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_本文原题:《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 , 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我热烈地爱过 , 深深地受伤过;我遭遇过巨大的挫折 , 痛彻心扉地悲伤过 。 但所有的一切 , 我都是用热烈的生活去承受的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这句话出自韩国女作家孔枝泳 。
最近 , 一部韩国电影《熔炉》再次被观众提起 , 这部上映于2011年的电影 , 因为关注了未成年人性侵害事件而在当时引发社会震动 。 电影上映后韩国通过了“性侵害防止修正案” , 又被民众称之为“熔炉法” 。 而这部电影 , 正是改编自孔枝泳2009年的同名小说 。
当代韩国电影在聚焦现实题材上的努力已被许多影迷所知晓 , 今年奉俊昊执导的电影《寄生虫》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奖项打破了多项纪录 , 也是整体电影行业努力的一次爆发点 。 电影界的光环似乎遮蔽了文学圈的声音 , 事实上 , 许多年来 , 韩国电影与文学界合作紧密 , 许多走出国门的电影 , 都改编自作家的文学文本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熔炉》韩文版封面、电影剧照
除了近期继续推出新作《亲爱的女儿》的孔枝泳 , 还有多位女性作家一起与现实同行:赵南柱出版于2016年的《82年生的金智英》是近十年韩国现象级的作品 , 去年推出中文版后同样引发热议;那一年 , 另一位女作家韩江获得了国际布克奖 , 成为首位摘得该荣誉的韩国作家以及首位亚洲作家;33 岁的金爱烂成为最年轻的李箱文学奖大奖得主;开创九十年代新文学场景的作家之一的金仁淑 , 包揽了李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现代文学奖三大韩国文学奖 。
这些作家的写作风格各有不同 , 但都持续关注着女性成长道路上的伤痛与力量 , 将人生失去的东西转化为勇敢前行不屈于命运的奋力 。 今天 , 小编为大家介绍这群韩国女作家的写作观 。
“熔炉”之后 , 回归亲情治愈
孔枝泳
电影《熔炉》结尾有一句台词 ,“我们一路奋战 ,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看过电影的观众会被这句话所触动 , 继而会反思 , 当自己面对这类人生困境或看见她人遭遇时 , 会召唤出什么样的内心与举动 。
电影原著作者孔枝泳的作品一贯诚恳、直接 , 力指真相 , 穿透人心 。 她的文学创作活动一直都围绕着女性、贫困者与遭受歧视的群体 , 擅长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 , 用朴实而犀利的文字找回正义的价值观和力量 。 因此 , 她被一些评论誉为“韩国文学的自尊心” 。
本文开篇的那句话 , 既是她本人真实人生的一个反映 , 也转化成了创作的态度和动力 。 但这种态度情绪既可以锋利 , 也可以柔韧 , 近期推出的中文版新作便是一本偏向温情治愈的随笔集《亲爱的女儿》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韩]孔枝泳 著 , 陈冰冰 译
新经典 | 四川文艺出版社2020年2月
《亲爱的女儿》是孔枝泳给女儿讲述的二十七个人生故事 。 在书中 , 孔枝泳写下了那些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困难 。 她可能无法细致到去解决每个人面临的问题 , 却用亲身经历给读者指出方向 。分页标题
关于工作 , 她说:“跟你所挣的钱相比 , 跟你拥有的事业相比 , 你自己本身更重要 。 不要让薪酬影响你的情绪 , 左右你的人生 。 更不要为了这点钱就卖掉你自己 , 卖掉你的人格、你的珍贵和你的自尊心 。 ”
关于感情 , 她告诉女儿:“没有无坚不摧、深入骨髓的爱 。 所谓的爱 , 只是自己心中对爱的一种执念 。 当我们无法找到完美的人的时候 , 就让我们成为别人心中完美的人 。 ”
而关于成长 , 她是这样说的:“就像蝌蚪变成青蛙 , 蚕蛹化作美丽的蝴蝶一样 , 人类在经历痛苦和磨炼之后 , 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 这就是人类的灵性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痛苦也是一种机遇 , 时常会为我们的人生开启新的方向 。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她也回应了女儿曾对她抱怨世界不公平的观察 , “正是因为不公平 , 好人才真正被称之为好人 。 你只管努力、善良 , 一切自有衡量 。 ”
她写给女儿的文字是温暖治愈的 , 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作为父母作为一名作家的信念 , 并如此讲述了女性文学照亮现实的意义:
我们海洋和天空长大的时候 , 妈妈会创造出一个更好的国家 , 让身为女人的你们可以更勇敢 , 可以正大光明地走在马路上 。 虽然只有一点点改变 , 虽然感觉不太明显 , 可是为了打造出让人类过着更像人类生活的世界 , 我会尽全力努力 。
为了“她们”可以拥抱远大和无限
赵南柱
2014年 , 韩国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妈虫” , 是结合英文“mom”和“虫”的韩文新造单字 , 用于无法管教在公共场合大声喧闹幼童的年轻妈妈 。 后来 , 这一词汇使用扩大 , 也用于在家里带孩子的全职妈妈 。
这一事件发生后 , 韩国作家赵南柱深受触动 , 她切身体会到社会对女性 , 尤其是对母亲的苛责 , 于是写下了《82年生的金智英》 。 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 , 讲述了女主人公从出生、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育 , 短暂的30多年的故事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韩]赵南柱 著 , 尹嘉玄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年9月
然而这本书在亚洲读者中间引起广泛共鸣 , 自2016年在韩国出版后 , 销量很快突破100万册 , 成为近十年的现象级畅销书 。 2018 年 12 月, 《82 年生的金智英》在日本出版发行 , 出版仅两天 , 就登陆日本亚马逊亚洲文化板块的畅销书第 1 位 。 2019年 , 《82年生的金智英》中文版也正式发行 。
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中日韩三国读者的热议 , 原因在于女性的困境多爆发在三十多岁时 , 她们要面临中年危机以及家庭工作上的矛盾 , 正如当下的“80后”一代 。
女性读者 , 都不愿意自己成为“82年生的金智英” , 希望如赵南柱在小说最后写到的 , “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 , 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 ”在读者交流活动上 , 赵南柱也表示不希望片面解读这部小说 , 开放的讨论有助于解决日常难言的困境 , 男性与女性之间常常有互相看不见的“期待”与“坎坷” , 但第一步 , 是能够像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这样被互相看见乃至形成对话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82年生的金智英》电影剧照
在这部小说大获成功后 , 赵南柱以2018年在韩国辛苦生存的“她们的故事”为原型 , 创作了27篇小说集合成《她的名字是》 。 《82年生的金智英》中没能讲完的人生篇章 , 在《她的名字是》中更加坚定有力地展现出来 。 这部小说被称之为“韩国当代女性生存图鉴” , 赵南柱的写作理念变得更为清晰 , 关注生活中常见而特别的故事 , “经常发生的情节 , 却也是特别的故事 , 有时还需要特别的勇气、决心和斗志 。 我希望能为更多展示和记录女性们看似毫不特别 ,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生 。 ” 分页标题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韩]赵南柱 著 , 徐丽红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11月
抵抗身体里守旧的束缚感
韩江
2016年韩国女作家韩江(Han Kang)凭借小说《素食主义者》(The Vegetarian)成为那一年的国际布克奖获得者 , 也是亚洲作家首次获得该奖 。 这本小说韩文版出版于2006年 , 中文版出版于2013年 , 十年来 , 这部小说并没有在商业上获得较大反响 , 但为韩江逐渐建立起很好的口碑 , 当她在2016年推出新作《人类行为》时 , 后者在韩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持续停留了一年多时间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韩江(右)与译者(左) , 布克奖官网图
《素食主义者》呈现了韩江对人类过度欲望的关注和批评 , 探究人类内心压抑的疯狂与伤痕 。 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 , 每一个部分由三个声音通过不同的视角做叙述 。 故事讲述了一向本分的韩国媳妇永惠 , 受到一次梦境的刺激 , 某一天忽然下决心戒掉肉类 , 成为一名素食主义者 。 她的这一决定令其身边的所有人都诧异不已 。 永惠的举动其实象征了她对于韩国守旧传统的叛逆 。
获奖后的采访中韩江表示 , “我在通过这个故事 , 去完成一些‘生为人类’的基本问题的自我探索 。 一个人怎么可能对他的同类做出那样的事情来呢?这个问题纵横人性各种层面 , 从基本需求到精神追求 。 在所有写过的小说里 , 我都曾经尝试去给出答案 。 在每个故事里 , 我都想去探索、抵抗人性中残暴一面的可能或不可能 。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韩江曾提及自己的《素食主义者》的灵感来自韩国作家李箱(1910-1937)笔记中的一句话 , “李箱写过一句话说:‘我认为:只有人 , 才是(真正)植物’ 。 我时常记住这句话 , 不曾忘怀 , 结果真的写成了想成为植物的人的故事 。 ”
此外 , 《素食主义者》与韩江之前的短篇作品《植物妻子》有着紧密的联系 , 在《植物妻子》中 , 描述过女人会逐渐变成植物的场景 。
在反思人类的暴力与欲望之后 , 韩江也在小说中祈祷世间向善的人类 , 可以“走向明亮的地方 , 走向光明的地方 , 走向鲜花盛开的地方 。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韩] 韩江 著 ,崔有学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
让生命的“通奏低音”演绎下去
金仁淑
韩国女性作家群与中国相似的地方在于 , 每一代都有代表作家涌现并坚持书写 , 比如“60后”作家金仁淑 , 作为韩国开创九十年代新文学场景的作家之一 , 以存在的缺憾为原型 , 用细腻而经典的小说美学进行着创作 。
她的小说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 , 离奇魔幻的情节 , 以及对于气味出神入化的捕捉与描摹 , 但最大的特征还在于她塑造的人物 , 都是因为致命的丧失经历而失去了健康灵魂的存在 , 可他们最终到达的地方 , 不是“对丧失的怨恨” , 而是对“不停的丧失就是生命”的肯定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韩] 金仁淑 著 , 聂宝梅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3月
( 肖像画 : 郭天容 , 4月16日本报封面 ) 分页标题
文学评论家郑汝郁形容说 , 她将小说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丧失经历 , 当成了生命的“通奏低音” 。 在新近推出的中文版小说集《再见 , 埃琳娜》里 , 读者会看到多篇复杂况味的人生故事:在远洋打鱼的父亲和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之间长大的女大学生(《再见 , 埃琳娜》);被不但逃避兵役而且逃避所有社会责任的父亲和患有精神焦虑症的母亲抛弃的孩子(《呼吸—噩梦》);把妻子和女儿送到国外、每个月总有几天在空中过夜的中年飞行员(《眩晕症》) 。
他们都在人生中错过了眼前最珍贵的东西 , 没有及时将自己的苦痛自然地倾诉出来 。 但他们的伤口没有一直裂开 , 金仁淑赋予了他们自我结疤的能力 , 告诉读者生命如何自愈如何留下存在的痕迹 , “生命的蠕动会留下存在的痕迹 , 无论如何擦洗、抛弃或者焚烧那痕迹 , 痕迹还是会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晃动 , 永远在向我们倾诉 。 ”
金仁淑的小说 , 刻画的是我们失去的、数不清的“埃琳娜们”的故事 。 那些男人抛弃了那些女人 , 那些女人也毫不示弱地抛弃了那些男人 , 但是他们尚未结束的故事 , 披上了名为“小说”的美丽缕衣 , 无论何时都复活在我们面前 。 就像尼采所说的那样:“一度运动之物 , 如同昆虫嵌在琥珀中一样 , 嵌进了万有的总联系之中 , 从而变得永恒了 。 ”
这正是所谓的生命的“通奏低音” , 犹如大提琴的音色 , 情绪深沉而复杂 , 容纳足够的丰富性 , 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困境与坎坷 , 这些女性作家始终在关注书写 , 奋力保护每一个“她” 。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
本文插图
《再见 , 埃琳娜》同名短篇选读
在弘大前大树耸立的露天餐厅里 , 我拜托秋天去旅行的朋友 , 帮忙找我的姐妹 。 尽管已经入秋 , 但秋老虎还在发威 , 露天座并没有什么客人 。 朋友和我流着汗 , 吃着薄薄的披萨 。 对于要去以面包为主食的国家旅行的朋友来说 , 吃披萨好像不太合适 , 可是食物端上来 , 朋友吃得比我还多 , 一张薄薄的披萨和几杯生啤 , 很快就见了底 。 夜幕降临 , 华灯初上 , 因晚暑尚未染红的枫叶缝隙里 , 昏黄的灯光透出来 , 灯光下绿色树叶的纹理 , 细腻而鲜活 。 天黑起来 , 暑气一消退 , 露天座上的客人也多起来 。 对于空着盘子、长时间地占座我们有些抱歉 , 于是又分别点了一杯啤酒 , 然而最后一杯几乎都没动 , 因为朋友和我都不喜欢喝醉 。
“能帮我办吗?”
拜托找姐妹的话 , 仿佛无心一样地说出来 , 但能否帮我办的话里 , 则透着执拗的意味 。 我自认为没有喝醉 , 却还是不得不借着酒劲 。 朋友哧哧地笑着 , 说不定她也醉了 。
朋友从干了三年的公司辞职 , 决定用退职金去海外旅行 。 不知是去旅行的决心在先 , 还是从公司辞职在先 , 但这两件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 朋友一拿到退职金 , 就一次性还清了卡上尚未到期的分期付款账单 , 之后全款购买了乐斯菲斯的背包、睡袋和外套等;成天在网上搜集旅行信息 , 查找便宜的机票价格 , 找到了更便宜的机票信息后 , 贴进手续费退换的情况也不少 。 更便宜的机票和更便宜的住宿费 , 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取消的警告一起 , 最终被预订下来 。
“重要的是不能取消 。 ”
出发的日子一天天临近 , 这是朋友挂在嘴边的话 , 我完全赞同她的话 。 不可取消……其实这有什么新奇的呢 , 我们所谓的人生 , 原本就是如此 。
小时候我总是经常性地晚归 。 对于我来说 , 要在父亲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家 , 不是一般的困难 。我总是努力想早点回去 , 可是无论如何努力 , 总是会迟到二三十分钟 。 有时父亲不给开门 , 我总是站在公寓的楼梯平台上 , 望向十二层楼下的停车场 , 背后的电梯发着沉闷的机械声 , 上上下下地运行 , 那声音仿佛在抚摸着我的后背 。 那是我上大学不久后的事 , 那时我的回家时间设定在晚上十点 , 我到家的时候是十点零五分 , 父亲没有给我开门 , 只是晚了五分钟而已!我用拳头哐哐地敲打着铁门 , 后来还用脚踢 , 门还是没有开 , 没有人在家 。分页标题
父亲那天过了午夜才回来 , 没有任何联系 。 也许是由于傲气 , 几乎在门外坚持了一个小时 , 最终还是用钥匙开门进去的我 , 对于父亲的晚归 , 愤怒得无法忍受 , 我也想趁着父亲愧疚的劲儿 , 干脆取消回家时间的限定 。
“我只是晚了五分钟 , 父亲却晚了两个小时!我在外面整整站了一个小时!”
父亲呆呆地看着我 , 脸上没有恼怒 , 也没有歉意 。
“这样啊 , 那你以后就常想着你人生的五分钟吧!”
那或许是父亲的玩笑?父亲认为自己是个懂幽默的人 , 总是打一些和情形不符的隐喻 , 自己笑得前俯后仰 , 听的人心里却很不舒服 。 可是那天父亲没有笑 , 也就是在那天 , 父亲结束了自己一生中最后的事业 , 决定从那时开始 , 直到死的那天为止 , 自己要永远当一个失业者 , 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 。 可是我人生的五分钟……如果再回到当时 , 也就是说我提前五分钟回家的话 , 我能阻止父亲的决定吗?那样的事情没有发生 。 无论什么情况下的事 , 之后后悔或者反省之类 , 都没有意义 。 更何况是取消和退换……我不再做那样虚无的梦 , 也就是我人生的五分钟 , 最终也无法取消 。
朋友从旅行地发来的第一封邮件 , 是在出国半个月之后 , 邮件标题是“哇—— , 可以上网了” 。 还有附件 , 是三张照片 , 分别是埃琳娜1、埃琳娜2和埃琳娜3 。 在打开附件前 , 我先读了邮件内容 , 邮件很短:
“哎 , 这里到处都是埃琳娜 , 这里是埃琳娜 , 那里也是埃琳娜 。 ”
在不长的邮件最后 , 附着很多“呵呵呵” 。 怀着朋友在开玩笑的想法 , 我打开了附件 。 埃琳娜1是朋友和一个白人少女在旅行地的合影;埃琳娜2是翻拍的那个少女和中年白人女性并排坐着的旧照片 , 也许翻拍的是少女钱包里的照片;埃琳娜3拍的是街道报刊亭 , 卖报的女人面朝镜头咧着嘴笑 。 我把这些照片 , 平铺在笔记本电脑上 , 盯着看了许久 。 朋友发来的邮件内容太短 , 要理解那些照片 , 对我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
朋友去旅行前 , 我拜托她帮忙找我的姐妹 , 与其说是醉话 , 不如说是玩笑话 , 怀着“如果可以这样”的想法 。 很久以前 , 父亲是远洋渔船的船员 , 那时我还不记事 , 也许那也只不过是父亲的玩笑 。 然而当我长大了很多之后 , 父亲只要一喝酒 , 仍会絮叨起那时候的光荣事迹 , 半年或者一年停留在南极海捕捞鱿鱼的年轻船员的故事 , 对于幼小的我来说 , 听起来总是那么地浪漫 。 在我亲眼见到大海之前 , 我首先知道了父亲记忆里的大海 。 父亲醉酒后说的话里 ,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 还要属埃琳娜的故事 。
“那边港口的埃琳娜都是我的崽儿 , 可怜的小东西……我只撒了种就回来了 , 都是她们自个儿长大 。 ”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文学报』《熔炉》原著作者出新作,还有更多韩国女作家与现实同行拥抱无限】配图:出版社书影、插图、影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