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对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法德士兵来说 , 1914年的圣诞节 , 大概是他们此生最难忘的一个圣诞节 。
平安夜这一天 , 他们走出泥泞的堑壕 , 来到中间的无人区 , 没有流血 , 没有战火 , 熟悉的圣诞歌曲飘荡在灰蓝色的天空里 , 空旷的四野上亮起星星点点的烛光 , 甚至还有一棵小小的圣诞树 。双方士兵们走向对方 , 他们握手、交换礼物 , 用不太流利的德语或法语进行交谈 。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此欢乐和谐的一幕 , 很难想象是发生在战场上 , 更何况是以残酷著称的“一战” 。其实 , 圣诞节的和平气氛仅仅持续了48小时 , 短暂的“非正式休战”之后 , 他们各自回到战壕 , 昨日握手畅谈的兄弟 , 第二天仍然是要横眉冷对的“敌人” 。
在前方等待他们的 , 是堪比“人间炼狱”的漫长堑壕战 , 伤寒、尸臭、饥饿、虱子、沼泽、炮火……无不在考验在士兵们的耐心和勇气 。圣诞那一刻的甜蜜 , 如同一粒砂糖 , 掉进了苦涩的大海 , 无法改变一战的残酷底色 。
一战究竟有多残酷?
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一战总共有6500万人参战 , 有1000多万人死亡 , 2000万人受伤 , 其血腥程度远超史上任何一场战争 。
其中 , 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之称 , 死亡人数超过25万;马恩河战役超过200万人参战 , 26万余人再也没能回家;冠之以“地狱”恶名的索姆河战役 , 一天就有6万人丧生 。
在庞大的数字背后 ,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 他们有家人 , 有爱人 , 有朋友 , 有自己的理想 。然而 , 战争的炮火湮没了这一切 , 只剩下一连串孤零零的数字 , “人”被面目模糊地遗忘在历史深处 。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好在还有战争亲历者在不懈记述 , 他们试图用文字还原世人关于一战的“真相”:那些数以百万计的士兵们 , 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战场生活?他们关于战争又有怎样的态度?每天与死亡擦肩而过 , 他们又是怎样的感受?
在众多一战题材文学中 , 德国作家路德维希·雷恩的《战争》是很特别的一部 , 它和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恩斯特·云格尔的《钢铁风暴》并称为德语文学中的“三大战争文学经典” , 而且都以普通士兵的角度切入讲述一战 。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同于《西线无战事》的诗意化叙事、《钢铁风暴》对于英雄主义的推崇 , 《战争》采用了一种更加“冷静克制”的叙述方式 。它的语言风格质朴简洁 , 没有太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 , 更像是一个士兵的日记 , 记录着琐碎乏味的日常:行军、训练、侦查、吃饭、解手、宿营、受伤 , 还有死亡 。
看似平静如水的文字下 , 隐藏着无数情绪波澜:前几天还塞给自己一块煮猪肉的好友 , 转眼就死在了炮火轰鸣中;饿极时好不容易找到一块面包 , 塞进嘴里却发现 , 它早已发霉变质 。战争 , 带给他们的 , 是与死亡短兵相接的恐怖经历 , 还有在无尽暗夜中穿行的孤独与痛苦 。
《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说:“记录战场生活的目的 , 并非在控诉 , 也不是一种自白 。它只是试图去报道那一代人 , 那即使逃过了炮弹 , 却仍然被毁掉的一代人 。”
《战争》亦如此 , 路德维希·雷恩通过亲历者——同样取名为“雷恩”的视角 , 记录下关于他眼中的一战:没有宏大的战役 , 没有英雄的赞歌 , 有的只是沉闷和卑微 , 是连悲伤都无暇顾及的无奈 , 以及“永远都回不去了”的悲鸣 。
《战争》是一本普通士兵的“战场手记” , 在他的笔下 , 一战被放到显微镜底下 , 展示出战壕中士兵群体的生活百态 。分页标题
走上战场之前 , 这些年轻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高中还没有读完的学生、小提琴工匠、邮差、农夫 , 但在战壕里 , 他们的身份统一变成了士兵 , 差别只是头衔不同 。当子弹嗖嗖嗖地从对面飞来 , 或者炮弹在身边炸响时 , 死神可以轻而易举地掳走一个人、一群人 , 无论其身份和地位的高低 。
雷恩记录下许多关于死亡的场景: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除了战场 , 几乎没有人会如此高频度地直面死亡 , 然后迅速地对死变得“麻木” 。宿营的帐篷周围都是死人 , 路上看到肢体残缺的尸体 , 这些景象早已司空见惯 , 偶然的一瞥之后 , 心中不再泛起波澜 , 然后继续睡觉、行军 , 等待第二天的到来 。
其实 , 他们并非失去了感知痛苦的能力 , 而是不得不发展出一种防御机制:因为每天都有熟悉的人死去 , 根本没有时间沉溺于哀伤 , 而且下一个拥抱死神的 , 很可能就是自己了 。
在同伴死去之后 , 活着的人所能做的 , 只有默默摘下他们身上的兵籍牌 , 找到随身的贵重私人物品 , 等到战争结束或者回家探亲时 , 把它们寄送给逝者的亲人 。
每日在生死边缘游走 , 是所有战争的常态 , 但一战又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
一战发生在20世纪初期 , 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的技术进步 , 重机枪、野战弹、坦克、化学武器等轮番上阵 , 战争进入热兵器时代 , 带来的伤亡要远超中世纪时期的攻城战 。与此同时 , 受到地理环境、机动能力等限制 , 西线战场在马恩河战役后 , 堑壕战占据重要地位 。
双方士兵的吃喝拉撒、进攻防守都在战壕及附近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 , 死亡士兵的尸体通常被就地掩埋 , 或者直接埋入壕沟 , 当天气阴雨连绵或者气温升高时 , 尸体发出浓浓的腐臭味 。死亡 , 于士兵们而言 , 是精神层面的压力 , 还是对嗅觉的巨大挑战 。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战壕里的士兵们面临的考验 , 不仅仅来自于时刻游走于死亡的威胁 , 后勤补给不及时或者战事紧急时 , 可能几天都无法好好吃上一顿饭 。有时 , 刚从厨房车盛了一饭盒的肉汤或者咖啡 , 就接到要开始战斗的命令 。有时只能躲在掩蔽洞里 , 用固体酒精加热一块牛肉罐头分食 。
食物的匮乏让人变得“贪婪” , 一个瘦瘦的士兵装了满满一钢盔的煮土豆 , 他明明吃不下 , 但放在那里看着 , 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满足感 。偶尔能在行军路过的小镇 , 买到一块真正的蛋糕 , 就是莫大的奢侈了 。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下 , 难免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有的人变得精神失常 , 开始袭击军士长 , 或者突然脱下自己的全部衣物 , 更多的人变得沉默和迟钝 , 他们惧于谈论战争的意义或者同伴的死亡 , 因为那只会让人陷入更大的崩溃 。雷恩翻看了一本哲学书 , 最终还是放弃了深究的想法 。这是逃避 , 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
一战夺去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 , 他们带着迅速结束战斗、还可以回家过圣诞节的期待离开故乡 , 却未曾料到葬身于异国的土地上 。这场战争更为深远的影响则在于 , 它让无数人的信念产生动摇 , 彻底摧毁了稳定时期建立起的的生活秩序 。
《战争》作者路德维希·雷恩说: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试想 , 一众年轻人怀抱着英雄主义和爱国理想奔赴战场 , 却整日困在战壕里 , 与虱子、老鼠、饥饿做斗争 , 他们不免怀疑:我来到这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后方与前线之间时有龃龉 , 他们都认为自己对战事有更深刻的认识 , 冲突和敌对情绪随之产生 , 士兵与军官之间的矛盾不断 , 牺牲的意义又在何处?
战争还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 , 曾经参与一战的戴高乐将军在日记中写:
《战争》中讲到过一个细节 , 有个士兵死了 , 其他人把他的衣服、皮靴脱了下来 , 穿在自己身上 , 然后把他埋在了死亡之地 。《西线无战事》里也有相似的故事 , 坎莫瑞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时 , 他的好友小心翼翼地问 , 是否可以拿走他的靴子 , 因为他已经截肢 , 不再需要它们了 。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和平时期 , 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 因为这种做法有失体面 , 也显得相当残忍无情 。但战争却让这类情况变得愈发寻常 , 因为物资供给严重不足 , 若是没有这双靴子或者衣物 , 阴冷的天气或者长久行军的路况就是十分难熬 , 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
对于交战双方来说 , 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 , 因为战争就变成了势不两立的关系 , 这件事情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荒谬色彩 。
雷恩所在的连队曾抓到过一个法军俘虏 , 他是典型的“话痨” , 没过一会儿 , 周围的所有人都知道 , 他住在巴黎附近 , 家里有三个孩子 。他和德军中的很多人一样 , 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丈夫和爸爸 。
军队经过之处 , 时常会听到平民恶毒的咒骂声 , 有时会遇到战战兢兢的眼神 。面对端着机枪、浑身都是尘土和淤泥的异国士兵 , 那些留在家乡的老弱妇孺们的畏惧情绪到达了顶点 。即使一再声明他们只是借宿或者喝一口水 , 人们还是吓得落荒而逃 。

【】原创 《战争》:普通士兵一战回忆录:抛去宏大光环,还原战争残酷面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果把时间往前推到1913年 , 一个旅行者来到这些地区 , 他得到的会是热情的招待 , 至少是善意的笑容 。战争 , 把普通人变成了“惊弓之鸟” , 在“敌”“我”的标签体系之下 , 人们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
树木、雪花、水珠、树叶 , 自然依循着固有的规律 , 唯有远处的枪炮声显得格外突兀 , 如果没有战争 , 这一切该是多么岁月静好的模样 , 可惜的是 , 战争早已让所有的人与事面目全非 。
以南北战争为主题的经典名著《飘》中 , 主角卫希礼说:“我们都别头脑发热 , 也别打什么仗 。世上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战争引起的 。而战争一旦结束 , 谁也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 。”
人类的历史 , 几乎就是一部漫长的战争史 。
每次战争都会给一代人留下无尽伤痛 , 然而人类群体的灾难记忆却总是如此短暂 , 前一次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去 , 新的战争又在酝酿 。雷恩们刚刚走下一战的战场 , 仅仅20年后 ,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 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
如今 , 距离一战结束已经超过100年 , 重读《战争》这样的经典作品 , 会让我们重新认识战争的本来面目 , 让“刀枪入库 , 铸剑为犁”的和平愿景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
参考资料:
1、路德维希·雷恩 , 《战争》
2、雷马克 , 《西线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