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_本文原题:一书一地 , 读懂中国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假期除了旅行也适合读书 。 下面这8本书 , 每本都由中国的一个地方着手写起 。 从今年新出版的尝鲜之作 , 到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从胶东半岛的淳朴原野诗 , 到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民族记忆 , 它们让你在文化中读懂中国之余 , 也有了下次的旅行灵感 。
胶东半岛的原野盛宴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过了小桥就是一片柞木、一片榔榆 , 它们中间的空地上长满了密密的白毛花 , 风一吹就像浪涛一样涌来荡去 。
—— 张炜《我的原野盛宴》
《我的原野盛宴》是今年春天新出版的一部非虚构自然文学作品 。
作者张炜从小生活在山东栖霞 , 他以孩童的视角从幼年的童真生活写起 , 描述了胶东半岛上三百六十多种动植物:在林子中邂逅的油亮小猪、惊鸿一现的银狐菲菲、同屋共处一冬的大雁『老呆宝』、上课时藏在盒子里的大蛹......在唤醒人们热爱自然的同时 , 作者带来一场『原野盛宴』 , 让低吟的原野再次焕发蓬勃生机 。
东北边陲的鄂温克人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我这一生见过多少座山 , 已经记不得了 。 在我眼中 , 额尔古纳何右岸的每一座山 , 都是闪烁在大地上的一颗星星 。 这些星星在春夏季节是绿色的 , 秋天是金黄色的 , 而到了冬天则是银白色的 。 我爱它们 。 它们跟人一样 , 也有自己的性格和体态 。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 , 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 , 向我们娓娓道来——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 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 , 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 。 他们信奉萨满 , 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 , 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 , 人口式微 。
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妈妈去世后 , 他言语更少 , 近乎沉默 , 正似从汹涌的巨流河中冲进了哑口海 , 太平洋奔腾的波涛冲进此湾 , 仿佛销声匿迹 , 发不出怒涛的声音 。 正如莎士比亚的名句 , 人的一生 , 『充满的声音与愤怒 , 全无意义』 。
—— 齐邦媛《巨流河》
女性学者齐邦媛在八十多岁高龄创作出《巨流河》 。 一出版 , 就在台湾乃至华人届引起轰动 。 巨流河是清代称呼辽河的名字 , 她是辽宁的母亲河 , 这也是书名的来源 。
齐邦媛在书的前半部从她儿时的故乡写起 , 个人成长与家国丧乱如影随行;后半部写台湾光复后四七年起到台湾定居六十年来的工作生活等 , 描写了一个埋葬巨大悲伤的、并未远去却即将远去的20世纪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卡瓦格博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所谓神山卡瓦格博 , 指的并不仅是海拔6740米的主峰 , 而是以卡瓦格博为中心的一个山神的群体;崇拜这个山神群体的祭祀圈 , 也不受现代行政区划的限制 , 而囊括了以澜沧江上游为中心的藏族聚居区域 。 这组神山以及国内和国外藏区的许多神山 , 通过历史传说、亲属关系、主仆从属关系连接成更庞大的神山体系 , 覆盖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山地 。
——郭净《雪山之书》
卡瓦格博地区作为全球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 一直以来倍受世人的关注 。 但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广泛接触和融合的时代 , 卡瓦格博地区淳朴的民风和清净的自然 , 仍免不了全球化浪潮的冲刷 。分页标题
作者郭净背着简单的行囊走村串户、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 。 在书中 , 他以口述历史和调查笔记结合的方式 , 探讨当地人如何与山、与身边的自然打交道 , 描述了卡瓦格博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神山文化的变迁 。
新疆北部的哈萨克牧民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真想知道 , 在遥古的年代里 , 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使得这支人群甘心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 ,栉风淋雨 , 顺天应时 , 逐水草而居 。 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 , 绵沿千里地跋涉 ,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 差不多平均每个星期搬一次家 , 几乎得不到片刻停歇......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
——李娟 《羊道》
羊道 , 是哈萨克牧民生命中必经的道路 , 是大自然给他们安排的艰辛壮阔的迁徙之路 。 他们盛装跋涉在祖先的道路上 , 完成自己的一生 , 青春、衰老、贫穷、爱情……他们是真正的『在路上』 。
『羊道』系列记录了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 , 历经寒暑 , 在粗犷苍茫的新疆阿勒泰山区游牧生活的日子 。 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 。
写给高邮的情书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一只鹭鸶用青色的脚试量水里的太阳 。 岸上柳树枯干子里似乎已经预备了充份的绿 。 左手珠湖笼着轻雾 。 一条狗追着小轮船跑 。
——汪曾祺《菰蒲深处》
《菰蒲深处》是一部献给故乡的情歌 , 以汪曾祺故乡高邮为背景 , 将汪老以高邮为背景的主要作品悉数收录 。
真实是汪曾祺小说的最大特点 。 比如书中一处对吃的描写:卖紫萝卜的(紫萝卜是比荸荠略大的扁圆形的萝卜 , 外皮呈深蓝紫色 , 极甜脆) , 卖风菱的(风菱是很大的两角的菱角 , 壳极硬) , 卖山里红的 , 卖熟藕(藕孔里塞了糯米煮熟)的 。 质朴的水乡生活画面顿时出落眼前 。
敦煌与它的守护人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后来我才知道 , 其实绝大多数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都很简单 , 有的一处文化遗产就只有几页纸 , 唯有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档案是一个洞窟一本档案 , 而且是每个洞窟都有全面、简明的平面和剖面图 , 以及照片、文字等专业记录 。
—— 樊锦诗《我心归处是敦煌》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 。 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 , 但樊锦诗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 , 爬进黑黢黢的洞窟 , 一待就是五十多年 。
作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 樊锦诗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 。 可以说没有樊锦诗 , 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 本书通过樊锦诗的自述 , 展现了对敦煌艺术崇高之美的深度解读 , 是每一个日后要去莫高窟参观以及已经去过莫高窟的朋友的必读书目 。
静美的湘西牧歌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
本文插图
看到日夜不断千古长流的河水里石头和砂子 , 以及水面腐烂的草木 , 破碎的船板 , 使我触着了一个使人感觉惆怅的名词 , 我想起『历史』 。
——沈从文《边城 湘行散记》
《边城 湘行散记》是一部合集 。 《边城》是沈从文负盛名的代表作品 , 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 , 描绘了湘西边城淳朴的世道民风和天然的生活状态 。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众多散文作品中的精华 , 创作于沈从文离开湘西后重回故里之时 。 1934年 , 沈从文返回湘西 , 曾经充满诗意的世界生出了疮夷 , 美丽乡村开始凋零 , 于是他悲从中来 , 一路写下了湘西水域的这些人和事 。分页标题
你最近看书了嘛?
【[樊锦诗]一书一地,读懂中国】有哪些书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