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山东之人质 , 故尚婚娅" , "江左之人文 , 故尚人物" , "关中之人雄 , 故尚冠冕" , "代北之人武 , 故尚贵戚" 。《新唐书·柳冲传》中的这段文字把当时几大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仅仅归结为地域性的心理习惯 , 是缺乏历史分析的 。
事实上 , 在这些相互摩擦的心理习惯的背后 , 潜藏着既得利益者和现有实力者的权力斗争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一、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山东地区是汉魏北朝旧门阀的聚集地 , 故而以"尚婚娅"的门第观念来维系其高贵血统的纯洁性;江左地区是东晋南朝新门阀的聚集地 , 故而以"重人物"的品评方式维系其"九品中正制"的举荐途径;代北地区多为入主中土的少数民族 , 故而以"重贵戚"的联姻手段来加强其传统大户的凝聚力 。

『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 , 以杨隋和李唐为代表的这些依靠军事实力而夺取天下的关中豪强 , 便不得不以"重冠冕"的官阶勋爵而与上述既得利益集团相抗衡了 。如果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这一问题 , 我们还会发现 , 在隋唐这一"婚"与"仕"的权力冲突背后 , 暗含着"士"与"庶"的政治变革 。
魏晋六朝以来 , 中国的政治权力始终掌握在少数门阀士族的手中 , 而大批庶族地主根本就没有参与政治的合法途径 。这种权力的垄断必然带来政治的腐败 , 占据社会要职的往往是有门第而无能力的庸人 , 个别有才学者也常常是谈玄论道、不务时政 , 从而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凋敝 。
然而 , 冰冻三尺 , 非一日之寒 , 要取消传统悠久的门第观念 ,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这个问题上 , 初唐的统治者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的 。如果我们以《氏族志》和《姓氏录》为标志 , 似可将其分为太宗和武后两大阶段 。

『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唐太宗在依靠关中军事豪强而夺取天下、继承大统之后 , 便面临着与传统势力的权力冲突 。为了从理论上削弱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 , 加强本朝政府的合法地位 , 他便令高士廉、长孙无忌等人实施了一场意义重大的理论变革——重修《氏族志》 。
但是 , 由于传统观念的巨大束缚 , 只有在太宗的亲自干预下 , 李唐王室和皇后两族才被破例提升为一等与二等;崔民幹等山东旧族虽屈居三等之后 , 但仍然与三品以上的当朝官员平起平坐 , 具有显赫的地位 。
与《氏族志》相比 , 《姓氏录》主要实现了三大变革:一是将皇后家族提为一等 , 与李氏王族相提并论;二是将当朝无官的传统士族干净彻底地排除在外 , 完全废除了其政治特权;三是将五品以上的当朝官员全部擢为士族 , 从而提高了大批庶族地主的政治身份 。
如果说姓氏制度的观念变革还只是在理论上调整了以往的士庶关系 , 那么科举制度的实施与普及则是在实践上打破了以往的门第界限 。这二者实际上是相为表里、互为前提的 。从考试内容来看 , 由于进士科在高宗以后以杂文为主 , 玄宗以后又以杂文中的诗、赋为主 , 因而进士取士的繁荣便间接地刺激了有唐一代审美文化的创造 。
二、武后时代之所以成为唐代诗风真正发轫的起点的原因

『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次 , 在艺格律术形式上 , 诗在此一时期的定型 , 也是一个不应忽视的原因 。尽管六朝时代文坛之崇尚骈偶与诗界之讲究声律的风习已为律诗的出现做好了准备 , 但真正意义上的律诗却是在沈佺期、宋之问等武后时代的诗坛名宿手中定型的 。试想一下 , 倘若近体诗未在此时出现 , 那么唐代能否成为诗的时代并留下如此丰富而灿烂的诗篇呢?分页标题
上述双重因素能在这一时期同时出现 , 或许是偶然的 , 但二者的最终结合却又是必然的 。换言之 , 尽管王绩和王梵志等人在破除宫体遗风、清除诗坛污垢方面确实做了十分有益的工作 , 但是前者不可能为唐诗的创作提供新的内容 , 后者也不可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新的形式 。于是 , 真正扭转诗风者 , 还要属高宗、武后时代的王、杨、卢、骆了 。
说起诗歌领域中的"初唐四杰" , 人们很容易联想起书法领域中的"初唐四家" 。其实他们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出身和地位上看 , "初唐四家"都是侍奉于皇帝左右 , 位及于公卿王侯的显赫人物 。而"初唐四杰"则"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 , 代表了那些亟欲跻身政坛、渴望施展抱负的下层知识分子 。仕途的波折、命运的坎坷 , 使得这些是"杰"而非"家"的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娱乐皇室、点缀升平的宫体诗 , 而要用笔墨来抒写其"幽忧孤愤之性""耿介不平之气" 。

『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里面有仕途的坎坷 , 但坎坷并非绝望;这里面有命运的悲凉 , 但悲凉并非消沉;这里面有人生的不平 , 但不平并非恩恩怨怨 。说到底 , 他们毕竟是"坎坷于唐尧之朝 , 憔悴于圣明之代"的知识分子 , 因而可以将毕生的坎坷和内心的悲凉化为一身正气、满腔热忱喷涌出来 , 为诗篇留下殷红的血色……
至此 , 诗歌才开始大规模地走出宫廷、台阁 , 重新移向江山、塞漠;至此 , 麻痹了百余年的情感才开始复苏 , 重新恢复了创作的活力;至此 , 真正意义上的唐诗才揭开了六朝的面纱 , 露出了自己青春的容颜 。
三、作为唐代诗歌的开创者 , "四杰"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除了清新隽永的五律之外 , 铺张扬厉的歌行体也具有较高的成就 , 这后一方面 , 要首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和骆宾王的《帝京篇》 。闻一多认为 , 卢、骆的歌行体是用铺张的赋法膨胀过了的乐府新曲 。

『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四杰"不仅是唐代诗歌的奠基人 , 而且是唐代文学的开创者 , 其骈文和赋作 , 绝不比诗歌逊色 。我们知道 , 诗有五、七 , 文有四、六 。起于魏晋、盛于南朝的四六骈体要求文章的句式两两相对 , 这种对偶句式的大量运用虽有着形式主义的约束和局限 , 但也充分利用了汉字词素独立、音节均衡的语言特点 , 以便在跌宕起伏的节奏和旋律之中 , 形成整一与对称的美学效果 。
初唐时期 , 尽管王通、魏徵等人已开始鄙薄六朝文风的繁华 , 要求建立一种切于实用的散文 , 但由于近体诗歌刚刚萌生 , 还不能全面替代骈体文的美学功能 , 因而四六体余风尚炽 , 并于此而留下了骈文史上的压卷之作——王勃的《滕王阁序》 。

『台阁』从宫廷台阁走向江山朔漠的"初唐四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从滕王阁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入手 , 将客观的景致与主观的情感巧妙而动人地糅合在一起 , 感天地之无限 , 怀思古之悠情 。文章用典甚多 , 但绝无堆砌辞藻之嫌;文章想象丰富 , 却并非无病呻吟之态 。
据《新唐书》记载 , 25岁的王勃途经南昌去交趾省亲 , 恰逢洪州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贵宾们大都知道都督的本意是要借此机会显示其女婿的才学 , 所以在席间都不敢接受为该阁写诗作序的邀请 。然而 , 当笔纸传到王勃手中时 , 这位"雅厌城阙 , 酷爱江海"的书生却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 , 遂欣然命笔 , 即席挥毫 。
都督心中不悦 , 佯作更衣 , 令侍者将王勃所写的文章逐句传报 。开头几句尚不以为然 , 当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时 , 也禁不住拍案叫绝 , 叹为观止 , 惊呼"真天才也"!这便是"每有一文 , 海内惊瞻"的王勃 。分页标题
如果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流芳的美文 , 那么骆宾王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也是一部万代绝响的佳作 。公元684年 , 高宗崩 , 中宗即位 , 武后临朝 , 旋即废中宗为庐陵王 。徐敬业以匡复唐室、讨伐武氏为己任 , 发兵传檄 , 震动朝野 。其舆论之功 , 应首推骆宾王为其撰写的这篇檄文 。文章首先历数武后妖媚惑主、阴谋篡位的罪行 , 一篇文章能令其唾骂的政敌叹为观止 , 足见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
总之 , 尽管"四杰"的文章亦同其诗歌一样 , 并没有完全摆脱六朝的华美与骈俪 , 但已不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把戏和雕虫小技的玩偶 。
从而 , 它生动 , 它具体 , 它已经跃出了宫墙 , 它已经投身于战场 。因此 , 尽管"四杰"位沉下僚 , 命运多舛 , 王、骆两族被灭 , 卢、杨均无子嗣 , 但是 , 有了《滕王阁序》 , 有了《王勃集序》 , 有了《长安古意》 , 有了《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这些永垂不朽的文字 , 就不怕传统的偏见和世人的诽谤 。
参考文献:
《中国审美文化史》
《中国古代史》
《都邑赋的历史贡献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