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时代战火纷争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 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 , 为了表彰灭商的有功之臣和赏赐周王室的宗亲 , 他将天下土地分割成弱干块 , 以分封诸侯的形式封赏给众人 , 形成了上百个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虽然远离国都 , 但是仍然是周朝的臣子 , 遵守周朝的制度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朝的等级制度
不过随着时间发展 , 这些诸侯国因为地理、风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 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随着诸侯们开疆拓土 , 许多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发生了冲突 , 不得不由周天子来做出裁决 。但是裁决的结果至少令一方不满意 , 导致后来诸侯更钟意于用战争解决纠纷 。一时间天下烽烟四起 , 战争不断 , 而周天子也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管理和约束力 , 威严丧失 , 从而导致了周朝的礼崩乐坏 。
周朝本来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 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夫、庶人和奴隶将天下所有人划分成六个阶级 , 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有绝对的控制权 , 而下层阶级不论上层阶级的命令合理与否 , 只能逆来顺受 。比如诸侯要杀掉大夫 , 按照周礼的规定 , 那么大夫不能反抗 , 并且没有人去追究这件事情的本身是否正确 , 这就是后来儒家所说的"君要臣死 , 臣不能不死" 。但是在周礼崩坏的背景下 , 越来越多的下层阶级反抗上层阶级的情况开始出现 。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去重新审视君臣关系 。春秋时代的重要诸侯国郑国就曾经出现过一起大夫杀死国君的事件 , 可是后世的人们不光没有声讨这位大夫 , 反而用"灵"作为这位国君的谥号 , 可见这位国君十分昏庸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郑相邻郑国掌管祭祀出身正统
这位国君就是郑灵公 , 是郑国的国君 。郑国是姬姓诸侯国 , 并且掌管了周王室的祭祀工作 , 是出身十分正统的诸侯国 。
周武王分封了许多诸侯国 , 不过这些诸侯虽然在名义上处在同一等级 , 但是实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像姬姓诸侯国 , 乃是和武王一脉相传的王室宗亲 , 和周王室的亲密程度非同一般 , 封地多在中原核心最富饶的地区 , 获得的资源远非普通诸侯可比 。又比如秦人的祖先 , 因为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得到了封地秦邑 , 虽然也是诸侯 , 但是封地贫瘠 , 周边又有外族侵扰 。还比如莱国 , 是因为周王室不想和他们发生战争 , 于是给了他们诸侯的封号来安抚他们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战国祭祀场景复原
在这些诸侯国中 , 郑国算得上是出身最正统的诸侯国了 。据《史记·三十世家·郑世家》中记载:"郑桓公友者 , 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 。宣王立二十二年 , 友初封于郑 。封三十三岁 , 百姓皆便爱之 。幽王以为司徒 。和集周民 , 周民皆说 , 河雒之间 , 人便思之 。"
郑国的封地紧贴着周王室的国都 , 以经济发达、法制健全、民主政治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 , 郑庄公 , 以其雄才大略 , 使郑国在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小霸郑庄公
尤其是在春秋初期 , 我们熟悉的春秋大国晋楚齐秦此时正忙着发展人口 , 设立朝纲 , 平定国内的外族势力 , 无力和中原诸侯争锋 。此时周天子的权力还很大 , 天下诸侯莫敢不从 , 因此郑国也顺理成章 , 凭借着和周王室的亲密程度 , 成为了所有诸侯国之中的最强国 。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 , 郑国的兴盛离不开周朝在背后的扶持 。本来周郑就是一脉相传 , 血缘关系紧密 , 同族之间互相亲近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在血缘背后 , 周王室也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
此时周王室已经将大部分兵力分发给诸侯 , 希望通过这样使其能顺利管理封地百姓 , 达到天下归心的效果 , 但是也有人此时敏锐地认识到 , 没有武装力量护佑的政权很难应对危机 , 于是郑国既有地利之便 , 又有血脉之亲 , 就成为了周王室心中最完美的护卫者 , 因此更愿意借助全天下的资源扶持郑国 , 由于这层关系 , 郑国也愿意回报周王室 , 服从周王室的管理 , 因此可以称得上是最遵守周礼的国家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周天子乘马车出巡
而且郑国初期就出现了郑庄公这样的中兴之主 , 在得到周王室的资源和帮助后 , 成功地让郑国实力得到增强 , 也建立了一支较为强大的部队 。庄公是一个很明事理、有雄心能忍耐的国君 , 对天下形式看得很通透 , 没有愚蠢的认为郑国强大是因为自己英明神武 。为了维护郑国的政权稳定 , 也就是维持其后人的血脉延续 , 他以身作则 , 对其子嗣的任命和对周礼的执行都比较令人满意 , 这也为其后人在继承人选择问题上树立了标准 。楚人献礼子公食指大动
到了郑穆公时期 , 晋国的实力变得越来越强 , 周王室和郑国的光芒都被其所掩盖 。穆公少年时期 , 郑国内乱 , 他不得不开始了流亡人生 , 期间凭借自己的优秀才能 , 成为了晋侯的大夫 , 联合楚国 , 打败宋国 , 并且顺利回国继承了国君之位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巨鼋
穆公子嗣较多 , 有十三个儿子 , 在他去世前 , 为了避免内乱 , 按照周礼的规定 , 立了嫡长子为国君 , 也就是后来的郑灵公 , 虽然这个郑灵公既无德又无能 , 但是穆公却认为这是避免子嗣内斗的最佳选择 。如果灵公能重用能臣 , 也可以治理好国家 。
在灵公继位后 , 楚人向灵公晋献了一只大鼋 , 于是灵公打算叫大夫们来一起分享 。大夫子公和子玉都来赴宴 。子公有一项特殊的才能 , 如果即将要吃到美食 , 他的食指就不由自主的动起来 , 他就和子玉说了这件事 , 这便是成语“食指大动”的来源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成语典故食指大动
子玉觉得好奇 , 又把这件事告诉了灵公 , 灵公听后 , 存心想戏弄子公 , 于是在鼋被烹饪完毕后 , 他不肯将这道菜赏赐给子公 。据《左传·宣公·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 。子公之食指动 , 以示子家 , 曰:'他日我如此 , 必尝异味 。'及入 , 宰夫将解鼋 , 相视而笑 。公问之 , 子家以告 , 及食大夫鼋 , 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 , 染指于鼎 , 尝之而出 。"
本来一次很好的加深君臣之间友谊的宴会 , 就这样闹得双方不欢而散 , 引发了矛盾 。
不难看出 ,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是子玉向灵公说了子公的这项特殊才能 , 引起了灵公的兴趣 。这件事虽然记载在史料中 ,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也很难用科学来找出子公食指动起来的原因 , 所以灵公乃至后人对此感到好奇也是人之常情 。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 , 作为一国之君 , 虽然从级别上来说灵公高高在上 , 可是他却不该采用这种方式对待子公 。分页标题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盛放食物的鼎
如果子玉没有告诉灵公这件事 , 那么毫无疑问 , 子公是会得到这道菜的 。即使灵公感兴趣 , 也有更合适更恰当的时机和方式去和子公探讨这个问题 。但在众目睽睽之下用不给赏赐的方式让子公下不来台 , 这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国君应有的举动 。
要知道 , 即使是一国之君 , 也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治理整个国家 , 必须有许多的大臣帮助他思考国策 , 传达指令 , 寻找问题和提出建议 。国君对臣子付出的多 , 才能得到臣子更多的回报 。这也是穆公选择灵公执政的根本原因 , 郑地是法家和儒家的发源地 , 能人贤士众多 , 穆公认为如果有了优秀的臣子辅佐 , 那么即使像灵公这样个人才能不算突出的国君也能治理好国家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妥善处理君臣关系的典范齐桓公
这一点从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就能看出 。齐桓公有才能 , 但是却不如晋文公、晋哀公那种难得一见的优秀国君 , 但是他不计前嫌 , 重用管仲 , 并且不以个人的喜好来影响管相的决策 , 从而成就了霸业 。反观灵公 , 上位伊始就和大夫产生了矛盾 , 也为后来自己被子公杀死埋下了伏笔 。灵公无德子公愤而杀之
子公作为此次事件的受害者 , 心里必定是积怨难平的 , 结果他不但没得到灵公的安抚 , 却等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
原来灵公不仅不觉得有愧于子公 , 还觉得子公不尊重国君 , 打算将他处死来树立威信 。子公十分愤怒 , 决定先下手为强 , 杀死灵公 。据《左传·宣公·宣公四年》中记载:"公怒 , 欲杀子公 。子公与子家谋先 。子家曰:'畜老 , 犹惮杀之 , 而况君乎?'反谮子家 , 子家惧而从之 。夏 , 弑灵公 。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权不足也 。君子曰:'仁而不武 , 无能达也 。'凡弑君 , 称君 , 君无道也;称臣 , 臣之罪也 。"
郑灵公死后 , 子公再无谮越之举 , 也没有去争夺权力 。于是郑人按照穆公的愿望 , 按照周礼拥立了灵公的弟弟为国君 , 也就是郑襄公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莫名其妙当上了国君的郑襄公
而子公和子玉在这件事情之后 , 历史上也没有对他们的过多记载 , 两人彷佛隐去一般 , 后世对此事也多有猜测 , 有观点认为两人犯了弑君大罪被处死 , 也有观点认为两人难以获得重用从朝堂之上隐退了 。不过这些观点统一认为 , 子公和子玉并没有杀害灵公争夺权力之意 , 尤其是子玉实际上是被子公挟持 , 而子公所作所为 , 也不过是为了报当初被羞辱的仇恨 。
笔者认为 , 子公和子玉作为郑国的卿大夫 , 既是贵族 , 又是既得利益者 , 做出如此举动 , 难免有意气用事之嫌 。子公背上了弑君的恶名 , 而子玉也因为无法阻止子公而同流合污 , 背上了仁而不武的骂名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贵族的华美服饰
但是考虑到当时的贵族风气 , 就是重名节轻生死的风气 , 这是因为当时贵族阶级并非只有一人 , 而是以宗族为单位打造的利益共享体系 。对于贵族世家来说 , 财富和权力是常见之物 , 相反世人的口碑和对其世家的看法 , 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如果一个世家只贪恋财富和权力 , 没有优秀的名望 , 那么只会慢慢被其他有名望的贵族所蚕食;相反一个世家暂时缺乏财富和权力 , 但是有着优秀的名声 , 或者一个世家出现了一个拥有美好品德和名声的后人 , 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政治资本 , 帮助其获得民心和国君的赏识 , 成为世家壮大的关键助力 。分页标题
在这种局面下 , 贵族子弟从小受到教育时 , 就被灌输了名誉和声望的重要性 , 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 , 这些贵族子弟更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身的名声 。因为一个人的性命只会影响到自身 , 而名声会影响到整个世家 , 在这种因素的推动下 , 贵族子弟会变得更加偏执 。因此当灵公自认为开了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 实际上却极大地刺激到了子公的神经 , 在理性和激情之中 , 他选择了后者 , 尤其是他听说灵公还要处死他的想法后 , 更是无法控制 , 走上了极端之路 , 这也是导致灵公身死的根本原因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郑穆公没有想到自己的接班人能做出如此愚蠢的行为结语
回想郑当年穆公年少多灾 , 颠沛流离半生 , 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郑国国君 , 其中的艰辛困苦他一定比别人更清楚 , 为了避免自己的子嗣重蹈覆辙 , 他选择了立嫡长子为继承人 。这种办法有三大好处 。首先是可以在穆公去世前让其他十二个儿子和其背后的势力安分 , 不敢有取代太子的想法 , 即使有也不敢轻易表露出来 。其次是昭告天下诸侯 , 灵公的国君之位是当之无愧的 , 外部势力没有理由(也就是违背周礼的继承顺序 , 不尊重周天子)对这一决定加以干涉 , 让他们无法扶持和自己亲近的势力 。最后是给大臣们指出方向 , 让他们提前适应新国君 , 并且为灵公量身打造一套适合他的治国方法 。
穆公在朝堂混迹多年 , 清楚政治斗争的各种手段 , 他的确是为自己的儿子扫去了继位之路的障碍 , 可是他却没有想到 , 自己的儿子在登基不到一年的时间 , 就以一种令人瞠目的办法毁掉了君臣间的友谊 。灵公在子公没有丝毫错误的前提下 , 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 在群臣面前以一种近乎羞辱的方法对待他 。子公在愤怒的同时 , 其实也有作为人臣的觉悟 , 那就是无条件服从上位者的要求 , 所以他选择了尝汤这种方式为自己出气 , 既无太过分的举动 , 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 按理说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大事化小 , 可是灵公确不肯考虑自身的问题 , 竟然想杀掉子公树立威信 。

「」嘲笑本国大夫引起双方矛盾,本想杀之而后快对方却先下手为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子公轻易的杀掉国君 , 背后原因令人发人深思
虽然说新君登基树立威信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行为 , 但是方法的选择却有很大的学问 , 必须要做到使人信服 。可惜灵公只知其一 , 不知其二 。他愿意拿出贡品和群臣分享 , 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 可惜的的昏庸举动 , 葬送了他的美好未来 , 也险些让风雨飘摇的郑国又一次处于危难之中 。
而子公也无法承受灵公对他产生的杀心 , 这件事突破了他的理性 , 他已经不顾及君臣之论了 , 一心想杀掉灵公为自己雪耻 , 并且精心策划 , 拉上子玉和他一起行动 。这其中是否有其他势力的参与我们不得而知 , 不过可想而知的是 , 如果其他大臣真的肯和灵公站在同一战线的话 , 子公两人的行动也不会这么顺利 , 他俩能以两人之力杀掉一国之君 , 这里边的原因发人深思 。
参考文献
1《史记·三十世家·郑世家》
2《左传·宣公·宣公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