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 , 然其所出皇子皆早夭 , 因此皇太子之位长期空缺 , 以致朝野对于嗣君悬缺而感到不安 。
事实上 , 对于宋仁宗来说 , 早期建皇嗣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 他逐渐步入中晚年 , 加上他的身体不是很好 , 所以朝臣们莫不深感忧心 , 皆希望仁宗选择宗室贤优者 , 立为皇子 , 以继宗庙社稷 。
正所谓“皇帝不急 , 大臣急” , 立嗣问题起初并没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视 。 是因为他心有所属?还是他无暇顾及?亦或是有人阻挠?
大臣们前后上了近百例谏言 , 宋仁宗仍不为所动
在宋仁宗四十四岁时 , 太常博士张述上奏 , 指出宗庙社稷大业 , 为天下之大事 。
在张述看来 , 维持祖宗基业 , 使其传于千秋 , 这是孝道的体现 。 而如今 , 宋仁宗已逾不惑之年四载 , 储君一事 , 悬而未决 , 实属不孝;而大臣们若继续回避此问题 , 亦属不忠 。
所以 , 张述代表大臣们请宋仁宗多临幸后宫 , 期待皇嗣诞生 , 或是择宗室有贤才者 , 委其职务 , 加以考察 。
次年 , 张述上了第二奏 。 他认为嗣君之位若不早确立 , 一旦仁宗有什么意外 , 将成祸患 。 他指出历代帝王承继 , 若是仓促而决 , 常会危害社稷 , 此事十分紧急 , 而朝廷却认为这不是大事 , 这是相当危险的 。
尽管张述言论激烈 , 并先后上了七奏 , 却并未引起所有人的重视 。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本文插图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嘉祐元年正月初一 , 宋仁宗在朝庆时突有不适 , 迄二月二十二日才康复 , 期间祭天、祀宗庙等大礼 , 皆由辅臣代行 , 且辅臣奏事时仁宗多是点头首肯 , 而不发一语 , 因此朝臣们皆忧虑仁宗可能大限将至 。
于是 , 富弼、刘沆等人亦劝宋仁宗早日立嗣 。 其实 , 他们也知道仁宗可能已经心有所属 , 即景祐二年时被收养在宫中的汝南郡王允让之子宗实 。
仁宗帝、后皆视宗实为亲子 。 即使宗实在宝元二年时返归郡王府 , 宋仁宗对宗实的赏赐依然不绝 。
本来先前富弼与刘沆等人就有意上奏立宗实为皇子 , 但在进呈前 , 宋仁宗身体微恙 , 此议因此打消 。
嘉祐元年 , 五月三日 , 知谏院范镇上疏 , 指出宗庙社稷大事 , 非一己之私 。 宋太祖将大位给予宋太宗 , 是为了宋室天下能够长长久久地传续下去 。 可见 , 范镇与张述先前的上疏 , 持相同的看法 。
是月 , 范镇又奏 , 他认为决断要果决;就是因为迟迟未决 , 所以天降大雨 , 以示警戒 。 因此他请仁宗速速敲定立嗣一事 。
随后 , 时任殿中丞、集贤校理、通判并州的司马光 , 也在六月上疏 。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本文插图
《清平乐》司马光剧照
司马光指出 , 民间不断有一些讹语在流传 , 人心不稳 , 根本在于储君悬缺;若有皇嗣 , 则宗庙社稷将后继有人 , 此为天下希望所寄 。
他举贾谊在汉文帝时 , 立景帝为储君为例 , 说明——即使当时天下太平 , 帝王仍居安思危 。 他又指出以往的治乱事迹 , 常源自储君之事;平民仍要在亲属中选择可信任者继承家业 , 更何况是天下大业!
随后 , 朝臣们一改噤声避谈之风 , 针对此事陆续上书 。
如庞籍举了一个天禧年间的例子 。 宋真宗身体有恙 , 虽然天下对龙体感到忧心 , 但人心不会感到不安 , 就是因为当时宋仁宗位居东宫 。
是年 , 京师一带大雨不止 , 引发严重的水患 。 七月 , 欧阳修上疏 , 表示水患是警示;若有储君在 , 即可断绝奸臣想取而代之的野心;又举汉文帝与后唐明帝的事例 , 作了一番对比 。
汉文帝应大臣所请 , 立了太子 , 因而社稷后继有人 , 汉代可以享国长久 。分页标题
而后唐明宗 , 则正好相反 , 他对于朝臣议立秦王从荣一事十分愤怒 , 并且告知秦王:若是立你 , 我将被逼退回河东养老 。 如此不信任的言语 , 终酿出秦王举兵谋反一事 , 使得后唐大乱 。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本文插图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在欧阳修看来 , 宋仁宗并非一定要马上决定立谁为储君 , 可以先考察其人贤能与否 , 再决定下一步;同时 , 也可在亲生儿子诞生前 , 安抚一下天下人心;往后 , 若仁宗亲生儿子降世 , 则可正其为皇太子 。 这不失为“空窗时期”的两全之策 。
然而 , 建储一事 , 一直没有获得宋仁宗积极、正面的回应;大臣们前后上了近百例谏言 , 仁宗仍不为所动 。
嘉祐六年 , 七月二十三日 , 董贵人为宋仁宗生下第十三女 。 仁宗眼见生子无望 , 态度开始转变 , 认真考虑起立皇嗣一事 。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 , 皇嗣之位底定
嘉祐六年 , 闰八月二十日 , 韩琦为宰相 , 随即奏请立嗣;二十七日 , 司马光再次上疏奏请早定皇嗣 。
于是 , 宋仁宗欲将司马光此议交中书省集议 , 司马光回奏指出:皇嗣人选还请仁宗自己决定 , 确定后告知宰相即可 。
早在至道元年 , 宋太宗选立皇嗣一事时 , 曾询问寇准 。 寇准回应:
“陛下诚为天下择君 , 谋及妇人宦官 , 不可也;谋及近臣 , 不可也 。 ”
司马光承袭了这种精神 。 在他看来 , 臣下只能提出立储的建议 , 至于由谁继宗庙 , 应由皇帝一人独断 。
十月 , 宋仁宗的态度逐渐明朗 。 他在垂拱殿读过司马光的奏章后 , 说自己一直有意立皇子 , 但是始终找不到适合的人选 , 乃问韩琦宗室中有谁适合 。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本文插图
《清平乐》韩琦剧照
韩琦的回应 , 与司马光奏本的意思相同:皇嗣的人选 , 不是臣属所能议论的 , 应当由皇帝自己决定 。
于是 , 宋仁宗说自己曾收养宗室二人于宫中 , 年纪较长的可以担当大任 。 韩琦回问:他是谁?
此时 , 宋仁宗终于亲口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宗实 。
韩琦以兹事体大 , 请宋仁宗晚上再好好考虑;次日 , 仁宗依然坚定地说——就是宗实 。
然而 , 韩琦此时回奏 , 因宗实守父丧 , 遽然立为皇子 , 有点失当 , 应渐进行之 。 所以 , 他建议起用宗实为泰州防御使 , 并知宗正寺 。 宋仁宗同意了 。
韩琦又觉得此事重大 , 应当让皇后知悉 。 但宋仁宗执意认为此事不能让内朝干预 , 只要交付中书省颁行即可 。
事实上 , 当时曹后与其他宫人皆反对立宗实 , 这也是后来两宫(宋英宗与曹后)不和的原因之一 。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本文插图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十月二十三日 , 宋仁宗降诏 , 命岳州团练使宗实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 。 宗实数度辞请此任命 , 宋仁宗都没有批准 。
为何宗实会一再辞让?
宗实知宗正寺之职 , 实际上仅为差遣官 。 他之所以一再辞让 , 是因为后宫妃嫔、宦官之中流传着许多流言蜚语 , 让他不敢就职 。
巧了 , 嘉祐七年七月 , 右正言王陶上疏奏称 , 既然宋仁宗有托负天下给宗实之意 , 应正其名 。 仁宗作出了正面回应:“当别与一名目 。 ”于是 , 韩琦等人这才开始有立宗实为皇子的言论 。
八月二日 , 宋仁宗同意宗实辞知宗正寺等职 。
为何宋仁宗又同意了宗实的辞请?实际上 , 这是仁宗与朝臣们要给宗实正名之举 。
韩琦与欧阳修认为先前既已命宗实为宗正 , 天下之人皆知其已具皇子之实 , 不如正其名 , 将其册立为皇子 , 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流言蜚语的问题 。分页标题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本文插图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宋仁宗同意在明堂前立宗实为皇子 , 并决定“快刀斩乱麻” , 尽速了当此事 。
次日 , 韩琦便召翰林学士王珪草拟诏令;十日 , 册立宗实为皇子;十四日 , 赐皇子名曙 。
然而 , 此时的皇子赵曙 , 却一直称病不入宫 。
凡人对蝇头小利都会产生争执 , 如今皇子却坚决地拒绝无穷的富贵 , 从开始算起已达三百多日 。 在司马光等人眼中 , 这是宋仁宗“选对了人”的表现 。 因此 , 群臣建议一定要让皇子入宫 。
二十三日 , 宋仁宗赐皇子衣服、金带、银绢各一千 , 并诏同判大宗正寺赵从古与虢国公赵宗谔敦劝皇子入内;二十五日 , 同判大宗正寺赵从古回复——皇子依旧称疾不入;二十六日 , 仁宗向天地、宗庙、诸皇陵宣告册立皇子;二十七日 , 皇子终于入内;三十日 , 皇子赵曙见宋仁宗于清居殿 。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 , 皇嗣之位底定 。
嘉祐八年 , 三月三十日 , 宋仁宗崩;四月一日 , 赵曙即天子位 , 是为宋英宗 。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
本文插图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结语
从宋仁宗立嗣的过程来看 , 他早已心属英宗 。 起初 , 可能他觉得事情还没有那么紧急 。
宋仁宗在景祐二年时 , 就将当时四岁的英宗收养;虽然曾遣其至汝南郡王府邸 , 但宠爱依旧;同时 , 仁宗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儿子来接班的 。
所以 , 纵使仁宗疼爱英宗 , 但始终还是想要己出承继大统 。
皇祐五年 , 宋仁宗在位已三十年 。 换言之 , 储君之位也悬缺了三十年 。 在此期间 , 仁宗对储君一事 , 从未有过正面回应 。
嘉祐元年是此事的转戾点 。 宋仁宗当时受了风寒 , 月余才痊愈 , 所以朝臣们开始有了危机意识 , 自此“皇帝不急 , 大臣急” 。
最终 , 宋仁宗虽然下了决定 , 但决定太晚 , 衍生出了一堆问题 。
如嘉祐四年 , 汝南郡王薨 。 其实 , 此之前是立宗实为皇子的最佳时机;此之后仁宗也应当机立断 , 不应让宗实为濮王赵允让守丧 , 因为正是这一点 , 成了濮议争端的远因 。
【【玲珑文史】宋仁宗立嗣:迟来的决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争端的“引信”】由此来看 , 濮议争端 , 实际上在宋仁宗朝时已埋下爆发的“引信”;到追赠濮王的典礼时 , 终于引发了宗庙礼制上的争议 。