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网@陈晓卿:北京卤煮的细节



满族文化网@陈晓卿:北京卤煮的细节
本文插图
1990年临近春节 , 16岁的郭兴兰决定返回安徽阜南县老家 。 此前 , 和许多闯北京的打工者一样 , 她在半年里换了四、五份工作 , 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无疾而终 。 失望的郭兴兰收拾起简单的行李 , 打算去和二叔告别 。
二叔比小郭早几年来北京 , 在天桥附近做早点生意 。 郭兴兰赶到那里已是傍晚 , 老郭看到侄女一天没有吃饭 , 便带她到了附近的一家小饭馆 , 那是家卤煮火烧店 。 透过厚厚的呵气 , 玻璃窗里很多人在等座位 , 正值隆冬 , 寒风里跺着几乎麻木的脚 , 郭兴兰实在不理解 , 就锅里这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吃?
"这就是北京的好啊 , "二叔说 , "无论做什么 , 只要坚持 , 只要认真 , 都能赚钱 。 "这无意间的一句话 , 改变了郭兴兰的人生 。 晚饭后她没有去车站 , 而是在第二天一早 , 回到了这家小店 , 应聘当了一名服务员 。 这家店就是大名鼎鼎的"小肠陈" , 老字号 , 生意极火 。 此后整整十年的时间里 , 郭兴兰跟着师傅一笔一划地学 , 从跑堂一直干到了主厨 。
"二叔说完那话 , 我就想 , 连这么简单的手艺都学不会?还真不信了!"郭兴兰聊到这段往事 , 已经是今年春天 , 她的"老北京风味卤煮小肠"店 , 位于天宁寺前街 , 一共四、五张桌子 。 说来很巧 , 小郭刚到小肠陈打工的1990年 , 我也刚刚成为南横街小肠陈的常客 。 因为此前一年的事情 , 我们新分配的大学生 , 全部被安排在房山"基层锻炼" 。 每周都要从城里坐长途汽车前去远郊的岳各庄中学报到 。 当时可以有两个选择:莲花池和天桥都有长途站 , 而且前者离我的单位更近 。 但是 , 我总是会选择"天桥——张坊"那趟班车 , 在周日中午 , 先去附近的"小肠陈"或是虎坊桥另一家"凯琳饭店"吃碗卤煮 , 解解馋 。

满族文化网@陈晓卿:北京卤煮的细节
本文插图
卤煮火烧是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 。 空碗里 , 顺序放进切井字刀的生面火烧 , 切三角的油豆腐 , 再把煮很长时间的小肠、肺头剁小块 , 最后切一小片后臀肉或猪头肉 , 锅里舀一勺滚烫的老汤一浇 , 辅以蒜泥、辣椒油、腐乳、韭花……热腾腾一碗端上来 , 很受北京平民百姓的喜爱 。
有材料说卤煮火烧的起源和宫廷有关 。 我细细看过 , 其实上面只说了 , "小肠陈"的创始人陈兆恩 , 曾经卖过为宫廷专供的"苏造肉" 。 从卤煮火烧原料结构上看 , 大量的脂肪、淀粉 , 如果皇上真来上俩底儿俩火烧 , 真不好消化 。 不过 , 查一查绝大多数北京小吃的"历史传说" , 几乎都暧昧地指向了护城河里的紫禁城 , 谁让这地方是天子脚下呢?
"外地务工人员"郭兴兰 , 一直做着老北京的传统小吃 , 而且手艺已经很纯熟了 。 新千年到来那年 , 已届婚龄的小郭与同乡也是她的"徒弟"小邵成亲 。 他们打算要个孩子 , 在饭馆打工的收入 , 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这对年轻人对未来的想象 。 小郭向师父辞行 , 开始自己经营 , 换了几家店面 , 直到几年前日子才安定下来 。
第一次去天宁寺郭家小店 , 吃的有点惊喜 , 材料处理得干净 , 味道也很足 。 我当时在微博上发了照片 , 而且说明这是一对安徽人开的 , 夫妇俩舌头上下翻飞艰难说着"老北京话~儿"……结果 , 回帖甚多 。 有两类评论很有意思 , 一是说"安徽人怎么了 , 凭什么歧视我们?"另一种是认为"外地人做的北京小吃肯定不靠谱" 。 对前者 , 我笑笑而已 , 俺就是安徽人 , 歧视自己不行吗?对后一种观点 , 我想小郭的一句话说的在点子上 , "我知道北京烤鸭最好的是全聚德 , 全聚德的创始人是河北人 。 "

满族文化网@陈晓卿:北京卤煮的细节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在我看来 , 卤煮的技术含量没有那么高深 , 不至于没有北京户口或者五年完税证明就干不好这个营生 。 我常去的几家北京卤煮店:北新桥卤煮老店、小肠陈和卤煮火烧吕 , 北新桥的厨师没聊过 , 小肠陈做大了哪儿的厨子都有 , 卤煮火烧吕非常干净口味地道 , 但也已经是云南人张金亚在打理了 。
小张是大理人 , 九十年代来到北京 , 师从王晓明学做北京菜 , 后来自己开了一家云南菜、北京菜合体的餐厅"西四八条一号" , 在北京的饮食界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 。 2003年 , 卤煮火烧吕的吕老爷子病了 , 他夫人把张金亚喊过去 , 把生意托付给了对面饭馆的这位主厨 , 老人希望这位年轻人把手艺传下去 。 张金亚接手后 , 吕家的生意更好了 。 其实 , 吕家的价格较普通的卤煮甚至还要贵一点儿 , 原因在原料上 , 他们一直坚持自选原料而不用供货商送上门的 , 比如 , 卤煮里的豆腐 , 这家一直用北京的品牌"白玉"豆腐……除了质量和手艺 ,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这家饭馆食客盈门:小张很明白自己的职业定位 , 他是个随和谦逊的年轻人 。
【满族文化网@陈晓卿:北京卤煮的细节】和气待人 , 这种做餐饮必需的气质 , 在小张和小郭这种"外地人"身上都很容易找到 , 去消费 , 谁希望服务员和厨师"爷头爷脑"的呢?尤其吃这种平民食物 。 所以 , 自从发现了郭兴兰的小店 , 我经常去那儿吃东西聊天 , 面对着天宁寺的山门 , 听她说自己这些年的起起落落 , 常常有很多共鸣 。 听着听着 , 有时候甚至有拍片的冲动……或许有一天 , 真的把这些在北京的外地厨师拍个系列 , 我打算把郭兴兰这集取名"卤煮的细节" , 这样也算向我偶像刘瑜致敬了吧 。 嘻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