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京津雄VS长三角,都市圈加速度!
_本文原题:京津雄VS长三角 , 都市圈加速度!
本文插图
作者:顾强(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
4月23日 , 华夏幸福研究院院长顾强做客网易财经“长盛时间” , 就都市圈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相关问题与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进行互动 。
一、京津冀应依靠市场机制缩小发展落差
中国的经济差距由东西差距转变为南北差距 , 或者说南北差距正在拉大 。 这是一个现象 , 也是一个事实 。 北京从都市圈的角度来讲有3000万人口 , 有世界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 , 有中国最大的高知群体 , 为什么发展差距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显著缩小?
首先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从长三角看 , 上海跟周边城市的发展差距不大 , 用人均GDP做柱状图 , 上海一直到常州、丹阳 , 再到宁波、杭州 , 最高差只有15%左右 。 而北京跟周边的差距是50% , 根据我们研究 , 北京都市圈内外落差是全国最大的 。
未来落差能不能缩小 , 怎么缩小?京津冀发展从国家战略上启动了重要的制度框架 , 我认为未来十年中这条路会走通 , 这里面有若干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 如 , 雄安新区的建设 , 大兴国际机场的开通及临空经济区的建设 , 也包括通州副中心的建设 , 一个方向往南 , 一个方向往东 。 还有一个战略是往北 , 冬奥会战略 , 往张家口方向 。 这些战略的实施对整个都市圈外围圈层在长期来说是受益的 。 短期看 , 各级各类规划刚刚出齐 , 最新的是大兴国际机场的规划 , 经过五年多时间规划才出齐 , 规划没有出齐之前 , 河北环京地区的很多动作、建设和土地配置等受到了比较明显的抑制和约束 。 从现在开始 , 我认为具备了加速推进、协同发展的制度条件 。
对比长三角 , 一方面是制度条件 , 另一方面是市场机制 。 为什么长三角的差距相对于中国其它都市圈最小?这里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的作用: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带来差距的缩小 , 包括人口的流动、创新要素的流动、资本的流动等 。 生产要素 , 比如人口 , 不能有效流动 , 主要因为几方面重要问题:交通体系是否健全?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公共服务的落差是否缩小了?北京与河北公共服务的落差 , 体现在基础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方面 , 这些落差没有缩小的话 , 人口流动自然受阻 , 尽管有一些基于北京“大城市病”疏解的溢出 , 但客观上 , 由于这些落差的存在对人口和其它要素流动产生了阻碍 。
在推进协同发展的过程中 , 很重要的是在交通、公共服务等相关方面缩小差距 , 一方面靠政府 , 另一方面更多要靠市场机制推动 , 光靠中央或河北省级政府来缩小落差是非常困难的 , 更多要发挥市场的作用 。
【「京津」京津雄VS长三角,都市圈加速度!】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相应的规划空间及承载条件
环北京都是农业地区 , 很多县区都是农业县 , 发展空间不足 , 缺乏规划空间 。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 , 环境、规划空间略有改善 , 发展空间正在调整过程中 , 需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等来实现 。 当然 , 在2004年之前南方省份的开发区已经全面开发 , 基本农田被大量占用 , 体现了同样制度条件下 , 南北发展理念上和发展思想上的差异 。
环京地区要发展 , 首先至少要有规划空间 , 所谓的规划空间是能够建设、能够开发的基本条件 , 如果出了北京全是生态功能区 , 不可能得到发展 。 当然 , 规划空间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 , 比如雄安就是一个新的规划空间 , 本来按照常规评价可能也是农业区域 , 现在转变成了城市区域 。
第二 , 北京有很多科技成果 , 2010年之前 , 根据我们观察和搜集到的资料 , 北京的科技成果96%是向京津冀以外转移的 , 第一去了长三角 , 第二去了珠三角 。 因为科技成果的转化 , 需要有适宜的土壤和配套环境 , 需要有适宜的营商环境 。 举例看 , 对于目前大家都不陌生的基金、政府引导基金、PE基金 , 在2014年河北省产业引导基金数量和规模 , 相当于江苏2003年的水平 。分页标题
根据我们最新的研究 , 北京科技成果就近转移的比重在迅速提高 , 如环京地区 , 特别是京南地区 , 因为承载条件改善了 。 我们把北京的专利最后去到的地方做了跟踪 , 数据挖掘发现:就近转化比重上升 。 再比如京北地区 , 北京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外包等产业 , 在加速向张家口怀来转移 。 这里有几方面因素 , 一是交通条件改善 , 在冬奥机遇下 , 京新高速开通 , 加上原有的京藏高速 , 包括京张高铁 , 到中关村北区只要20分钟 。 它现在可以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 , 形成互补或合作关系 , 过去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 二是北京产业政策引导 , 北京市区不再新建数据中心 。 所以产业环境也需要时间来培育 。
除了空间规划 , 还有产业环境 , 以及营商和政策环境 , 我们也做了一个比较 , 同样一个项目 , 在长三角、在珠三角、在成渝、在武汉、在北京周边 , 进行政策强度比较 , 发现有很大落差 。 原因也很简单 , 河北整体的经济底子差 , 有心要培育产业 , 第一个项目可能下了很大的劲支持一把 , 那第二个、第三个呢?没有能力了 。
整体来说这方面的政策力度目前仍然不够 , 或者仅仅靠河北的政策也是不够的 , 如果这三个方面都改善的话 , 都市圈差距会逐渐缩小 , 至少北京跟周边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 否则很难弥补 。
三、节点和微中心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
从美国经验看 , 在过去50到60年中 , 人口向西部、向南部集中 , 如阳光地带 , 而2009年开始 , 纽约开始第四次 , 或者说更多次复兴 , “霜冻地带”出现再复兴 。 这种复兴实际上是以波士顿、费城、纽约、华盛顿为核心的 , 人口重新开始集聚 。
不仅仅是波士华地区 , 五大湖地区的很多城市 , 最有名的铁锈地带 , 人口零增长 , 但我们也看到在2008年以后 , 在数字经济时代 , 比如西雅图、多伦多 , 这些地区在信息技术 ,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出现发展“尖峰” , 至少从美国来看 , 现在寒冷地区和阳光地带到目前为止不相上下 , 从这个意义上对北方不用特别悲观 , 北方也有北方的优势 , 这是一个事实 。 中国和美国不一样 , 但寒冷地区并不是没有前途 , 问题是怎么才能有前途?很多高纬度地区 , 比如北欧一些国家 , 也都是发达国家 。
我们回到规划空间 , 在北京周边的实体地域 , 每5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的实体地域 , 一共多少个?北京边上有37个 , 上海周边是85个 , 东京周边是128个 , 这里就可以看出来 , 北京特点是独大 , 周边发展不足 。 我们识别出北京都市圈核心圈范围998平方公里 , 人口大概有1650万人 , 这里也有最大的城市实体区域 。 北京周边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 , 比较远的要跑到保定 。 其他百万级的城市基本没有 , 50万到100万人口的也没几个 。 但东京周边 , 上海和杭州周边 , 很多尽管叫县 , 但在国际上都算是很大的城市 。 比如张家港、常熟 , 都是200万人口的城市 , 城镇化率基本在85%以上 。
实际上北京独大是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 周边的节点、副中心城市正在建设 , 节点城市人口量级、规模都不够 。 与东京差距就更大 , 东京都市圈人口5万到10万的城市有38个 , 2万到5万有45个 。 北京周边除了像样的县城有十几万人口 , 其它乡镇就都是几千到一万人的规模 。 正是看到这样的差距 , 我们认为在北京周边 , 副中心以及节点、微中心发育严重不足 。
北京周边能不能发展?有没有条件去发展?我们过去讲最多的一个条件就是资源承载能力 。 之前说北京发展不了很关键的原因是水资源不够 , 现在我们看到永定河也有水了 , 也流到白洋淀去了 , 条件是不是在改善呢?我们也看到中国科学院等专家的研究 , 整个西北、华北地区的降雨条件都在改善 , 我们认为资源承载条件也是动态的 , 从这个意义上 , 我个人认为 , 至少在北京京南地区 , 有条件可以建设一些10万到20万 , 20万到50万 , 甚至50到100万人口的节点城市 。 一是这一带全是平原地区 , 二是现在真正耗水的工业已经不多了 , 实际上北方很多地区农业是第一大耗水产业 , 以现在的灌溉和节水技术 , 农业耗水也是可以大幅度下降的 。分页标题
我们的研究发现 , 在很多城市 , 包括二线城市、比较大的三线城市 , 第一位的投资来自于北京 , 比如贵阳 , 也就是说 , 北京是有投资能力的 。
北京怎么投呢?因为北京周边规划空间有限 , 有基本农田约束 , 没办法投 。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 有句很重要的话 , 叫“尊重发展规律” , 在中国的北部 , 华北、东北、西北 , 怎样建设才叫“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呢?这个课题很大 , 我们只能说从我们自己研究的角度来说 , 京津冀地区 , 在未来京津雄的范围内 , 可以形成一个由“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微中心城市”组成的城市群 , 具备这样的条件 。
首先水资源条件在改善 , 其次从北京、天津、雄安的创新资源、人口素质 , 是能够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 , 包括数据产业发展 , 也包括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 。 尽管需要各种条件 , 但从有没有可能的角度 , 是有要素能够支撑这样的产业发展 。
四、新经济时代都市圈的发展逻辑和空间结构
港口在现在经济中 , 包括往后看来 , 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是下降的 , 这是我们的基本判断 。 原来我在北卡的时候 , 看北卡原来那么多港口 , 黑奴从非洲运过来 , 首先在南卡北卡上来 , 今天你去看 , 港口是有 , 但没有运输量 。 今天的纽约、波士顿也不是靠港口 , 它还是世界的航运中心 , 但跟港口本身关系不是很大了 。 过去的20年中 , 我们的出口贸易快速增加 , 港口的作用是很大的 。 今天货物进口量下降 , 我的看法是未来向海外运的集装箱也可能是下降的 。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 , 就都市圈发展来说 , 有两个简单规律:
一个是沿“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路径 , 先是城市的大型化、中心化 , 然后是都市圈化 , 之后是发展城市群 。 中国从“十二五”开始提城市群建设 , 但那时各中心城市本身的辐射能力还不够 , 现在重新审视 , 实际是回到了先中心城市 , 然后都市圈 , 再然后是城市群的发展路径 。
二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副中心—节点城市—微中心”的都市圈空间结构 。 从中国的30多个都市圈来看 , 这个空间结构尽管有不同的特点 , 但都市圈是有边界的 , 发改委的文件里叫“一小时通勤圈” , 可能涉及中心在哪儿的问题 , 整体看 , 大概是在1.5小时的通勤时间内 , 因为2小时可能就需要坐高铁 , 开车上下班很困难 。 这样的通勤距离 , 从北京的都市圈基本可以覆盖到接近白洋淀的区域 , 也就是京津雄区域 , 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超大城市:一个北京 , 一个天津 , 西南还有未来的雄安 , 以及若干个中小城市 , 是这样一个城市群 , 因为它突破了我们定义的都市圈的概念 , 这里面有天津 , 还有雄安的空间结构 , 如果从这样的空间结构来讲 , 就像是放了篮球之后还可以放乒乓球 , 里面还有足够的空间 , 应该来规划、建设 。
从国际上的经验和长三角的经验来看 , 网络形结构是非常重要 , 在网络结构里 , 用来连通这些微中心、节点城市的 , 是轨道以及相关大容量快速的交通体系 , 它们能够把网络之间的连接变得更便捷 , 如东京和北京的轨道交通 , 这是非常重要的 。
在区域经济里再看两个重要的概念:
一是专业化 , 特别是规模基础上专业化十分重要 。 某一个领域要有竞争力 , 必须要依赖专业 , 今天我们看纽约最大的产业是什么 , 是医疗健康服务 , 这是第一大产业 , 波士顿也是这样 , 实际上是最专业化的服务集聚区 。
二是多样性 , 一个地区真正要走在地区或世界的前列需要多样性 , 而且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的多样性 , 也就是很多领域的专业性加起来 , 从某种意义上 , 还是跟规模报酬递增有关系 。
服务业的服务半径有多大?今天从数字经济的角度去讲 , 可能跟实体经济对比 , 距离的重要性是相对下降的 。 还是看纽约 , 纽约服务业的半径是多少?等于地球半径是吧 。 波士顿教育服务业的半径也基本是地球半径 。 实际上在一些能级较高的城市 , 其服务业半径也是比较大的 。 比如北京的服务业半径不仅仅是100公里半径 , 可能是1000公里 , 也可以10000公里 , 如果有足够的专业化 , 10000公里也是可以服务的 , 为美国的公司服务有什么不可能呢?只要你自己的专业性足够 。分页标题
结 语
1、人口决定都市圈未来能级 。 什么样的人来 , 人口结构怎么样 。 我们也看到一些地区可能有人来 , 但关键是人口最终结构是怎样的 , 能不能有效流动 。 总体来说 , 是人口的数量红利加上质量红利 , 决定一个区域的未来 。
2、创新决定都市圈未来高度 。 创新有很多变量和影响因素 , 除了人口结构这个重要因素 , 人口密度、创新本身的密度、浓度、制度、条件 , 都决定了创新的高度 。 一个城市无论是在长三角、京津冀 , 还是西北 , 最终决定因素是创新的高度 。 打开来看 , 是在一个还是多个领域能领跑中国 , 领跑世界 。 我们正在做这样的研究 , 中国城市在未来5~10年、10~15年中 , 哪些能跑到世界第一 , 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 去决定你服务的半径 , 决定你整体的高度 , 包括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 。
3、节点和微中心决定都市圈发展承载力 。 从北方城市来看 , 至少从京津雄区域来看 , 需要通过节点建设 , 加大空间密度 。 这对整个中心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 , 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路径 。
- 楼市资本论|廊坊保定晋级中国二线城市!环京都市圈迈出一大步
- 贵州都市报TB|贵阳两司机早高峰违停造堵,交警喊都喊不醒,他们昨晚都干了同一件事
- 燕赵都市报|母亲审讯室哭着训儿子:父母教不了,就是公安局教了
- 南方都市报|60G流量只能用三分之二?浙江消保委:联通涉嫌侵权及合同违约
- 查收@青岛人,你有一份来自半岛都市报、团市委、市少工委的倡议书
- 青岛去青岛最值得带回家的伴手礼,你知道吗?
- 都市快报微信公众号杭州设20分钟限时停车位:方便司机上厕所、接孩子
- 都市现场|巧不巧?交警刚帮她戴好头盔,9分钟后就因此救了她的命
- 楚天都市报武汉集中核酸检测逾989万人,检出无症状感染者300名
- 海峡都市报大泉州|事发惠安!小学门口,摩托车司机被卷进土方车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