , 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 , 压力可能要远远高于往年 。
中小企业所带来的是连锁反应 , 其中之一就是就业 。 受到新冠疫情影响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去年12月的5.2%上升到今年2月的6.2% 。 这个变动似乎不大 , 但考虑到我国的就业人口大约有7.7亿 , 这一个百分点的失业率增加就意味着多了770万失业人口 。 需要指出的是 , 这个失业率很可能还是低估的 。 根据媒体的报道 , 美国经济停摆两周就使失业人口增加了350万 , 而中国的就业规模更大 , 经济停摆时间更长 , 因而造成的失业压力也就可能更大 。 如何应对如此巨大的失业压力 , 这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
另一个问题是活着的企业也会非常艰难 , 面临着比如外贸阻断等问题 。 因疫情停产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星期 , 造成的影响并不大 , 很容易恢复 。 但是如果停产时间延长 , 外贸就可能会阻断 , 进而引发整条产业链的问题 。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比想象的还要严峻 , 因为之前也没有预测到国外的疫情会出现大爆发 。
综上 , 现在我们面对的真正压力是什么?第一 , 对中小企业来说 , 会是最难的一年;第二 , 巨大的失业压力;第三 , 外贸压力 。 所以如果以经济影响来看疫情 , 这三个问题还将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
但是我要说明的是 , 尽管疫情给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 , 让很多企业承受了压力 , 但与此同时 , 也造就了很多机会 。 其中 , 数字经济企业可能是受益最多的 。 举个例子 , 今年2月生产生活几乎停滞 , 一位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云团队工作的朋友却告诉我 , 他们的团队从过年到2月底基本没有休息 。 为什么?因为这场疫情使得中国被迫卷入到了数字化的进程当中来 , 这时他们的企业就成了受益者 。
所以 , 疫情会催生不对称的现象:一方面小企业压力增大 , 另一方面大企业会从中受益 。 但是两者结合起来 , 会强化一种格局 , 原来我们某些大企业、大平台以及小企业、小平台 , 他们之间互不相干 , 但是在疫情压力之下 , 可能会出现一种局面 , 大企业的力量、政府的力量或者市场的力量会不断涌入、渗入到各个小企业的血脉当中 。
另一点 , 国家的经济政策可能会生产较大的分配效果 。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 , 国家会出台一系列的刺激手段 , 但是最后钱会落到哪儿?由谁来承担?其实这是非常敏感的话题 ,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小企业肯定是没有能力来承担这些责任 。
基于此 , 我个人的判断就是 , 疫情影响会很长 , 会给中国经济带来非常大的压力 , 小企业会变得更加艰难 , 与此同时 , 某一些大企业会从中受益 , 并且他们会成为一些经济政策的受益者 。
这也正是我们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背景 。
三个维度理解数字经济
去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一个特别重要的判断 , 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 后面发改委等部门传出的信息也在表明 , 数字经济一定会被着重落实下来 。
数字经济到底是什么?这个词非常大 , 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 简单讲 , 最早的数字经济指的就是互联网经济 。 但是后来由于我们把“数字技术”这个概念不断扩张 , 数字经济概念也在不断扩展 。
事实上 ,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范围来理解它 , 最核心层面的概念就是所谓的数字技术部门 , 也就是我们最传统理解的IT和ICT的部分 。 如果往外扩展一下 , 数字经济指的是什么?那就是必须要用数字技术才能完成的那些行为和经济 。 比如我们现在讲的互联网平台、数字服务 , 它必须依赖于数字技术才能够完成 。 分页标题
关于数字经济 , 有很多争论 。 有些人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很小 , 只占GDP的百分之十几 , 有没有道理?有道理 , 因为他指的是IT和ITC的部门;而有些人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非常大 , 可能会占到中国GDP的80% , 这个有道理吗?也有道理 , 比如我们把使用电脑的所有行业都算在数字经济里的话 , 它的规模可能就会有80%之多 。
所以我们要去讲数字经济 , 首先要知道它的概念非常大 , 包括技术、也包括一些商业模式等 。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数字经济?我认为可以通过它的三个维度来理解 。
第一个维度是技术 。 底层的技术是不是发生了变化?技术就是生产工具 。 第二个维度是数据 。 它是数字经济条件下的要素 , 是劳动对象 。 第三个维度是平台 。 它刻画的是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关系 。
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商业趋势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平台的崛起 。 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企业都是传统的科层制的组织结构 , 但现在我们会基本上采用平台模式 。
综上所述 , 如果要理解数字经济 , 我觉得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它的技术到底会是怎么样?平台会怎么走?数据会怎么走?如果把握住这些 , 我们就会对未来数字经济发展有基本的判断了 。
疫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在疫情期间、疫情之后数字经济会怎么发展?总的判断就是疫情给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 或更加确切的说 , 我认为疫情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
现在有一种观点说 , 疫情让传统企业陷入了困境 。 这种观点其实不是特别对 。 事实上 , 在疫情之前 , 传统企业已经存在了很多问题 , 只是疫情把这一切激化了 , 让它们集中表现了出来 。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数字经济 , 有观点认为疫情之后数字经济会迎来重大发展 , 其实发展本来就存在 , 只是疫情把这一过程加速了 。 为什么?第一 , 中国从1994年进入互联网时代到现在 , 互联网普及率已经相当高 。 201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 , 已经达到了高渗透、高饱和状态 。 第二 , 技术已经走向成熟 。 以前我们总提物联网 , 近几年很少有人谈及这个技术 。 因为大家都在炒概念时 , 意味着技术不够成熟 , 东风未必到来 , 但是当很多概念不再被提及的时候 , 它已经润物细无声了 , 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 。 第三 , 在组织形式上 , 很多大型平台公司已经具备能力 , 且必须要去推动数字化的进程 。
所以结合这三点来看 , 无论是从基础的技术 , 还是平台公司的意愿 , 还是政府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 , 数字经济和这些趋势是合一的 , 只不过这次疫情让它的进程变得更快 。
为什么一定要“变”?从几个层面上可以理解——
第一 , 疫情突然使得企业有需求 。 我们以前会看到 , 一些小企业会特别犹豫推数字化进程 , 原因也很简单 , 转型数字化意味着要对整个企业进行重构 , 不光是技术层面的处理 , 还要在组织上进行重构 , 这需要巨大的固定资本的投入 , 而且这笔钱投下去就收不回来了 。 另外 , 万一投入下去之后 , 市场发生变化了怎么办?相比于进行数字化 , 很多企业宁愿采用传统技术 , 多雇几个人 , 少雇几个人 , 随时调整企业规模 。 但是疫情之后 , 曾经犹豫的企业已经没有办法了 , 它只能受助于数字化转型 。 所以在这段时间 , 有很多小企业完成了数字化进程 。 平台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 但是如果站在小企业的角度来讲 , 更是迫不得已的转型 。
其次 , 从供给方的角度来讲 , 此前大平台也提到要从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 , 这是平台公司的既定战略 , 疫情又给他们的战略实施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 , 使得他们将触手直接伸到了一些传统行业、一些意想不到的领域 。 比如 , 对于平台公司而言 , 社区是非常难进入的 , 原本平台的策略可能是下沉到区一级政府 , 但是没有想到疫情期间 , 由于“健康码”的实施 , 他们一下子把手伸到了社区层面 , 这一点是意料之外的 。 所以从供给上讲 , 疫情让大平台也有了动力 。
再者 , 政府也有动力 。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 , 政府需要去探索不同的防控办法 。 阿里巴巴、腾讯等平台公司推出健康码 , 大力缓解了疫情防控的压力 , 起到积极的作用 。 在疫情期间 , 需求方、供给方达成了一致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 疫情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
那么疫情之后 , 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怎么样?可以肯定的是 , 政府会更加有需求 。 正如我以上所说 , 疫情之后 , 我们国家将面临非常大的就业压力 。 坦白讲 , 数字经济对于经济拉动的影响有多大?在我看来并不大 。 但是 , 数字经济对于吸收就业是特别有作用的 。 我对平台公司们对外发布的数字进行过统计 , 阿里巴巴创造的就业机会有4000多万、美团2000多万、腾讯可能是3000多万 , 再加上滴滴等 , 光这4个平台基本就能够提供一亿人的就业量 。 当然 , 这里也有水分 , 但是剔除掉水分 , 我们给它打个两折 , 可能就是2000多万 , 这也已经是个非常不得了的数字了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政府未来会有一定的诉求 , 通过数字经济来吸收就业 。 ??在疫情期间 , 无论从需求还是从供给 , 还是从政府的政策层面 , 三方??在数字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合一的态度 , 所以我预测在疫情之后 , ??数字经济会迎来发展 。 分页标题
大平台的机会
未来数字经济会怎么发展呢?我们依然可以从以上讲到的几个层面去分析 。
第一个层面就是技术 。 这里要提到一个关键词——新基建 。 新基建到底什么?怎么来建?
到现在 ,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明确的答案 , 更多的都是民间的猜测 。 但是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不会是传统基建的老路 。
为什么呢?因为政府本身对于新基建其实也是很谨慎的 。 以住建部为例 , 作为执行部门 , 担忧在于 , 如果新基建的这笔钱到了 , 到底要去建什么?肯定是不能去建房子 , 那是不是可以建社区服务基础措施?比如智能化服务措施等?这是住建部的诉求 。 这个担忧所传递的信号就是新基建肯定不是原来的老路子 。 新基建的概念会更加宽 , 应该不光是硬基建 , 这也会涉及未来数字发展的技术逻辑 , 会对数字经济的结构产生很大影响 。
第二个层面就是要来关心一下大型平台企业到底会怎么做?他们在这段时间都没有闲着 , 都在忙非常多的事情 。 我们可以分企业来看 。
先看阿里巴巴 。 阿里巴巴其实很早就提出了商业操作系统的概念 , 在我看来 , 它的内涵其实和腾讯的产业互联网概念有很强的共性 。 大家都注意到前段时间 , 支持宝宣布全面转型数字生活开放平台 。 应该说支付宝一直在焦虑 , 2014年支付宝尝试社交 , 2016年又学今日头条做信息流 , 但是都没有成功 。 而现在支付宝完全改变 , 要从一个金融平台转型做城市的服务平台、服务业的数字服务平台 。
支付宝做数字服务平台 , 也有其背后很深的逻辑 。 一个逻辑是作为支付行业巨头 , 支付宝其实面临非常大的压力 , 要如何守住江山 , 需要力量稳固地盘 , 服务业就是支付宝拓展的疆土;另一个逻辑是阿里巴巴其实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服务业 , 以抗衡美团 , 但是并不成功 。 所以阿里巴巴借着这次疫情 , 让支付宝的数字化有了更多的可能 。
最近淘宝也做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 我们刚讲到疫情使得很多小企业陷入困局 , 对于淘宝来说 , 正好可以借机“收服”这些小企业 , 淘宝最近做了一个转型 , 类似于拼多多模式 。 应该说 , 在疫情期间 , 趁着企业需要 , 阿里巴巴及时把转型都做了 。
再看腾讯 。 腾讯的逻辑很简单 , 即推进产业互联网的逻辑 。 2017年马化腾提出产业互联网的概念 , 但概念提出后 , 其实下面并不明白产业互联网到底是什么 。 产业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它有两个源头 , 一个源头是我们所谓的“industryinternet” , 工业互联网;另一个源头就是互联网的概念 。 腾讯的产业互联网 , 不是从企业服务开始的 , 而是从政府服务入手的 。 即为政府做好服务 , 通过政府的标准化来推动发展 。
比如 , 去年我去广州看腾讯的数字广东项目 , 城市监控系统做得很对政府领导胃口 。 所以腾讯的路子就是它在C端有长期的耕耘 , 以此来抓住政府的心 , 并通过标准化来推动B端 , 这是腾讯的原有策略 。
让腾讯没有想到的是 , 以前一个省一个省做的推广 , 在疫情期间不得不加快了脚步 , 也就是腾讯CtoG、CtoB的策略不断加快 。 有一个重要指标 , 腾讯云市场份额在不断增加 。 另外 , 企业微信最近也跑得非常快 , 这一点会给未来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
总结来看 , 疫情中A、T大平台的举动非常频繁 , 一些新兴力量 , 字节跳动、美团等也在紧跟其后 , 整个市场的竞争应该说非常激烈 。
平台竞争成核心现象
这种格局之下 , 平台首先要面临商业层面的冲突 。 疫情期间 , 新市场很多 , 竞争也就很多 。 举个例子 , 现在各地都在推健康码 , 几大平台都在争着帮政府做健康码 。 健康码的争夺只是一个表面 , 它的背后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 当一个地区愿意把健康码业务交给某个平台 , 这就意味着获得了地方政府的信任 , 而这之后政府的数字基建可能就会被这个平台拿下 。 类似的商业冲突还会更多上演 , 比如阿里巴巴与美团的冲突、阿里巴巴与拼多多之间的竞争 , 都会在未来不断爆发 , 并且冲突会因为疫情而受到激化 。
另外一个竞争就是法律层面的竞争 , 例如阿里巴巴与京东之间“二选一” , 此类矛盾在疫情期间得到略微平缓后会再度爆发 。 此外 , 随着数字基建的出现 , 平台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大 。 比如 , 一些企业会讲“我们是基础设施的提供商” , 而数字基础设施属于私人制造 , 具有私有产权 , 平台会允许竞争对手来加入吗?会对竞争对手一视同仁吗?疫情之前 , 数字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各个平台的重视 , 平台商们也没有突出自己基础设施的地位 , 但是疫情之下 , 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 法律纠纷、矛盾就会增多 。
疫情也为数字经济带来了更多的后续问题 。 第一个就是数据管理的风险 , 即数据被采集之后 , 很多部门都可以打着抗击疫情的需要 , 向平台要数据 , 若数据泄密 , 到底是谁的责任?另外数据隐私问题也会空前突出 。 当政府允许互联网平台获得数据 , 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赋予了平台所谓数据垄断的权利?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出来 。
【「经济观察报」大平台竞争升级,陈永伟:疫情催化数字经济】第二个 , 基础设施的问题 。 互联网平台修建的基础设施 , 究竟应不应该开放 , 彼此竞争的企业之间应不应该开放?疫情把这个问题激化了 。 当一个地区让一个互联网平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 , 会产生很多问题 , 例如这几日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消费券政策 , 而杭州选择支付宝发放 , 广东则通过微信发放 ,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存在着问题 。 到底有没有问题 , 有什么问题?可能需要仔细研究 。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