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一人头顶30根板凳 , 展示民俗风情和非遗文化”“用柔术和倒立造型来塑造蜻蜓的静态与动态 , 还原富顺文庙·西湖之美”……在市杂技团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轶看来 , 跨界与融合在当下被广泛采纳 , 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今天 , 杂技获得红利更为显而易见 。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顶板凳——中国龙
?“杂技+文化”促传承
沿百级石梯而上 , 推开略有锈迹的铁门 , 两栋红砖白墙的旧楼房映入眼帘 , 演出足迹踏遍世界五大洲的市杂技团 , 就坐落于此 。近日 , 采访人员走进了这处富有传奇色彩的杂技圣地 。
没有任何防护用具 , 他先用头顶起一个板凳绕周;之后不断增加板凳数量 , 同时还要做转体、走动等高难度动作 。最后他顶起了30根板凳 , 叠起来有4米多高、4米多长 , 总重量80多公斤 , 支撑这些重量的仅是一个15平方厘米面积大小的板凳角……这就是市杂技团今年重点打造的节目《顶板凳—中国龙》 , 绝技的展示者是54岁的罗海斌 。
罗海斌是整个公司年龄最大的演员 。因为年龄的原因 , 罗海斌每天需要比常人多花一个半小时在体能训练和热身上 。“力量型的表演一般人40岁就不上了 , 我从事杂技已有36年了 , 我不愿意离开这个舞台 。”罗海斌有颗不服老的心 , 他悄悄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希望能够一直演出到60岁退休 。
“顶板凳”是中国传统杂技项目 , 但现在已很少看到它的身影 。编导李轶介绍说 , 板凳龙 , 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 , 一条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 , 集雕塑艺术和造型艺术为一体 , 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 。“希望能通过杂技‘顶板凳’技巧与民俗‘板凳龙’相结合的手法 , 来展现传统非遗文化 。”
“太阳出来啰……”伴随着欢快的音乐 , 八分钟的《顶板凳—中国龙》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新生活 , 随着茶艺、顶坛、蹬人等技艺一一展现 , 24岁的小伙子祝逸头顶12根板凳出场 , 获得掌声一片 。不过很快 , 他的风头就被罗海斌比了下去 , 因为他的头上整整顶了30根板凳 。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罗海斌表演《顶板凳—中国龙》
“最初是从12根板凳练起的 , 用绳子把板凳吊起来做个保护 , 先顶1分钟 , 接着2分钟、3分钟 , 慢慢延长时间 , 同时增加板凳数量 。”罗海斌说 , 刚开始最难的就是 , 头上顶板凳的这个疼痛 , 疼到眼泪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流 , 洗头时也会掉下一层层的死皮;另一方面 , 还需要在长达40多秒的表演时间里 , 眼睛一直盯着头顶的板凳 , 再加上炫目的灯光 , 更是考验人的耐力 。
身怀绝技的12名演员 , 手持5米长的竹竿 , 挥舞搭建 , 摆出各种造型 , 并以两根6米高、相对固定的铁杆为道具 , 通过倒立滑行、空中翻筋斗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 刻画了天车保护神——辊工在天车上劳作的惊心动魄场景 。去年创作的《爬杆——辊工情》不仅宣传了自贡的天车文化 , 也通过辊工这一职业展现了劳动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 成功入选全国杂技展演 , 成为继2008年皮条《五壮士》入选11年后 , 再一次的入围 。同时 , 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节目 。
目前 , 市杂技团正在积极复排杂技儿童剧《恐龙馆奇妙夜》 , 该剧于去年7月在我市进行公演 , 并亮相第二届灯光节 。该剧不光有精彩杂技表演 , 还有话剧、戏曲、舞蹈、魔术等元素 , 更是用杂技让恐龙文化“活起来” 。
“这些节目都不是单纯的杂技炫技 , 而是加入了盐都特色文化因素 。”李轶透露 , 《恐龙馆奇妙夜》将趁热打铁在今年下半年推出“2.0版本” , 加大恐龙知识的科普力度 , 融入更多自贡文化元素 , 并逐步探索文创产品 。分页标题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荷塘月色
?“杂技+景区”引带游客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在观众的眼中 , 传统的杂技主要靠惊、险、奇博得惊叹和掌声 。如今 , 古老的杂技艺术也借助于文旅融合而逐渐展露出新的生命力 。自贡拥有A级景区13家、国家级非遗3处 , 是否可以通过艺术创作、节目编排 , 将历史文化信息以杂技的形式 , 让景区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游客面前?
新创作的《倒立技巧—荷塘月色》 , 就实现了“杂技”+“景区”的完美演绎 。
在一次画展中 , 李轶被一幅富顺文庙·西湖景区的照片所吸引:初夏时节 , 满湖荷花争先开放 , 风吹佛着垂柳 , 蒙蒙细雨洒落人间大地 , 一只蜻蜓停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上 。这让李轶茅塞顿开 , “我们的杂技中的柔术和倒立技巧 , 不正像这‘蜻蜓立上头’一般吗?”
舞台上 , 初夏的夜晚一轮明月投入水中 , 风摆动着荷叶随波荡漾 , 悠扬的旋律从远方而至 ,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倒立技巧—荷塘月色》的表演者郭瑶姚在四片高高低低的荷叶上 , 以各种柔术和倒立造型动作来塑造蜻蜓的动静之态 , 时而有弯曲、伸展 , 有静止、有飞跃 。
13岁的女孩郭瑶姚虽然是剧团里年龄最小的表演者 , 却已经从艺6年 , 并在《恐龙馆奇妙夜》中崭露头角 。“小姑娘形象好 , 动作协调能力强 , 通过参加杂技儿童剧的创排 , 让她在表演技术、情绪处理上又有了很大进步 。同时 , 这也是对她的又一次挑战 。”李轶一语道出选择郭瑶姚担任新节目唯一演员的原因 。
这个节目最大的难点在于荷叶的面积小 , 并且随着荷叶的升降、转动 , 还会有一定的晃动 , 这就十分考验表演者的控制力和对道具的熟悉程度 。“荷叶上升时内心会有些恐惧 , 加上对道具还不太熟悉 , 还需要不断抠细节 , 最后达到眯着眼睛都能收放自如的状态 。”郭瑶姚告诉采访人员 ,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 演出和训练停止了两个月 , 她深知演员不练功就会“退功”的道理 , 所以就在家里练手臂力量、腹肌、倒立等基本功 。
“其实在杂技和景区融合方面 , 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尝试 。”李轶认为 , 现今文旅的有机结合 , 为杂技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子 , 编创者可以利用本土景区特色作为创作思路 , 这不仅可以让杂技作品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 , 也发挥了自贡文化的磁石效应 , 吸引更多游客走进这座城市 。

『』自贡“杂技+”跨界融合 照亮未来之路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图:杂技情景剧
?“杂技+情感”讲故事
采访人员来到杂技团排练厅时 , 徐宏亮正和同伴在训练“脚上倒立” 。这是杂技情景剧《众志成城》(暂定名)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 , 徐宏亮倒立着 , 双手支撑在同伴的脚尖上 , 双腿不断作出弯曲和舒展的动作 , 这对半年前曾左脚骨折的他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 。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 文艺工作者虽然不能冲锋在一线 , 但也都在想尽办法为抗击疫情尽一份绵薄之力 。这段时间里 , 市杂技团创作了技情景剧《众志成城》、纸牌魔术《中国必胜》、微电影《爸爸 , 等你回家》三个节目 , 用杂技讲述暖心抗疫故事 。
时长近6分钟的《众志成城》由25名杂技演员完成 , 以杂技造型技巧 , 绘就一幅建筑工人、志愿者等各行业工作者齐心协力修建火神山医院的“中国实力”画卷 。
一开始 , “护士们”用捂住嘴巴、手抖动等动作 , 表现了疫情初期 , 武汉医护人员的惊恐和无助 , 医疗物资的匮乏 , 人力不足 , 超负荷心理压力 , 此时的武汉迫切希望得到全国人民的援助 。随后 , 用双人倒立技巧展示了建筑工人前赴后继赶往武汉 , 夜以继日的抓紧时间建设火神山医院 。最后 , 表演者们张开双臂 , 搭起三层高人墙 , 组成一个个“众”字 , 表现在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关注下 , 火神山医院迅速拔地而起 。分页标题
该节目执行导演潘凌表示 , 技巧动作对于演员们来讲 , 难度不是太大 , 但这是一个富有情感的节目 , 需要演员融入角色当中 。潘凌找了很多抗疫的感人视频和报道发给演员们看 。“因为只有自己动了真情 , 才能让观者感动 。”
李轶坦言:“打破隔阂、拓展思路 , 在开放的视野中 , 相信我们可以看到杂技艺术未来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采访人员 周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