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古代皇帝想听真话,都有哪些操作?



【人民论坛】古代皇帝想听真话,都有哪些操作?
本文插图
历史上 , 清醒的皇帝深知 , 专喜听阿谀话的皇帝会犯糊涂 , 而皇帝犯糊涂 , 就意味着有可能步历史上昏君的后尘 。 但是 , 皇帝要想听真话、实话 , 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
明成祖时 , 规定通政司所收奏疏要全部上呈皇帝 , 不得以种种借口截留 。 他曾对通政司官员说:
“地方官来朝 , 我都命他们报告民间疾苦 , 他们总是说“田谷丰稔 , 闾阎乐业” , 只讲赞颂太平盛世的话 , 不说真话 , 不说实情 。 最近听说山西饥民有吃树皮草根的 , 然而没有一个官员向我报告这件事 。
然而通政司官员擅自做主 , 将所收四方奏疏 , 分成要件和非要件 , 将要件上呈明成祖 , 而将他们认为的非要件转送吏 、户 、礼 、兵 、刑 、工 。
明成祖得知后非常生气 , 他说:“设立通政司 , 目的就是使言路畅通 , 信息畅通 , 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告我都不能全面了解 , 通政司不是等同于虚设了吗?”
在监察、确保信息畅通方面 , 唐宋时期的制度较为完善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对舆情的及时把握 。
唐朝设立“投匦”制度 , 保证下情上达
投匦制度形成于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 , 原先是在朝堂内放置了四个铜匦 , 铜匦四面开门 , 中有隔档:
东面叫“延恩” , 涂成青色 , 凡向皇帝进献颂赋、上养民、劝农之表 , 请求获得官爵的则投之;
南面叫“招谏” , 涂成红色 , 凡向皇帝上书论朝政得失的则投之;
西面称“伸冤” , 涂成白色 , 凡有冤屈向皇帝申诉的可投之;
北面称“通玄” , 涂成黑色 , 凡有关天象灾变、军谋秘划之策以及告密者投之 。
知匦官员的职能主要是收纳投状 , 分档归类 , 进行初步处理 。 唐朝规定 , 凡投匦文状必须要有副本 , 知匦官员可以拆阅副本 , 进行初步处理 , 决定是否呈报皇帝 。 可见其权利还是很大的 , 其态度直接决定了投状的成功与否 , 这种情况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 。
至德元载(756年) , 右补阙阎式提出应先检查投状内容 , 然后再确定是否可以投匦 。 唐肃宗认为这样会造成“壅塞” , 下情不能及时上达 , 于是便将阎式撤职贬官 。
为了防止知匦官员随意扣押投状 , 保证上访渠道的畅通 , 唐代宗在宝应元年(762年)索性下诏规定 , 不许知匦官员拆阅所投文状 , 并不许盘问投状人 。

【人民论坛】古代皇帝想听真话,都有哪些操作?
本文插图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宋朝为官的常态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 , 吸取了前代各层官员欺蒙朝廷的惨痛教训 , 陆续在州郡设立了“通判”一职 , 从而对知州知府起到监察的作用 。
通判是由朝廷直接委派 , 而不是知州知府征辟的属僚 。 此外 , 这个官无所不管 , 当然也包括州府属下的县级官员 。
通判的设置 , 为知州知府加上了一道紧箍咒 , 有效规避了州府一把手独断专行的可能 , 他们不受知州知府甚至上级路分大员的辖制 , 直接对朝廷负责 。
宋朝政区划置采取三级制 , 即中央之下设路 , 路里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司(仓司) , 统称“四大监司” , 各管一摊 , 互补统辖 。
宋朝统治者设置这四司除了“各管一摊”的分权理念之外 , 另赋予各司主管官员以监察之权 , 不论是安抚使还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 , 都负有为朝廷监察平级诸司官员、下级州县官员的职责 。
这就好比朝廷在每个官员的身边同时安装上诸多的“监控探头” , 令所有官员都心怀畏谨 , 不敢轻易欺瞒朝廷 , 一旦其欺瞒作假的行为被任何一个“探头”监测到 , 后果将十分严重 。分页标题
对宋朝官员来说 ,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为官的常态 , 为官者率皆如此 , 最高统治者获取各方面信息的渠道就大为畅通了 , 官员也不敢不说实话了 。
宋朝官员很难堵塞信息传递之门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 仁宗天圣七年再次设置理检使 , 由御史中丞亲自兼任 , 原因是“冤滥枉屈而检院、鼓院不为进者 , 并许诣理检使审问以闻” 。 这说明宋朝官民有各种传递信息的渠道 , 甚至可以直达御史台 , 即使中间某些环节发生打压欺瞒、不作为或乱作为 , 也封不住任何一个人的嘴 。
宋马永卿《元城语录》载苏轼被诬陷入狱后 , 友人张方平愤然不平 , 打算将诉状交给所在应天府转递给朝廷 , 应天知府不敢 , 于是命其子张恕直接到京城由登闻鼓院投进 。
除通判、监司、鼓院、检院等制度外 , 宋朝还有一些临时性或辅助性措施 , 如“风闻” , 指的是不必证据确凿 , 只要听到风声 , 即马上进行深入调查核实并予以处理 。
“体量”和“勘会”等词语在宋朝史籍中也经常出现 。 所谓体量 , 即下层出现问题后 , 朝廷便派官员到事发地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处置 。 “勘会”是指朝廷派专员到事发地详细核查 , 代表朝廷进行案件的审理处置 。
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 , 也就是公元1016年 , 河北转运使隐瞒了大名府(今河北)、澶州(今河南濮阳)、相州(今河南安阳)的霜旱灾情 , 当地民众不得不到京城击登闻鼓诉冤 。
宰相请命当地转运使体量灾情 , 真宗说道:“因为转运使隐瞒了灾情 , 使当地民众没得到朝廷应减免的税赋 。 为弄清实情 , 朝廷必须再派大员到当地核查 , 按实际情况进行税赋减免 。 ”
【【人民论坛】古代皇帝想听真话,都有哪些操作?】唐宋时期的监察、问责、多渠道疏通等制度堪称完密 , 这种煞费苦心的顶层设计是很值得后人借鉴的 。 但同时也要注意 , 防止实施这些制度的人特别是高层官员蜕变成了贪渎之徒 , 造成制度和规矩成了一纸空文的结果 , 因此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杜绝腐败 , 也是执政者的头等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